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西昌枝后来回忆说:“日本国民上一次这样聚精会神的关注一件事情,还是在1945年聆听‘玉音放送(昭和天皇宣布日本无条件投降)’。”
那个晚上,河西昌枝正在东京奥运会女排决赛的赛场上,她和日本女排正在与苏联女排围绕金牌进行着交锋,全日本和全苏联都在关注着这场比赛。比赛中,日本女排占据了主导地位,随着苏联女排球员被判过网击球犯规,日本女排3比0战胜苏联女排,夺得了女排奥运金牌。


队员在欢呼,大松博文却面无表情的坐下了

不过最后还是被扔到了天上……


九死一生
说到魔鬼教练,很多人都会想起德国足球教练马加特。马加特以地狱般的体能训练而著称,挪威前锋弗约托夫特曾这样评价马加特的训练量:“我不知道马加特能否拯救泰坦尼克,但如果当时马加特在船上的话,所有的乘客一定都能活着游泳游回南安普顿。”
德国有马加特,日本有大松博文。
大松博文1921年出生在日本香川县,青少年时代的他成绩优异,并在17岁进入关西学院大学商学部学习。不过当时大松博文也受到了军国主义宣传的影响,养成了无条件服从任何命令的习惯。大学毕业后,大松博文进入日本纺织株式会社工作(下称日纺)。1941年,大松博文被强征入伍,成为了侵华日军当中的一员。
由于大松博文是大学学历,有一定文化水平,按照规定,大松博文在入伍后不久就成为了小队的指挥官,他和他的小队先后在奉天(今沈阳)和北平(今北京)驻扎。虽然入伍的时候只有20岁,但大松博文行事雷厉风行,手段强硬,因此即便是比他年长的士兵他也能指挥得动,为此他颇受日军高层赏识。

牟田口廉也的骚操作如今在网上也能搜得到。主帅无能累死三军,在英帕尔战役中,日军部署的8.6万名士兵有3.2万人战死,4.6万人在疲于奔命的行军中累死或是病死在了缅甸的热带丛林之中,只有8000人幸存了下来,是名副其实的九死一生。在日军撤退途中,大量的遗骸被抛弃在路边,白骨森森的惨烈场景被日军士兵称为“白骨之路”。如今,英帕尔战役在日本已经成为了有勇无谋、纸上谈兵的代名词。

牟田口廉也在友军弹尽粮绝要求补给时抛出名言:“日本人自古以来就是草食民族。你们被那么茂密的丛林包围,居然报告缺乏食物?真是岂有此理!”
在缅甸作战的时候,只有22岁的大松博文已经升为中队长,但他因为无条件服从了牟田口廉也的命令,导致手下在缅甸全军覆没,他自己也感染了疟疾,险些葬身异国他乡。最终大松博文被英军俘虏,总算捡回一条命,并在战争结束后回到了日本国内。
按照大松博文自己所说,在鬼门关走过一遭之后,他的性格发生了巨大的转变。原本他也是一个狂热的军国主义者,但在战后他开始反思战争带个亚洲各国人民的伤害。他总会提到它昔日的部下:“在战争中为了完成目标我总会忽视身边的人,漠视部下的生命,他们最终都死在了缅甸。战争让我学会了要对自己身边的人负责任。”
还记得前面关于马加特的那个段子吗,其实在早些时候,日本就已经有了一个另外一个版本。日本人常说,如果让大松博文负责训练日军的话,日军一定能活着离开英帕尔。

“魔鬼大松”
战争结束后,大松博文回到日纺工作。战后的日本大力发展文体事业,那时候的日本企业会让公司里面的女工组建排球队,以企业队的身份相互打比赛。大松博文在上大学的时候曾组建过排球队,自己也曾经练过排球,因此执教日纺排球队的责任落在了他的身上。
经过精挑细选,大松博文从1242名女工当中选出了16名选手,这些选手此前对排球仅处在有所接触的地步。1952年的一天,大松博文面对这些女工发表了这样一番讲话。
“我对于排球是认真的,对于你们也是认真的。我会帮助你们成就自己,实现你们的人生价值。排球对于你们而言,以后不再是业余爱好,而将会是你们一生从事的事业。你们要相信,没有什么事你们做不到的!只要跟着我,你们一定会赢!”

之后相当长的一段日子里,排球队员们都会在早上8点半开始一天的工作,下午3点半她们和其他女工换班后便会来练习排球到晚上11点半。女队员们几乎全年无休,休息日几乎不存在,甚至在生理期也不能停止训练,叫苦不迭的女队员们暗地里给大松博文起了个“魔鬼大松”的外号。负责生产的车间主任找到大松博文,说女队员们天天困的没法好好工作,大松博文说:“既然这样,就让她们专心训练吧。”
几个月后,已经习惯了大松博文的训练量的排球队员们发现了自己的变化,她们的体能和身体状态和之前比有了脱胎换骨的变化,同时她们也获悉了大松博文为他们所做出的努力:虽然在训练场上无比魔鬼,但在训练场外,大松博文一直在为他的队员争取更多补贴和营养费,而且,她们的伙食也要比普通女工人强很多。
在当时,企业排球赛纯属业余性质,大部分企业的女工们即便是打比赛也没有额外的工资,少数企业也只提供给女工们象征性的比赛奖金。而大松博文要求日纺给排球队的队员们开额外的工资,“打比赛是她们的工作,不是她们的义务,既然是工作就必须要有工资。”

等到了队员们的体能状况有所进步之后,大松博文又有了新的花样。他为女队员们请来了柔道教练,有一段时间,女队员们什么也不干,每天只练习在地上摔跟头,摔得队员们混身青一块紫一块。
不过到后来,女队员们明白了大松博文的想法,因为排球经常需要倒地救球,只有知道怎么摔对身体的损伤最小,才能在比赛中保护好自己,并更快地在救球后起身恢复守备姿势。柔道既能够锻炼女队员们的身体协调性,又能锻炼队员们的运动神经。大松博文正是通过观察柔道的倒地动作,才发展出了“滚翻救球”这一独门绝技。
大松博文接手日纺女排4年后,日纺女排在1958年包揽了日本企业排球联赛总冠军、日本排球联赛冠军、日本城市排球联赛冠军和日本全国体育节冠军,成为了四冠王。大松博文和一群工厂女工的传奇故事震惊了日本全国,“魔鬼大松”的称号不胫而走。
后来,就连日本的许多棒球队都来观摩大松博文的训练,在观摩之后他们都震惊了,因为大松博文的训练量比当时许多男子队伍的训练量还要大。棒球教练鹤冈和人更是在目睹了大松博文的训练方法后怒斥大松博文,骂他是个一味追求成绩,不懂得爱护女性的人渣。
而大松博文对此一笑了之。

日苏争霸
大松博文在带领日纺女排称霸全国后,日本奥委会看到了日本女排的光明未来。1959年,津岛寿一出任日本奥委会会长,他上任后的第一件事就是邀请大松博文担任日本女排国家队主教练。津岛寿一承诺,大松博文在选人和用人上有充分的自由,并会全力提供财力支持,大松博文接受了邀请,并承诺会带领日本女排取得突破。
在那个年代,苏联队是女排领域的霸主,苏联队的队员们每一个都是精挑细选出来的,身材高大,爆发力强,打遍欧洲无敌手。而日本女排在此前的水平连亚洲都冲不出去。大松博文举贤不避亲,在日纺女排的基础上组建了新的日本女排,并且将自己的训练方式推广到了全国,日本女排的水平在短时间内得到了飞速进步。

当年10月,日本女排参加了在巴西举办的女排世锦赛,日本女排顺利从小组出线,在之后的循环赛中接连战胜了波兰、美国、巴西、捷克斯洛伐克和罗马尼亚等队。苏联女排曾在循环赛中因为轻敌全遣替补出战,结果也败下阵来,这令世界体坛大跌眼镜。不过在决赛中,日本女排还是被人高马大的苏联女排打得七零八落,最终获得了亚军。
为了应对欧洲人在身材上的优势,大松博文要求日本女排队员进一步锻炼默契度,相互之间能够及时配合。大松博文说:“对付欧洲球队,最好的进攻就是防守。亚洲人的韧性要高于欧洲人,如果我们能够防守住他们的每一次进攻,他们的进攻就会越来越迟缓,心态也会失衡。”
大松博文还带领日本女排远赴欧洲进行拉练,日本称这次拉练为“欧洲远征”。日本女排接连与保加利亚、罗马尼亚、捷克、波兰、法国和替补出战的苏联女排过招,取得了惊人的24连胜,只输掉了1局比赛。这一连串辉煌战绩又一次震惊了世界体坛,美国媒体称大松博文的日本女排为“东洋魔女”,这也是这一称号的由来。

日本女排在夺冠回国后受到了社会各界的热烈欢迎,日本前首相菅义伟就是日本女排的忠实拥趸。但此时大松博文却向日本奥委会请辞,原因是他认为日本的排球生态已经构建完毕,需要新鲜血液带来新东西。与此同时,日本女排的队员们也请求退役,因为当时她们多数已经接近30岁,在当时的日本,女性大多在20出头的年纪就会结婚,一旦过了30岁就很难嫁出去。
但大松博文和日本女排的这个请求却招致了日本国民的反对,甚至有国民痛斥日本女排“不是日本人”。因为日本女排在世锦赛上夺冠激发了他们的爱国热情,他们理所当然的认为大松博文和日本女排应当坚持到1964年东京奥运会结束。
压力之下,时任日本首相池田勇人甚至亲自出面挽留大松博文,大松博文只得硬着头皮答应带队参加东京奥运会。

大松博文终于可以卸下身上的重担辞职了。他后来在回忆录中写道:“为了赢得与苏联的比赛,我牺牲了姑娘们的青春,对家人我也亏欠了太多。运动员们忍受了漫长而艰苦的岁月,只为了跟随我争取胜利。在胜利到来的那一刻,我感到前所未有的轻松和解放感。”

有意思的是,池田勇人在后来接见日本女排全队时,当时已经31岁的河西昌枝主动和池田勇人说:“我已经错过了结婚的年龄了,主教练和我说,如果我嫁不出去就让我去找首相帮忙,您能帮我这个忙吗?”池田勇人听后哭笑不得,不过最终还是亲自做媒,帮河西昌枝找了个好老公。
池田勇人不知道的是,河西昌枝的父亲在当年7月份去世,去世之前最常说的话就是“好想看见昌枝出嫁时候的样子。”在日本女排夺得金牌次日,《读卖新闻》在报纸的上写道:“无论球打在脸上、身上和受伤有多么疼,你也听不见她们喊疼,甚至看不见她们痛苦的表情。但请不要忘了,离开了排球,她们只是女人。”


访问中国
夺得奥运会金牌后,大松博文回归日纺女排。一个月后,1964年11月20日,大松博文和日纺女排受邀访问中国,并受到了周恩来总理的热情接见,这次访问拉开了中日邦交正常化的序幕。
周总理的接见令大松博文受宠若惊,也十分感动。他还对周总理没有因自己曾是侵华日军的身份而怪罪自己而感到钦佩。其实早在日本女排夺冠之前,周总理就对大松博文的名字有所耳闻,当时周总理的办公室内还摆着一本大松博文的自传《跟着我》(当时翻译成《跟我学》)。周总理认为,大松博文的训练方法和经验值得中国体育界认真学习,日本女排的成功对于中国女排而言也有着很重要的参考意义。


面对周总理,大松博文真诚地提出了自己的建议:“跟着世界冠军走,永远也当不了世界冠军。我的训练方法和精神有值得参考之处,但中国排球如果想成为世界冠军,不可以全盘照搬我的方法,必须有自己创造出的东西。”
此后,日纺女排还在北京、上海和广州与当地女排队伍进行了交流比赛,许多排球教练都登门请教大松博文,大松博文对于提问也耐心地一一解答。
1965年,大松博文再度受邀访问中国。这次他在上海停留了一个月,帮助中国进行女子排球运动的基本建设。当时全国的女排好手都集中在上海,大松博文在训练场内重新回到了“魔鬼大松”的身份,进入训练馆他的第一句话就是:“我告诉你们,我就是魔鬼。如果完不成我的训练,我绝不客气!”
女排的姑娘们没见过这阵仗,虽然中国女排也很能吃苦,但在大松博文的魔鬼训练下,她们很快就累的上气不接下气,当时大松博文让翻译告诉姑娘们:“这个训练量只是日本女排的入门级别,在平时她们连喊累的时间都没有。”

大松博文的魔鬼训练让队员们叫苦不迭,一些队员被累的吃不下饭,勉强吃下也会吐出来。几天训练过去后,有些球员甚至开始尿血……而他情急之下打骂球员的习惯也被带到了中国,很自然的,队员对他有了反抗情绪,开始叫他“鬼子教练”。后来一位队员实在受不了了,愤怒地向大松博文嚷道:“你这个鬼大松,我跟你拼了!”翻译见状连忙打圆场,说这个队员在说“大松你练吧,我才不怕你呢!”
其实大松博文怎么会不知道这名队员在喊什么呢?毕竟在日本,他被人这么喊也不是一次两次了……
一个月的时间转瞬即逝,大松博文即将离开中国,40名女排队友最终坚持到最后的只有11人,在走之前,大松博文对队员们说:“中国有这么多顽强好学的女选手,有这么好的观众,有这么关心排球的总理,不拿世界冠军是说不过去的。”
PS:对于大松博文打骂球员一事,后来周总理也有介入,而在相互沟通后,大松博文对中国女排的训练也变得相对柔和了一些。而他的训练方式,也成为了日后中国体育锻造中国女排这块金字招牌的原始积累。在他离开中国后一周,周总理安排贺龙元帅组织召开了全国训练工作会议,从学习的经验中,确定了“三从一大”的训练准则,对中国体育日后几十年的发展定下了基调……

当年9月,大松博文受邀来中国出席第二届全运会开幕式,这是他最后一次来中国。
1976年1月8日,周恩来总理去世,大松博文得知后十分悲痛,特地撰写悼词来纪念周总理。
1978年11月24日,大松博文在家中突发心肌梗塞,经抢救无效去世,享年57岁。他没能见到中国女排成为世界冠军的那一天。
1981年11月16日,中国女排在大阪进行的女排世界杯决赛中3比2力克日本女排,夺得冠军。中国女排终于站上了最高领奖台。8天后,适逢大松博文去世三周年,中国女排的队员们特地来到大松博文的墓前,向他致敬,纪念这位中国排球事业的奠基人。

大松博文开创了中日体育交往的先河。他是第一个为中国体育事业发展做出重要的贡献的日本人,但不会是最后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