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晚点LatePost(ID:postlate),作者:朱丽琨,编辑:姚胤米,题图来自视觉中国
即便是经验丰富的《王者荣耀》玩家,也不得不承认,如下场景着实罕见:
开局刚一进入选英雄的界面,有人就急得不行:“别练手”“选会玩的英雄”;要是谁想重开一局,他们便直接开麦:“求求你,别浪费时间!”
一场排位赛,需要前期积累金币、经验、有战术配合,短则十几分钟,长则焦灼半个小时。他们创造了一种新的玩法——“强拆”,常规的打怪刷经验顾不上,就连被敌人打到残血也不回 “老家”。一位玩家形容,他曾眼看局势完全被压制的情况下,队友 “像疯了一样去偷塔”。在他们的推动下,胜负分界的时刻甚至在第 6 分钟就会来临:一波团战后,如果劣势,直接投降,决不恋战。
他们,是《王者荣耀》里的 “未成年大佬”。焦躁的情绪藏在急迫着推塔的效率里,呼之欲出,只想把一小时多掰几瓣,多赢几局。沉浸于一局游戏的策略和陌生队友间的短暂默契中,那是从前的快乐。
2021 年 8 月 31 日,应国家新闻出版署要求,网络游戏 “史上最严防沉迷” 系统上线。此后,实名认证为未成年人的账号只能在周五、周六、周日和法定节假日的 20 点到 21 点进入游戏。允许未成年玩家上线的第一个周末,能流畅服务超过 1 亿日活用户的《王者荣耀》崩了。
“最严防沉迷” 政策使王者峡谷成为东非大裂谷:“成年” 和 “未成年” 以前所未有的力度被区隔开。过去《王者荣耀》等游戏设有 “对局保护” 机制,允许未成年玩家完成最后一局再下线,避免强制退出影响游戏公平和体验。但为了严格符合新规,确保实名为未成年的账号 21 点准时下线,“对局保护” 机制被剔除。
不愿成为“一小时选手”的未成年玩家,想方设法突破限制,偷偷溜进峡谷。黑灰产滋生蔓延,破解技术也随政策收紧而进步。
从单机到网游再到手游,游戏将如何影响未成年人的讨论持续多年,严令带来效果,也带来反弹。
2011 年,韩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对未成年人实行 “游戏宵禁制度” 的国家。2012 年,600 位接受调查的青少年中,约 40% 通过盗用成人身份证号,避开 “游戏宵禁制度”。2020 年 4 月 1 日,日本香川县实施新政策:未满 18 岁的未成年人工作日玩网络游戏不超过 60 分钟,周末及节假日不超过 90 分钟。近一年后,回访调查显示:日本未成年人沉迷游戏的状况不降反升。
没有政策能把未来和过去的状态完美切割开。
中国的 “防沉迷系统” 从创造开始就更精密。它由全世界最庞大的技术工程力量来设计机制;连接全国身份信息系统;绝大多数游戏战场集中于腾讯、网易两家公司,更便于自上而下的管理。
小朋友们在“想方设法回到游戏”上所展露的才智,经常让大人们感到吃惊。最终,被禁止在游戏之外的,往往是那些最 “乖” 也最容易被抓出的孩子。
游戏握住人性的弱点,成人也经常控制不住,沉浸其中。和网游相比,手游更易得也更便利。免费、简单、极致的激励策略,是让《王者荣耀》吸引上亿日活用户的重要原因。
有些小孩离开游戏还能看到更丰富的生活,而另一些却没有太多选择。游戏里的一次 MVP、升高段位,就是他们年轻人生里最触手可及、也最能靠自己能力得到的快乐。
破解方法一天一个价
“这种事趁早弄,趁着还有。” 启明发来一个微信号,“昨天找他解的。”
在一个交流破解《王者荣耀》人脸识别的 QQ 群里,一直 “潜水” 的启明突然活跃起来。每当有人发问,他准要回答几句。
问题大同小异:“买的账号过不了人脸怎么办?”“被恶意绑定别人的信息怎么办?”“马上开学,没法让家人帮扫脸了怎么办?”
启明今年 17 岁,早有躲避防沉迷限制的经验。2020 年 10 月,他花了 500 元买了个成年人实名认证的号,经常从晚上 11 点玩到凌晨 1、2 点,从没有被发现。
9 月初,启明一登录游戏,账号就弹出人脸识别提醒。他通过 QQ 群得到一个提供破解技术的卖家微信。一天之后,用 80 元,启明在游戏里的身份变成了 “刚满 18 岁” 的人。
对抗 “防沉迷系统” 的黑灰产一直以不同的代号存在于各种平台上。
在拼多多,一位受访者曾看到名为 “代过人脸识别” 的商品,一位 QQ 群友曾晒出购买相关服务的订单,还有许多同样的服务藏在 “王者吃鸡数据恢复” 这类更隐蔽的名字后面;在闲鱼,不少人声称可以提供 “强改实名信息” 服务;在百度贴吧,几乎每个求解人脸识别的帖子下,都有人留下微信或 QQ 说能帮过。
破解服务售价从几十到几百元不等,真假难辨。假若你像我一样,是一个初入 “破解灰产地带” 的新手,即便再精明小心,也很难保证不会上当。
我先避开了两个坑:一位卖家说,只要提供微信密码,就能把实名认证信息从未成年改成 21 岁,不收钱,只需帮打一个代练的号——好多人因此被盗号。另一位则在赛博世界 “给人当爹”,他在腾讯成长守护平台建立了一个家庭小组,只要把账号加入小组,一通操作后,再把账号移出,就不再受防沉迷限制——有玩家在网上控诉被这方法骗到。
我在百度贴吧里挑了个看起来最可靠的进行交易:对方自称传授破解人脸的技术,“教程 788 元,设备 588 元,全教会”。他朋友圈近半年可见的内容里,几乎都是成功案例的展示。
“最严防沉迷” 让这行越来越不好干了,“但不代表不能干,”他暗示我放心,“腾讯更新技术,我们也更新技术。”
沟通两小时后,我向他转账了 88 元,作为单次破解人脸限制的费用。他点开转账链接,在系统提示已收款的瞬间,将我拉黑。在投诉诈骗举证时,我看到他的用户签名——“腾讯粑粑我爱你”。
防沉迷措施收紧,打击黑灰产力度加强,破解人脸识别的价格一天一涨。9 月 7 日,启明提醒我赶紧弄,“今天听说要 100 了”。而两三个月前,只需要 20 元。
启明介绍给我的卖家 K 是一类典型:他主要靠卖游戏账号赚钱,接破解 “只是随缘”。K 发消息用字很少,询价以外的信息基本不回,哪怕收款时,微信支付不断弹出风险提示,他也不解释,摆出一副 “信不信由你” 的姿态。
K 不保证一定能破解成功,即使失效也不退钱,顶多回句 “官方升级了,我也没办法”——默认你掏钱的时候已经接受这是场极不对等的交易。不管政策如何变严,K 总有 “新方法”。
交了 120 元之后,K 发过来腾讯旗下另一款游戏《欢乐斗地主》的登录码,催我快点扫码。一天之后,我在《王者荣耀》里面的实名认证信息变成一个来自河南平顶山的 18 岁少年,此后再未触发人脸识别。
一位技术人士认为,这个方法起效的原因是,两款游戏实名信息互通,但后台监控并不同样严格,“他们发现了这个 bug”。截至发稿,该方法已失效。
另一种主流破解方法是将真实人脸照片制作成能眨眼、能点头的视频,用视频通过验证环节。据一个卖家介绍,现在在手机上用美图秀秀等软件就能完成制作。之前,这样的方法在防沉迷系统面前几乎可以说 “万无一失”,直到今年 9 月,情况变了。
9 月 13 日,启明的假身份瞒不住了。他在 18:18 开了一局游戏,赢了,想玩下一局时触发了人脸识别。他联系 K 问是怎么回事,只得到了三个字:和谐了。
这一晚,他变得很颓,连连唉声叹气,和一周前刚破解成功的时候判若两人。第二天,他变成了在 QQ 群里疯狂提问的人。每当看到有人聊到 “解决方法”,哪怕对方根本不理会,他还是连发三四条 “教教我”。
9 月 15 日,《王者荣耀》实名认证再次升级,对即将满 18 岁的用户增设运营商验证,必须输入本人实名的手机验证码。同时,QQ 搜索联系人 / 群功能已将 “人脸识别”“防沉迷” 等词屏蔽。
启明买来的游戏账号始终显示为离线状态。一周后,我看到他突然在 QQ 群里 “艾特” 一个人,连发三十条消息质问和责骂。
“那人骗我 99.99 然后跑了。”
一位即将 18 岁的女孩的游戏梦想
今年夏天,17 岁的小舞给自己定了个目标:拿到 “荣耀王者” 称号,作为自己玩《王者荣耀》五六年的纪念。“荣耀王者” 是最顶级玩家的称号,需要达到最高段位 “最强王者” 后再打出 50 颗星。
一切条件都刚好:正是高二暑假,高中毕业前最后一段放松时间;最擅长的英雄貂蝉也越玩越顺手,发挥正常的话,她十有八九是 MVP,战绩超过同段位 99.87% 的玩家。
整个赛季里,打得最满意的一局,是那次逆风翻盘。“对方 7 分钟就推到我们水晶,我躲掉他们所有技能,在经济比对方差好多的情况下输出,15 秒四杀,好爽。”
小舞的游戏账号一直绑定妈妈的实名信息,今年年初,第一次触发人脸识别。“果然我这个漏网之鱼还是会被发现”,她想。为了避免以后每次扫脸都得找妈妈,她把实名信息改成一起玩认识的 “表哥” 的。每次弹人脸,都找 “表哥”,基本秒回。
防沉迷系统不仅检测注册人的身份信息,据腾讯游戏官方,曾有技术人员通过观察自己孩子的手指,将按压力度也纳入识别策略。这帮助他们找到冒用成年人身份的小玩家。
8 月的一天,小舞正在打一场巅峰赛时,界面突然弹出提醒:“系统判断您当前账号可能是未成年人在使用,请配合完成人脸识别。” 战况正酣,小舞点了 “暂不验证”,结果被强制下线。“我当时已经问候腾讯祖宗十八代了。”
新赛季到了,她连账号都登不上去。
据一位腾讯游戏人士透露,“抓到” 小舞的是 “全天巡查” 功能,它就像隐藏在游戏里的哨兵,随时巡逻,拦住疑似未成年的用户,盘查身份。今年 8 月正式上线。
聊起游戏,小舞表达欲强,并且自信:我是很多人眼里玩游戏最牛的女生。这种快乐是看剧和追综艺给不了的。她曾经追过星,“花了钱啥也没得到”。但打游戏是 “你自己在思考,通过自己的方式得到成就感”。一次次胜利的战绩、英雄战力,以及进入市级、省级前 100 名获得的标牌,都被她视作 “属于我个人的真正的荣誉”。
小舞家里有三个孩子,作为唯一的女孩,从小就要强,“不希望在任何方面比别人差”。
刚玩游戏时,她也因为不熟悉操作坑过别人。有一次,她被一个男玩家骂:“这游戏就因为有你们这种女生才变得不好玩了”。她气得立刻把他屏蔽掉。之后认真看 “干货型视频”,研究主播们的思路和装备。
她记得拿下人生第一次 “五杀”(即短时间连续击杀对方五个人)时,突然开麦 “呵” 了一声,正在聊天的两个队友愣了一下:“貂蝉,你是女的?” 每当让男玩家们感觉不可思议,她都很得意。
一个人出国读书后,游戏成为这个小留学生几乎唯一的情绪出口。那些独自漂泊在外而生成的压力、孤独、迷茫,都被一次次完美绝杀消解。她一度放肆地通宵玩游戏,虽然成绩还不错,但精神状态变差,便主动戒游戏一年半。直到去年,确认自己能控制对《王者荣耀》的依赖,她才把它下载回来。
“如果一个东西我不能掌控,我就不会碰。” 她的语气克制又理性。“我相信大多数青少年做不到这点,那政策能不能去限制那部分人?凭什么来限制一个我自己能掌控的东西?”
由游戏运营方代为管理的政策也让一部分家长不满意。微博 CEO 王高飞先是表示理解,但又提出质疑:这个时间限制为啥权限高于家长的设置啊?我家娃的监护人是我还是你啊?
一位长期关注未成年保护工作的专家提出:“这样管孩子,问过孩子的意见吗?这样是不是剥夺了孩子的娱乐权?
腾讯游戏没有在任何官方渠道就专家的质疑给出回应。
不能上号的日子很空洞。小舞开始打麻将,“感觉回到了 20 年前”,语气里充满自嘲。还有一天,她实在无聊透顶,去吃口香糖,“然后数一个口香糖能吐出几个泡泡。” 她说,“我都觉得搞笑。”
小 “行骗专家” 的冒险记
齐天对防沉迷系统管小学生这事不太满意。“小学生一没,我失去了快乐!”
齐天几乎整天都在打游戏,像不用睡觉似的,经常凌晨 2、3 点玩,早上 6、7 点还在线,《王者荣耀》《和平精英》《原神》换着打。他自有一套识别小学生的方法,且认为一逮一个准:爱抢打野位置,输了爱甩锅,喜欢用语音转文字骂人。他对他们十分不屑。
在 QQ 群里,齐天声称自己是个大三女生,头像也是一个二次元少女。私聊起来,他才说,自己其实 14 岁。在众人面前掩藏身份让他得意,“我还骗到过男的跟我网恋,哈哈哈。”
上小学时,齐天开始用妈妈的手机打游戏。每次重新拿到手机,他都会发现游戏软件全被删掉了。后来,他学会把游戏藏进文件夹的深处。
成为资深玩家的这 3 年,齐天积累了一大堆 “行骗” 花招。
初中住校,为了装病,他让自己吃完午饭后立刻吐出来。折腾一个星期,终于被诊断出胃病。也曾把热水瓶放头上,制造出反复发烧的惨状,回宿舍哭,说想家。“想家不是因为妈妈,是因为手机。” 最长一次,他给自己创造了两个星期病假。
他也骗过了腾讯游戏的防沉迷系统,成功闯过一道道不断升级的关卡。
只有一次失手。刚玩《王者荣耀》时,系统提示如果填实名信息,就能得到皮肤体验卡,那里面刚好有他喜欢的英雄李白的 “千年之狐” 皮肤。“挺帅的,又没钱买”,他便绑定了自己的身份信息。过了一段时间,账号就 “被防沉迷” 了。“那时候不懂,知道吗?当时特别想骂腾讯,被骗了!”
这次经历曾让齐天短暂地放弃《王者荣耀》。可当身边有人段位升到白银、黄金时,他心态又变了:“看人家段位挺高的,特别帅。那时候谁要上了钻石就感觉是大佬了。” 上分成了明确的目标。遇到 “很菜的队友”,段位从黄金掉回了白银,他会气得把手机掰弯。
有限定时长的未成年账号,已不能满足齐天的上分欲望。他在快手上搜怎么修改游戏账号实名信息,一开始推荐的 “都是花钱帮忙改的”,又过了半年,算法自动推给他一条视频:点开 QQ 钱包,更换实名验证信息,再回到游戏,就能畅通无阻。
前提是找到一个成年人的身份证号。等妈妈去上班时,齐天悄悄去翻柜子抽屉,找到了户口本,上面刚好有身份证号,“nice!然后就改了。”
2018 年下旬,防沉迷系统正式接入公安权威数据平台,并开启人脸识别。齐天再次被盯上了。
认证了妈妈的实名信息,只能找妈妈刷脸。爸爸对互联网不信任,不让刷,“万一是传销之类的骗你钱怎么办?” 他只能趁爸爸出门,去 “攻略” 妈妈。
妈妈问,这是什么,他就说,有用的。再问,会不会被刷钱,他就说,不会。除了说 “有用的”,他还编过 “老师让下载的”,还说过 “我朋友都弄了,你不给我弄是不是很尴尬”——他自己都觉得这个理由奇葩。
齐天钻研过用照片通过人脸识别的办法。挡住照片旁边的字,对着镜头前后移动身份证,各种找角度,偶尔也能糊弄过去。随着人脸识别技术不断升级,这招很快就不灵了。他只能再次找妈妈,求她眨眨眼。”
一次次的央求早已让家长失去耐心。9 月以来,人脸弹得勤,以至于他走过去,妈妈就知道要干嘛,“喊一声,把手机拿过去,扫完,OK。”
在他的描述中,妈妈的 “听话” 程度让我感觉惊讶。“为什么妈妈没有再拒绝过你?” 我问。
“我妈就不管我。” 他答。
40 岁的 “未成年人”
时间越来越紧。一开始是每天限玩 1.5 小时,然后是 1 小时,现在是只有周末固定的 3 小时能玩。高宇近三个月亲历监管持续升级,心情从愤怒滑向麻木,“任人宰割呗”。
高宇是一名外企员工,40 岁,跟 12 岁的儿子共用一个《王者荣耀》账号。今年 7 月的一天,儿子独自在家打游戏,第一次遇上实名校验,儿子 “稀里糊涂” 填了他自己的身份证,从此,账号被认证为未成年人。
高宇尝试各种官方平台申诉恢复,得到的回复都是,没有办法。他平时没什么应酬,朋友圈也小,“就喜欢玩游戏”,几乎集齐了他玩《王者荣耀》之后出的所有皮肤。最近,妻子陪儿子回老家上初中,留他在北京独居,守着一个被限制的号,“真的是痛不欲生、欲哭无泪!”
为了寻找恢复账号的办法,高宇第一次用起微博,在相关超话里申诉,发了近 30 条内容吐槽现状。他在微博上看到很多成年人有相似的经历:被孩子误操作导致账号被限制的、被盗号找回后绑定了其他身份信息的、总被疑似是未成年玩家而频繁弹人脸的……
官方不曾给出解决办法,但为了完成赛季战令拿到限定皮肤,每到能玩的时段,他还是争分夺秒地去做任务,“像傻子一样” 。
尽管经历过多次技术升级,防沉迷系统还是难以完美,一个认证为成年人的账号,究竟被谁掌控,很难每次都给出正确判断。
腾讯成长守护团队规定:员工每周必须打够 3.5 小时游戏,以深度了解游戏,并观察是否还有孩子在规定以外时间上线。没完成任务,需要承担处罚。一位产品经理把游戏账号给孩子玩,被纳入了防沉迷系统的监管,这导致她每周只有 3 小时游戏时间,怎么也完不成部门规定,只好认罚。
腾讯游戏对未成年防沉迷的探索最早可以追溯到 2007 年。那年暑假,想玩《 QQ 三国》的未成年如果输入了真实身份信息,账号将被限制。每天游戏时间超过 3 小时,游戏经验值等收益减半,超过 5 小时收益为 0。
正式推进未成年人健康上网保护措施则是将近 10 年后。
2017 年前两个季度,《王者荣耀》均为全国 App Store 应用收入排行榜第一,也是全球下载量最多的 iOS 手游。媒体上开始频繁出现有关未成年沉迷《王者荣耀》的报道:“ 17 岁少年连打 40 小时《王者荣耀》诱发脑梗”“ 13 岁男孩玩王者被批评后跳楼,刚苏醒就要登录游戏”,让腾讯游戏舆论压力倍增。这一年,腾讯主动加速推动自 2016 年开始的防沉迷机制的探索。
“被抓住” 的小孩越来越多,腾讯成长守护也成了被未成年人 “重点问候” 的团队。官方公众号后台不时收到谩骂,客服每天要重复很多遍拒绝未成年玩家的解绑要求。有的孩子会用镜子透视、用荧光粉去抓取家长在屏幕上留下的指纹,倒推支付密码等信息。
其中有些让人哭笑不得:一个女孩装作家长的语气要求取消账号防沉迷限制,客服要求出示 “本人与身份证合照”,她发来一张身份证和睡觉中的妈妈的摆拍;另一个孩子在听客服说父母来电也不能解除实名认证之后,说:“白下载了一个变声器。”
他们回到游戏中
更严的限制让破解黑灰产迎来新的行情高点。
有人专门在高中和大一新生里 “收人”,通常 100-200 元红包就能收到一个即将 18 岁的未成年人的身份证信息和手机验证码。隔天成年的身份证信息的报价,在 K 那里,已经从一个月前的 800 元涨到 1500 元。如果未成年买家需要后续帮忙验证,还要再加 188 元。
9 月底,他找到了一位差几天就 18 岁的未成年人,从对方那里买来了身份信息,如果弹人脸,就让这位 “朋友” 帮他刷脸登录。启明又开始在 QQ 群里活跃,“朋友给过的。” 语气再次变得轻松老练。
相比同为即时多人在线竞技类游戏的《英雄联盟》和《DOTA》,《王者荣耀》大幅简化玩法设计,降低操作门槛:减少技能键,用虚拟摇杆降低对操作精度要求,还设计了 “自动施法” 等功能。游戏技能不足的小玩家渴望更轻松的赢,《王者荣耀》能满足需求。
让人上瘾的游戏设计,对于玩家来说也是黑箱般的存在。他们难以确认背后真正使用的技术,却很难不被拉进旋涡。
一些人的亲身经历是:连胜之后必连败,激发斗志;低水平玩家会被安排一些 “躺赢局”;如果好几天不玩,等再开局,一定能爽快赢一把,他们猜测这是系统想挽回 “弹性用户”。此外,《王者荣耀》每月平均推出 4-5 款新皮肤,也是吸引玩家上线和消费的重要因素。2021 年除夕夜,因牛年限量皮肤销售火爆,还曾导致服务器异常。
与启明认识第四天,在明确表达我 “很菜” 的情况下,他仍坚持收我当徒弟。
他发来一张详细的师徒任务表,说明每天要打满几局,便可获得多少积分。他迫切地想要奖励给顶级师傅的那款专属皮肤。“如果我有五个徒弟,两天左右就能完成。” 他盘算着。
自己打游戏 “有手就能赢”,想收徒弟却很难。
2020 年,启明从湖北老家转学到广州,书只读了一年,今年 6 月辍学,在亲戚家的服装厂帮工。在几个月的裁缝学徒生涯里,他 “被针打中两次,被切线刀切中一次”。
爸妈给周边服装厂熨衣服,虽然工作地方离启明很近,但常年做夜班,一家人作息时间交错,少有沟通的机会。上工时,厂房里信号差,很难上网,他跟过去的同学也几乎都断了联系。直到午夜回到家,这个外号 “羊羔” 的沉默男孩就又变成他最擅长的英雄杨戬,话也多起来。
保持密集联系的那几天,我一天能收到三四条启明的消息,他一直催我一起打游戏,“你跟着我就行”“看我嘎嘎乱杀”。想要当师傅的他,是那么自信。
2018 年 5 月,腾讯成长守护团队曾经设计一款促进亲子沟通的产品 WeTeam,鼓励家长和孩子自行约定游戏时间,如果孩子遵守,家长通过产品给予奖励。上线一周后的数据反馈让开发团队很受打击:真正通过 WeTeam 完成奖励的家长只有个位数。
半年后, WeTeam 更新成 “家庭守护” 方案,只保留家长绑定账号和查看、管控的功能,那些引导亲子平等沟通、让孩子自己定规则的功能不复存在。
失败的防沉迷案例背后,往往能看到家庭的问题。
1979 年,加拿大研究人员布鲁斯·亚历山大(Bruce Alexander)做了一个关于成瘾的实验。他将两组老鼠放进不同的笼子。两个笼子都提供了食物和水,以及吗啡。区别是一个笼子的老鼠在狭窄的空间独处。另一个笼子里,老鼠有玩伴、有玩具、有 200 倍大的活动空间。
结果两组老鼠都会去喝有成瘾效果的吗啡水,但关禁闭的老鼠喝得比生活快乐的老鼠多七倍。
老鼠不是人类,亚历山大的 “老鼠公园(Rat Park)” 实验也存有争议——只有一部分后续实验重现类似的结果。但这个实验依然是一次突破,它揭示了环境对于成瘾的影响。
未成年人在游戏中成瘾,不仅是一个心理学问题,也是一个庞大的社会学问题。已经有数目繁多的学术研究佐证,低收入家庭的孩子比家境更好的孩子花更多时间对着屏幕、玩更长时间游戏。
现实世界机会资源永远不是均匀分布。但在电子游戏的世界里,人人都可能成为王者,获得荣耀——高价皮肤也只有有限的加成,对大部分玩家来说,就算不在游戏里花大钱,也至少有公平上场的机会。
一直在防沉迷系统之外逍遥的齐天有了烦心事。9 月秋收,爸妈让他帮忙收玉米和花生,他觉得又累又晒,干半天就歇着,因此总是被妈妈骂,还被断了话费。
“我是家里的逆子。” 他说。
但每当进入王者峡谷,给自己爱玩的英雄孙悟空换上最新出的《西游记》皮肤,齐天就成为对手眼里 “吃化肥长大的”、发育极快的打野之王,可以引领整个队伍的进攻节奏。
经过近两个月的接触,我能感觉到齐天期盼着成年后独自生活。“出去瞅瞅大世面,大城市跟俺这农村有啥区别啊?” 他说,“我不想当土狗了。” 他计划去大城市开奶茶店,但马上改口要去大公司,“只要别压榨员工就行”。可以先当保安,再 “靠努力当上大老板”,再不行就 “老老实实打扮自己去找富婆”。
(文中受访者均为化名)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晚点LatePost(ID:postlate),作者:朱丽琨,编辑:姚胤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