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SNI报道截图,图中为于7月31日抵达日本横须贺的“康涅狄格”号海狼级攻击核潜艇(图源:美国海军)
发生事故的“海狼”级攻击核潜艇
尽管在美国海军的消息中,对此次事故的叙述堪称“轻描淡写”,只谈了事故的时间、地点、人物三要素,但是对于“懂行”的军迷们来说,此次事故不啻于“晴天霹雳”,几乎每一个细节都足够震撼:
一是此次事故的主角,不是别的攻击型核潜艇,而是“康涅狄格”号,对美军水下战部队的编制略有了解的都知道,“康涅狄格”号是美军性能最为强大、有“水下歼击机”之称的“海狼”级攻击型核潜艇的2号艇(SSN-22)。
由于冷战的结束以及“海狼”级攻击核潜艇高昂的造价,相较于服役与计划在建都是30余艘的“洛杉矶”级攻击核潜艇和“弗吉尼亚”级攻击核潜艇,“海狼”级攻击核潜艇只有3艘。
该级艇在80年代展开设计的时候,其技术要求就是直接比苏联红海军当时最为先进的971“狗鱼”级攻击型核潜艇领先一代以上,且能够有效压制苏联(如果能够存续的话)在21世纪初出现的更新一代攻击型核潜艇的威胁。这种堪称变态的、一切为了攻势反潜战而特化的设计要求,导致“海狼”级攻击型核潜艇的性能达到了冷战时期攻击型核潜艇的顶峰,甚至超过了它的后继型号774“弗吉尼亚”级,是一个极其危险和难缠的对手。
二是此次事故被美军描述为“水下碰撞”,咱们都知道,攻击型核潜艇在水下行动时,一般不启动位于艇艏的主动声呐阵列,主要是通过艇艏的大型宽孔径被动声呐、两侧的舷侧声呐阵列和艇艉的拖曳式主被动复合声呐阵列态势感知,在部分复杂地形条件下则可能临时启动艇艏、或围壳上的高频近距离主动声呐阵列对海底地形进行探测,以进行避障机动。
▲英国“前卫”号弹道导弹核潜艇与法国的“凯旋”号核潜艇于2009年2月3日或4日在大西洋相撞
这导致攻击型核潜艇在水下行动时,实际上态势感知能力是相当差的,尤其是在对安静型攻击型核潜艇、小型无人潜航器的探测上,几乎存在先天性的劣势,诸如2009年,英法两军的两艘弹道导弹核潜艇在大西洋进行战备值班任务时,就发生过水下碰撞事故,所幸二者没有太大的损伤。
而在冷战时期,苏联红海军的攻击型核潜艇由于长期以来噪音较大,且由于缺乏艇艉拖曳声呐阵列,往往难以及时发现尾随的美军攻击型核潜艇,故而红海军的核潜艇在出港时,有时会采取激进的掉头战术,通过“直接碰撞”的方式,探测艇艉是否有美军核潜艇尾随。
这种战术被美军形象地称为“疯狂伊万”,故而,此次美军“康涅狄格”号攻击型核潜艇在南海海域吃瘪,很多军迷自然而然想到的,要么是美军的攻击型核潜艇和其它国家的安静型核潜艇发生了“亲密接触”,要么是美军的攻击型核潜艇在南海海域水下,遭遇到了“疯狂伊万”战术?
“海狼”究竟撞上了什么?
那么,此次美军“康涅狄格”号攻击型核潜艇,在中国南海水下,到底遭遇到了何种变故,导致潜艇与“一些东西”造成了碰撞、潜艇受损、官兵受伤呢?我认为,说“康涅狄格”号攻击型核潜艇在水下与其它国家的安静型潜艇或其它人造物体发生碰撞,这个可能性是完全存在的。
毕竟一方面,以攻击型核潜艇在水下的态势感知能力而言,咱们前边也说了,它的态势感知能力其实是不算太强的,对于空泡噪音、机械噪音极其明显的水面舰艇,攻击型核潜艇可能在上百海里外就能进行大致测向,在数十海里外就有可能进行精密测距。
但对于安静型核潜艇来说,攻击型核潜艇的态势感知距离很有可能会骤减到数十海里甚至十几海里,精密测距可能会逼近到几海里以内,这导致两艘安静型攻击型核潜艇在水下试探和对抗时,互相发现的距离可能相当近,完全看二者之间的训练和反应速度。
在对抗烈度较高、水下战互相试探极其频繁的海域,两艘安静型核潜艇、或者核潜艇与其它潜艇释放的无人水下潜航器(可以有效延展核潜艇的态势感知范围)发生碰撞,这种可能性是完全存在的。
而另一方面,美军事后发布的消息也耐人寻味,据相关媒体咨询美军水下战部队不愿公布姓名的人士的话来说,此次美军“康涅狄格”号核潜艇发生碰撞的海域在海底地形上,“应当没有明确的陆地或暗礁存在”。尽管美军没有公布“康涅狄格”号发生碰撞事故的具体地点,但考虑到“康涅狄格”号是一种适合于大洋、深海反潜战,而非类似于“弗吉尼亚”级一样是一种适合于浅海作战的攻击型核潜艇,再参考美军大舰队近期在南海的动向,该艇的活动范围与承担任务,可能是作为美国海军“卡尔文森”号航母打击群的水下战力量,在南海东南部深水区活动。
这一地区的深度在数百米到上千米左右,已经超过了“康涅狄格”号的最大工作潜深,且海底地形相对平缓,因此,很难想象美军攻击型核潜艇会在这样一个海底地形较为平缓的海域撞上什么东西,既然没撞上什么自然物,那么“康涅狄格”号撞上的是人造物,当然也是可以考虑的。
▲2005年,美国海军“旧金山”号核潜艇在关岛附近全速撞上了一座海底礁石,一名水手在事故中丧生。
说到这里,估计很多读者已经按捺不住自己激动的心情,要为中国海军的水下战部队“疯狂打CALL”了:没撞上自然物,撞的是人造物,以南海的情况来说撞上什么人造物还用说吗?非也,我认为,尽管从美国海军这次的口风看,也许撞上的“不是自然物”,但美国海军的话也没说死,可能只是觉得此次事件有蹊跷需要继续调查。
毕竟,咱们前边说过,潜艇在水下机动时,态势感知能力是相当弱的,对于安静型核潜艇的态势感知能力很弱,对于水下地形的态势感知能力要更弱,毕竟安静型核潜艇再安静,靠的足够近也是可以听到的,水下地形没有声呐特征,只能启动主动声呐去扫。而以潜艇艇艏、围壳上的避障声呐的性能来说,对水下地形的探测范围相当近,还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只能凑合着用,且因为自身声学隐蔽问题还不能始终开着。
▲电影《冰海陷落》中美国“弗吉尼亚”级核潜艇,利用漂移转弯让追杀鱼雷打中海底潜艇残骸的神场面。
因此,攻击型核潜艇在水下行动时,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前期海洋调查船、声呐音响船、反潜机等在长年累月的行动中,累积的海底地形资料,比如前些年美军总是往南海跑的“无暇”号声呐船,该船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弄清南海的水下地形,为己方攻击型核潜艇在南海的行动绘制水下地图。
在水下地形图绘制完成并转换为数字地图后,再上载入攻击型核潜艇的导航计算机,作为攻击型核潜艇在水下行动的有效参考,而这种海底地形图,有误差咱就不说了,海底地形其实也是在不断变化的,尤其是部分海底地震、海底火山频发的区域,可能一次水下地震就把部分海山震塌,或在海底造成几个新的穹隆。
因此,水声音响船在预设战场海区的行动,是必须一以贯之、每隔一段时间就要出动一次、对海底地形进行重新绘制更新的,考虑到近年来美军在南海的行动往往会受到神秘力量的干扰,部分水声音响船的活动可能受到了很大限制,对海底地形的更新可能就不那么频繁、也不那么有效了。
因此,从这个角度考虑,“康涅狄格”号攻击型核潜艇苦于美军预设战场建设的缺失,在中国南海不幸轻度翻车,撞上了某个事先没有标定好的水下障碍物,导致十几人受伤,这种可能性也是完全存在的,只不过这种囧事得赖美国人的战场建设不上心了。
对此次美国核潜艇事故的反思
但是,无论“康涅狄格”号撞上的是人造物,还是自然物,我认为,纠结这些细节是没什么意思的,最有意思、也最值得注意的是:“海狼”级攻击型核潜艇过来了。毕竟在我的印象里,“海狼”这种高端的家伙,原本应当是配属到俄罗斯周边,去盯防俄罗斯海军的那一票攻击型核潜艇、巡航导弹核潜艇的,对于中国海军来说,出动“洛杉矶”级甚至“弗吉尼亚”级,已经算是很重视了。
但万万没想到的是,美国海军竟然如此不讲武德,已经把“海狼”级给部署到西太平洋海区了,在战术上将对我们形成巨大的威胁不说,在战略上昭示出美军对印太地区的重视程度,才是最值得我们警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