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时报》驻德国记者 青木

调查报告称:许多德国企业正计划撤离中国,不满中国的供应链和运输瓶颈等问题,东欧国家对德企正变得越来越有吸引力


“供应链问题的后果,德国企业正在撤离中国!”德国《明镜》周刊24日报道,德国工商大会(DIHK)周二公布的一项调查报告显示,许多德国公司对中国越来越持怀疑态度,并正在寻找“世界工作台”中国的替代品。这可能为东欧国家提供特殊机会。

这份对3200家位于中国等地的德国公司的调查报告称,原材料瓶颈越来越影响世界贸易——因此也影响了德国的出口导向型公司。超过一半的受访企业表示存在供应链和物流方面的问题。这比春季时增加了14%。“不断增长的全球需求目前正面临产能不足和运输问题,”DIHK 外贸总监沃尔克·特雷尔解释说。许多公司的回应是寻找新的供应商或想要搬迁生产。这对中型公司来说比对大公司更困难。

中国由于控制了疫情,企业生产恢复正常,但对德国企业也有不少困难,比如现在中欧之间的运输瓶颈、能源危机、人力成本推高,以及中国本土企业的竞争、中美贸易争端等。在华德国公司正试图通过产品本地化来提高其商品的附加值。这对于中小型公司来说变得越来越困难。

报告称,大约 54% 的海外德国公司正在计划调整供应链,或者已经这样做了。这一数字在中国更高,达到61%。这些公司有的在寻找新的或额外的供应商,有的计划缩短或改变交货路线,还有的企业计划搬迁欧洲。总体来说,大约有15%的海外企业准备回迁到本土。但报告并没有说明到底有多少企业准备从中国回迁到德国。

“东欧将受益于供应链多元化或缩短运输路线的趋势。”特雷尔说,像乌克兰和塞尔维亚这样的地方正变得越来越有吸引力。这也适用于土耳其,那里的货币崩溃和法律安全问题正在引起问题。

著名的泰迪熊生产商德国公司Steiff于4年前将其部分工厂搬至中国。但今年5月,该公司决定,计划把所有在中国的工厂搬回德国。该公司抱怨,中欧运输瓶颈等问题是做出这一决定的原因。

青木观察到,尽管德国企业最近几年已经不断爆出要回迁公司到欧洲,但真正实施的极少。相反,进军中国市场的德国企业越来越多。许多德国企业看中中国大市场的机遇,以及整个供应链的完整。即使因“新疆棉花事件”被网友抵制的阿迪达斯、雨果博斯等德国品牌也依然不撤离中国。DIHK此前的发布的2020年年度报告显示,目前在中国共有约5200家德国公司,是许多德国公司销售、利润和投资的前三大市场之一。

今年2月,中国德国商会公布的年度“商业信心调查”也显示,96%的受访企业表示没有撤离中国的计划,72%的受访企业计划增加投资。就像特雷尔在新的报告中说的,“中国市场太大,不能轻易放弃。”

也有极少数德国企业确实离开了,原因不外乎两个:一是中国的人力等费用增加,其他国家更低:二是,中国企业的竞争力不断增长,已经把一些德国企业挤出市场。真正有实力的德国企业都在增加对中国的投资,比如大众、西门子、巴斯夫等大企业,也有不少“隐形冠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