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投资界(ID:pedaily2012),作者:周佳丽、杨文静,头图来自:视觉中国
中国内地第一家沃尔玛,即将成为历史。
11月中下旬,洪湖沃尔玛宣布将在月底闭店。刚刚过去的周末,在现场可以看到,一楼的熟食仍然还在售卖,各生鲜品类前聚集不少消费者,但二三楼的日常生活用品及零食区已经有部分货架空置,员工和消费者都相对较少。
据商场员工统计,闭店消息宣布不久,沃尔玛的油、米、盐、糖、泡面等食用品就被抢购一空;还未卖出的奶粉等品类正在走退货流程,货品将退到深圳沃尔玛总仓,随后再放到各个门店售卖。据透露,部分员工将被分配到沃尔玛其他门店,不愿继续留下的员工也将于月底获得相应赔偿并离开。
至此,沃尔玛中国关店名单上又多了一个名字。从2016年至今,沃尔玛中国已关闭超百家门店,仅2021年上半年就闭店超10家。
而沃尔玛的大撤退,只不过是零售商超们跌入寒潮的一缕缩影——麦德龙被物美收购、刚卖身苏宁2年的家乐福再传正联系潜在买家,还有大润发、永辉超市、华润万家等本土玩家渐显颓势。
如今网购已成为年轻人生活的标配,逛超市的记忆渐行渐远,你还记得上一次去超市是什么时候吗?
告别中国内地第一家沃尔玛
作为中国内陆第一家沃尔玛,这里承载了许多人的记忆。
1996年,沃尔玛进驻中国内陆,在深圳罗湖区开设第一家沃尔玛购物广场和山姆会员商店,并许下宏愿:要在中国创造1000亿美元的销售奇迹。“当时国内还很少有这样的大卖场,我来这里看到什么都是新鲜的,很多东西见都没见过。”家住附近的陈先生依然记忆犹新。
陈先生夫妇在上世纪80年代就到深圳,见证了这座城市飞速发展。由于此前常住沃尔玛附近,来这里购置生活用品、买菜做饭已经成为了陈太太的日常。
搬家后,陈先生夫妇很少再来洪湖沃尔玛,不久前在网上看到即将闭店的消息,夫妻俩特地结伴来逛了逛。陈太太说,逛一趟下来也没买多少东西,只是来打个卡,想再感受一下这样的氛围,“今天看到这里员工都没剩几个,很多货架也空了,看着还挺伤感的”。
洪湖沃尔玛的员工杨先生已经在这里工作10余年了。2003年,他只身一人来到深圳。彼时正赶上深圳飞速上升期,洪湖店是中国内地第一家沃尔玛大卖场,杨先生就留了下来。
从最开始的兼职做起,2006年杨先生正式成为沃尔玛员工,十多年来,他对这家商场有了很深的感情。感恩节当天,杨先生和其他员工们拍照留恋,沃尔玛洪湖店为他们组织聚会,并准备了25周年纪念品。
杨先生称,对于愿意留下的员工,闭店后将会被分配到其他门店工作;而对于想要离开的人,沃尔玛会为他们买断工龄,并给予相应赔偿。11月最后一天,员工们将正式离开门店,杨先生也将离开这个待了十多年的地方。
得知洪湖沃尔玛闭店消息,一些从小生活在附近的住户在微博上表达了怀念之情,但对于大多数年轻一代的深圳人来说,对这家沃尔玛的离开还没有太大感触。一位从小在深圳生活的年轻人表示,第一次听说洪湖沃尔玛,就是它即将闭店的消息上了热搜。
与沃尔玛超市境况不同的是,旗下的山姆会员店却在飞速扩张。不久前的9月,全球最大山姆会员店刚刚落地上海,也掀起了一波会员制商超的热潮。山姆数据显示,截止11月,中国付费会员数量超过400万,在23个城市运营36个门店,并计划在未来8年增至100家。
一边是山姆会员店快速扩张,另一边是沃尔玛大卖场不断关店,两者形成鲜明对比。时至今日,深圳乃至全国各大城市的年轻人都涌向山姆、盒马等付费会员店。
在沃尔玛进入中国的25年间,一波又一波时代潮流不断变换。那些早年见证大卖场模式更迭的人已渐渐老去,城市注入新的消费人群,25岁的沃尔玛中国也逐渐成为老辈人口中的历史。
沃尔玛入华25年沉浮史:5年关掉100家店
追溯沃尔玛的中国故事,得从背后隐秘的沃尔顿家族说起。
上世纪50年代初期,二战后返乡的山姆·沃尔顿向岳父借了2万美元,与妻子海伦开了一间专卖5-10美分商品的小店,后来加盟了本·富兰克林连锁店。直到1962年,43岁的山姆和弟弟詹姆斯才在阿肯萨斯州开出了第一家完全属于他们自己的商店——沃尔玛百货商店,自此开启了传奇的创业历程。
凭借着平价销售的策略,沃尔玛在美迅速崛起,到1970年就从原来的1家门店发展到32家,并在创立十周年之际成功在纽交所上市。1991年,沃尔玛超越彼时盛兴的凯马特和西尔斯公司,成为了美国第一大零售公司,组成了威力无比的“沃尔玛帝国”,野心勃勃的沃尔玛随即开启了全球扩张之路。
1996年,沃尔玛将目光瞄向了大洋彼岸的中国,并以深圳首店为起点正式入华。彼时,中国本土对“超市”概念还较陌生,更多的是以杂货店、批发市场等为主要零售方式,当美国新潮的“超市”模式来到中国,引起了消费者的热烈捧场,去沃尔玛批量采购渐渐成为一股潮流,也让沃尔玛在当时发展尚处初级、粗放的国内零售业中站稳了脚跟。
高喊着“平价超市,买贵包赔”口号,在往后的十年里,沃尔玛套用了在美运营的成熟供应链系统,加速了在中国的扩张步伐。此间业界还流传了“5公里死亡圈”的神话,即在沃尔玛周边5公里范围内,其余超市和零售商都很难存活。到2014年,沃尔玛已经在中国100多个城市开设超过400家卖场,是名副其实的超市巨无霸,也是这家外资巨兽中国故事的最高潮。
然而在中国本土企业的围攻和电商大潮的冲击下,传统零售商日子大不如从前。为了跟上步伐,沃尔玛也曾积极转型踏足电商,包括全资收购一号店、入股京东等,但依然远远掉队于叮咚买菜、每日优鲜以及一批社区团购玩家。
与此同时,这一巨无霸企业在华的管理层高管人员也在频繁流动。有关统计指出,沃尔玛自2012年起,平均每2年就换掉一位中国区总裁,而每一次人事变动和流失都不可避免地对原有经营策略造成改变和影响,间接导致其中国营收增速的放缓。
褪去光环,沃尔玛开始走上了“大开大关”的道路——过去五年间,在华关闭超100家门店,期间甚至传来“沃尔玛出售中国大卖场业务”的声音,虽被官方快速否认,但掩盖不了沃尔玛在中国萎缩的趋势。回望沃尔玛在华25年的沉沉浮浮,也恰是一部酣畅淋漓的中国零售迭代史。
这届年轻人,不爱逛超市了
你有多久没有逛过超市了?
曾几何时,超市是最能感受人间烟火气的场景之一,但随着网购的盛行,逛超市这一幕已经难得发生,疫情更是加剧了线下零售商超的颓势。
中国连锁经营协会有一组数据显示:2019年,一天光顾超市的平均人数为2414人,但这一数字到2020年跌至2030人。曾经熙熙攘攘挤满人流的超市逐渐变得冷清,这片江湖的黄昏悄然来临。
先来说说当年来势汹汹的外资商超品牌。上世纪90年代,以家乐福、麦德龙、沃尔玛为首的外资零售巨头大举入华,掀起了中国大型商超的第一波浪潮,它们在北上广深等热门城市遍地开花,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称霸中国零售大卖场。只是到了中国移动互联网迸发的年代,这批巨无霸们渐渐失去了光环。
家乐福在华20余年的崛起与衰落史就是一个缩影。1995年,家乐福在北京开出中国首家门店,一时风头无两,短短几年就开遍了上海、江苏、广东等城市。然而隐患也悄悄埋下,2010年起家乐福中国的局面开始发生变化,到了2012年更是业绩和利润双双下滑,再后来关店也成了这家商超巨头的常态。
自救未遂,家乐福中国开始积极寻找买家,几番折腾后终于在2019年被苏宁易购以48亿元的价格买下,彼时家乐福中国只剩下60亿的估值,令人们感叹卖出了“白菜价”。然而在经历了两年的磨合后,家乐福中国的境况在苏宁的带领下并未见起色。就在几天前彭博社曾报道,苏宁易购正联系潜在买家,拟出售其持有的家乐福中国控股股权。
昔日零售之王或将沦为“弃子”,不忍唏嘘,而在其后的还有Tesco乐购、麦德龙、乐天玛特、易买得等商超外来者相继退出中国。此间,中国本土商超玩家的日子也不好过,有关于“大卖场超市不行了”的呼声不绝于耳,尤其是在这两年疫情的冲击下,零售商超们的生存考验加剧。
他们正集体陷入寒潮。大润发(高鑫零售)利润下滑近9成,股价折损近60%,市值蒸发约435亿元;A股超市行业的市值龙头永辉超市,已连续四个季度营业利润为负数,今年前三季度巨亏超20个亿,股价更是跌去近45%;还有曾从沃尔玛、家乐福价格战中获胜的人人乐,在2021年出现了闭店潮,单上半年的闭店数量就超过了过去三年的总和,其中亦不乏开业十年以上的老店铺;联华超市5年亏损18亿,平均每年关闭335家门店......等等。
时代真的变了。过去,对于中国家庭而言,一起逛超市不仅是为了购买生活所需,同时也是一项社交活动,但现在这种社交、娱乐向的需求也正越来越无差别地转移到线上。
为什么大家都不爱去逛超市了?一方面,当购物需求都能足不出户地通过线上电商平台实现,同时生鲜等便利店已经围满社区到家的最后一公里,前往线下的行为动作反而变得繁琐。另一方面,社会节奏愈发加快,于年轻的“打工人”而言某种程度上,逛超市已经成为一种奢侈。
这种变化在00后等新一代年轻群体中展现得淋漓尽致,他们开启了自己一代人的消费选择,青山资本在一份消费报告中也指出:不必须去线下的Z世代都不再去了,比如银行业务的办理,服务尚且如此,更何况商品交易,线下的货架意义急剧萎缩。
时代的列车飞驰而过。那些你耳熟能详且陪伴你成长的超市,渐渐在你的生活中消失了。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投资界(ID:pedaily2012),作者:周佳丽、杨文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