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10 月 30 日,中国农业科学院饲料研究所联合首钢开了个新闻发布会,宣布我国首次实现了从一氧化碳到蛋白质的合成,具备完全知识产权,并形成万吨级工业产能 ” 。
有网友说:“ 有了这技术,中国的大豆以后再也不用依赖进口了 ”。

甚至有网友一本正经的经过计算:“ 这技术可以一年减少 2.5 亿吨二氧化碳排放,节省耕地 10 亿亩,提前实现碳中和。”

好家伙,中国总耕地面积也才 20 亿亩,这技术真能直接把一半耕地给省出来?

真要这么牛,这技术可就厉害了。

所以咱今天就来好好聊聊,这个一氧化碳合成蛋白到底是咋回事?
首先先说一下,为什么这个新闻出来,好多人都特激动,这跟大豆、碳中和怎么就扯上关系了 。
先说大豆 。


2016 年我们进口大豆 8391 万吨,2017 年 9553 万吨,2019 年 8800 万吨,到了 2020 年,我国大豆进口量就已经突破了 1 亿吨。

弄回来这么些大豆,也不是直接给咱人吃的。
而是把它榨油以后,用剩下的豆粕做成饲料,拿去喂牲畜。

为什么要专门进口大豆给牲畜?

你不可能指望一家年产上万头猪的养殖场,还像 20 年前那样整天去河边割草喂猪。

所以还是得喂饲料,饲料中的占比很大的成份就是豆粕,豆粕只能来源于大豆。
因为我们国内的非转基因大豆产量又低,经济效益也不好,大豆的种植面积连年压缩,只好靠大量进口。

所以,蛋白资源的限制还是个我国畜禽养殖业 “ 卡脖子 ” 的问题,而且还卡了挺多年。


而且别看是用有毒气体一氧化碳搞出来的,这合成蛋白还真一点毒性都没有。
经过这项技术合成的乙醇梭菌蛋白,已经在实际中进行了反复的验证。
根据一篇名为《 乙醇梭菌蛋白对颗粒饲料质量及肉鸡生长性能的影响研究 》来看:

这种乙醇梭菌蛋白不仅蛋白含量高、蛋白溶解度高、吸水性强,而且制粒性能也要优于其他 4 种蛋白源。


还有一篇名为《 乙醇梭菌蛋白替代豆粕对草鱼生长性能、血浆生化指标及肝胰脏和肠道组织病理的影响 》期刊提到,草鱼饲料中添加 5% 乙醇梭菌蛋白有利于草鱼生长,超过 10% 才会造成草鱼的肝脏损伤。


而且,这波用一氧化碳合成蛋白的操作还能顺便把尾气给处理了。
众所周知,工业排放尾气中,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占比很大。

而且不仅我们,现在全球都奔着 “ 节能减排,给地球降温 ” 的目标努力。

看来以后那句俗语得改改了:“ 吃的是草和尾气,产的是奶。”

那为什么知乎上还有许多人喷呢?难道这合成是假的不成?
先别急,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在这个新闻中首钢申请的专利里 “ 乙醇梭菌蛋白的合成过程 ”。
首先,关键人物是乙醇梭菌,它的作用就类似于发馒头时用的酵母菌,整个合成过程就是一个发酵的过程。

以钢铁工业煤气中的一氧化碳( CO )和二氧化碳( CO2 )作为碳源,以氨水作为氮源,再弄个培养基。
( 由磷酸、氢氧化钾、硫酸镁、硫酸亚铁及少量维生素( 维生素 B1 、维生素 B2 、维生素 B5 、维生素 B3 、维生素 B12 、烟酸、叶酸及生物素 )共同组成培养基。 )


这就是从一氧化碳合成蛋白的整个流程。
但是,合成过程中的关键人物乙醇梭菌,其实早在 1994 年的时候就已经被发现了,它的特点也被研究的很清楚,就是能从一氧化碳中变出糖类,甚至连基因组序列也被分析的一清二楚。

而首钢这项技术的优势在于,大幅提高的乙醇梭菌的反应效率。

依靠我们改良后的乙醇梭菌,从一氧化碳变成蛋白,仅仅需要 22 秒,并且创造了工业化条件下一步生物合成蛋白质收率最高 85% 的世界纪录。
但具体是如何改良的,他们对乙酸杆菌是否进行了基因工程或诱导变异?目前还没有详细的论文来参考。

其实上面这个合成过程,还有个小故事。
很多年以前,首钢朗泽就开始专注于气体生物发酵合成乙醇的工艺研发,用工业排放的一氧化碳等气体合成乙醇。
有一次,研究人员在试产线上发现,在乙醇分离蒸馏过程中还有一种 “ 麻烦的粘稠物质 ”,于是就把它分离出来想搞清楚到底是个啥玩意。
他们把这坨东西送到中国农业科学院饲料研究所,结果一检测,发现这些被丢弃的粘稠物居然主要是蛋白质( 乙醇梭菌蛋白 )。

饲料所的研究团队开始琢磨,既然是蛋白,那我能不能给它做进饲料里呢?


经过 6 年的研发和实际验证,实现了从年产 300 吨到 500 吨,再到如今的万吨级别的工业化目标,也推动了乙醇梭菌蛋白从未知菌体到饲料产业的广泛应用。


技术是个好技术, 能实现量产更是不错。
但你要说依靠这技术,能摆脱大豆进口,甚至提前实现碳中和确实有点过了。
因为我们上面提过,乙醇梭菌蛋白在饲料里加的过多,就会对牲畜造成损害,所以豆粕还是必不可少。

那为啥 “ 提前碳中和 ” 的说法也有点过了呢?
“ 这项技术使用的原料是工业尾气中的碳元素,咱把碳元素都变成蛋白了,可不就提前碳中和了 ” 。
但有一点大家别忘了,我们每年产生的 1.2 万亿立方米尾气里,除了一氧化碳,还包含了一氧化氮、二氧化碳等其它气体,可利用的一氧化碳并不多。


所以,差评君想说,本来这技术成果已经算不错了,用一氧化碳合成蛋白,一定程度上减少了碳排放,缓解 “ 大豆依赖症 ”,就这几个点足够给大家惊喜了。

结果大家替它做宣传的时候,搞了些博人眼球的数字或者文字,比如什么减少 2.5 亿吨二氧化碳,节省耕地 10 亿亩,这些离谱的数据,反倒是把本来好端端的技术成果给扭曲了,变成了噱头。

所以,还是希望各位 “ 聪明 ” 的网友们,别再用自己的主观臆想,给科研加上那些虚头巴脑的 “ 人设 ” 。
撰文:YX 编辑:结界 & 小鑫鑫 & 面线 封面:萱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