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不觉间,新冠疫情“为祸”人间,至今快要两年了。从全球范围来看,迄今为止,对疫情的控制远没有成功。
作为此次抗疫的亮点——医疗技术,它给了人们最大的希望。过去的一年中,我们见证了“史上最快研发上市的疫苗”诞生的全过程,不过,出于其它种种因素,疫情并没有因此终结。
好消息是,抗疫的另一名“猛将”,新冠病毒的特效药,或将很快上市。
消息在假期第一天10月1日传来——
美国药企默沙东(又叫默克)等企业宣布,一款抗病毒口服药物Molnupiravir表现优良。三期试验的中期分析表明,这款药能够令新冠患者住院或死亡的风险降低50%左右。
与疫苗不同,疫苗是用在健康人身上,起到预防感染的作用。而特效药用在感染者身上,起到治疗的作用。因此,能够降低50%的住院或死亡风险,已是难得。
据了解,默沙东正在向美国FDA提交紧急授权使用的申请。如果通过,Molnupiravir将是首个新冠口服抗病毒药物。
抗疫路上,再添一员猛将,这无疑对尽快地终结疫情有利。Molnupiravir取自希腊神话中Mjollnir(雷神之锤)的意思,可见它被寄予的厚望。
无差别“锤击”
比起疫苗来说,Molnupiravir这款特效药最大的亮点,是它能够无差别地“抵御”现有多种新冠变异毒株的攻击。这意味着,对于新冠病毒的频繁变异,我们的不安终于能够得到缓解。
默沙东提供的数据显示,在三期试验的中期分析数据中(775人),有40%的病人经由病毒基因组测序、测出80%的感染者对应的毒株类型为Gamma,Delta与Mu。
而在临床测验的结果上,Molnupiravir对这些变异毒株都显示有效。
Molnupiravir的“无差别攻击”能力,出于它的作用机制。我们知道,新冠病毒能感染人体,是因为其刺突蛋白能够与人体细胞的ACE2结合,因而,病毒核酸趁机进入了人体细胞。
新冠疫苗的制作路线虽然不同,但原理上,都是将刺突蛋白(或表达相关刺突蛋白的核酸)放入体内,可以理解为,预先地“人为感染”了接种者,以此刺激接种者体内的免疫反应,接着产生抗体、预防自然感染。
那么,当新冠毒株变异、带来相关刺突蛋白的变化,“人为感染”产生的抗体就有一定可能无法识别变异毒株。因此,变异毒株可能造成“免疫逃逸”,这也是对付Delta毒株时,部分疫苗出现了有效性下降的原因。
特效药的机制是“反其道而行之”。除了新冠抗体药外,一半特效药的作用,是破坏病毒在人体细胞中的繁殖过程。这个过程包括入侵、复制、组装、释放,只要阻止其中任何一环,就能药到病除。
以Molnupiravir为例,它属于核苷类似物,阻止的是病毒核酸的组装过程。在病毒繁衍时,这些核苷类似物以“间谍”的身份,成为新的病毒核酸的一部分,但它们不是“真核酸”,从而,导致病毒无法继续复制,感染失败。
故而,Molnupiravir是对病毒核酸的根本性打击,完全无视它的碱基在位点上怎样变化。
“特效药”不止一个
尽管看起来很美好,但一款药物的效果,只有体现到数据上才被认可。
据默沙东披露,Molnupiravir的临床测验方式是,病人每天吃8粒药、每粒100毫克,疗程为5天,随后跟踪观察29天。最终,在药物组和安慰剂组之间,比较住院或死亡风险是否有区别。
中期分析的数据显示,对775人的跟踪观察中,药物组的385人有28人住院、无死亡。对照组377人中有53人住院、8人死亡。
药物组住院或死亡风险7.3%,安慰剂组相关风险为14.1%。由此计算,Molnupiravir可以降低约50%的住院或死亡风险。
安全性上,据默沙东提供的数据,药物组有35%的人报告有不良反应,安慰剂组的这一比例为40%。
安慰剂组的不良反应居然更多,这不能排除一种可能性,即受试者反馈的不良反应多为症状表现,而非真正由药物导致。当然,具体的原因,还需数据的进一步公布和解释。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Molnupiravir表现出明显的疗效,该药物的三期测验被允许终止。在默沙东等研发团队看来,当下最紧要的,是尽早将药物推向市场。
或许有人注意到了,Molnupiravir打着“首个”的名号招摇过市,但是在这之前,早就有特效药的问世消息——这不是记忆混乱。只不过,Molnupiravir确实可能成为“首个新冠口服抗病毒药物”。
在Molnupiravir之前,已经有多款新冠抗体药问世,如礼来的抗体药、美国再生元公司的抗体药、以及Vir与GSK合作的抗体药,这是当前使用最多的三款新冠抗体药。
除了原理上的差别,Molnupiravir与抗体药最大的不同在于,它是一款口服药。便利性和产能潜力上,它具有明显的优势。默沙东公司就预计,到今年年底,将可以生产出1000万份疗程的药,到了明年,产量更高。
取代疫苗?不可能
在“口服新冠特效药”的赛道上,Molnupiravir第一个冒出头来,但是,对抗疫情是一场持久赛,在赛道后方,依然有多个对手正努力追赶。
据凤凰网报道,同样是口服药的多款新冠特效药已经进入了三期试验,其中,主要有辉瑞的PF-07321332、罗氏的AT-527、盐野义的S-217622、富山化学的T-705口服新冠药。
在中国,新冠特效药的研发也有重大进展——
首先是“国药集团”的新冠病毒人免疫球蛋白,早在9月3日,国药集团发布了消息,其研制的静注COVID-19人免疫球蛋白(pH4) (以下简称“新冠特免”),获得了批准开展临床试验。
据介绍,“新冠特免”是全球首款采用新冠灭活疫苗免疫后血浆制备的新冠肺炎特异性治疗药物。
制作方法上,它以灭活疫苗免疫后的健康人血浆为原料,采用低温乙醇蛋白纯化分离法,并经病毒灭活等,制成的含有高效价SARS-CoV-2中和抗体的静脉注射特异性人免疫球蛋白。
除了“新冠特免”,另一款国产药物——开拓药业的雄激素受体(AR)拮抗剂“普克鲁胺”,因为对新冠患者出现明显的治疗作用,也同样备受关注。据了解,“普克鲁胺”的三期临床试验正在多个国家和地区进行当中。
毫无疑问,新冠特效药出现的那天,离我们越来越近了。
不过,在投资市场上,似乎无法避免“新人笑、旧人哭”。在Molnupiravir出头时,默沙东股价直线飙升,一度暴涨12%。但与此同时,美股的“疫苗股”大幅下挫。
难道特效药一出现,疫苗就被替代了吗?
答案显然是,这没有一丝可能。以Molnupiravir为例,首先,临床试验的数据表明,它不能保证百分百的治愈率。
更重要的是,药物治疗总越早越好,这对Molnupiravir也一样,它主要在新冠患者的感染早期作用较大,如果等到病毒大量复制后,药物的效果显然受限。
因此,特效药必须与新冠疫苗相配合,才能终结疫情、减少危害。更何况,就算将来有特效药上市,一个疗程的价格还是未知。疫苗,在中国可是免费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