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住在上海市中心是什么体验?”

周边高楼大厦

感受城市的灯红酒绿





出门即各类商场、超市、餐厅

吃喝玩乐一应俱全

住着奢华住房,享受着顶级服务?

答案,当然是不

直到看见

号称上海最拥挤小区的隆昌公寓

仅20厘米宽的“纸片楼”

发现闹市中心的生活

并没有想象中那般美好





隆昌公寓:图一微博@文太大叔、图二小红书@住进鸟眼睛以后



人挤人的“猪笼寨”

隆昌公寓位于上海杨浦区

建于1930年

由英国人设计的公共租界巡捕营房



整座建筑平面呈“回”字型设计

250间套房组成上下五层

间间相邻,密密麻麻

红砖砌筑外立面

与素混凝土的内立面将院子包围

一眼望去说不出的窒息感





图二小红书@蛋蛋同学

新中国成立之后

被改为杨浦公安分局职工宿舍

因是上海最先使用煤气和自来水

安装两部电梯的住宅之一

曾被誉为“上海最豪华的公寓”

时过境迁

新中国成立后它充焕新生

成为杨浦公安分局职工宿舍

改名为“隆昌公寓”

在不同时代发挥着不同作用





小红书@Cecilia Guan 醉堪调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改善

公安局搬离,职工搬走

昔日的“豪宅”变为解决住宿问题的公房

人口的大量涌入让两室一厅一分为二

一户人家一扇门一个窗一室半

人越来越多,空间越来越挤



小红书@念已

搭搭改改,走廊过道成了杂物堆积地

公用厨房、公共卫生间

住在这里除了过着拥挤的集体生活

脏乱差也是一大问题

有人称这里是电影《功夫》里的翻版“猪笼寨”

虽然生活气息浓厚,但条件艰苦

当年住进去被人羡慕,现在却难以搬出





小红书@上海去哪吃

2004年,公寓被归入不可移动文物

受到重点保护,不可随意改动

街道虽然做了不少努力改善生活环境

但效果甚微

如今,随着名气大增

这里已成为网红打卡胜地

但在热闹繁华背后困窘仍在

蜗居生活持续上演



小红书@念已



仅20厘米的“纸片楼”

如此破落,造型独特的老旧住宅

在上海内环并不是个例

繁华的南京路步行街附近

隐藏着一座被英国《每日邮报》

送上全世界最扁最薄建筑称号的老房子

黄浦区“无锡小区”

因楼体最薄处仅有20厘米

又被称为“纸片楼”





小红书@兰小默_童鞋

这座大楼的修建有着独特的历史

是30年代经济苦难时期

为了充分利用土地不留一丝缝隙

建成了四层高

两边窄,中间宽的三角多边形建筑

而我们看到最窄部分只是一个表面

另一头则是一个“大肚子”

所留空间可以满足正常生活





图一:小红书@636103031、图二@东方网

因当初用来做办公用房

便没有设计厨房和独立卫生间

现居居民仍过着提马桶过日子

做饭一脸油烟

老年人上下楼困难无比的生活





与“猪笼寨”一般

纸片楼也成了网红打开地

白天熙熙攘攘的游客在楼下拍照

夜晚又归于平静

与周围的繁盛犹如两个世界



小红书@岛主小玉



离不开的老破小

“外国人来这看,说这里不是人住的地方”

住在隆昌公寓住户曾在采访中

抱怨着自己的生活

既然如此艰难,为何不搬走逃离呢?

走不掉,离不开

经济的压力,现实的负担

以及住在市中心的优越感



据调查,目前上海

住在老破小楼房的主要是两类人群:

一类是,上了年纪的原著居民

他们习惯于楼上楼下热热闹闹

充满人情味的生活

与更舒适的郊区大房子相比

这里邻里来往、出门玩乐更加便利

当然,他们也不再像年轻人一样有力气继续奋斗

去添置新房,偿还房贷





小红书@扇子在拍照

另一类是,经济有限的外来务工人员

与条件更好一些的公寓房相比

老破小租金更低一些

对于他们来说是生存在大城市的“精神之巢”

处于其中不会游离在外





与逐渐统一化、现代化的高楼大厦相比

老房子承载着更多城市记忆

也是活着的历史

若为了改善生活环境一口气都拆掉

社会根基都动摇了

那么老破小的最终归宿,到底何去何从?







用心设计,焕发新的生机

很多设计师致力于设计高大上写字楼

各种地标项目

为城市的高速发展做着贡献

但也有一些设计师

致力于老旧小区的改造

从居民的生活方式、审美、习惯入手

在以往的基础上融入新的功能

令其更加宜居,更具生机

同时也让时代文化传承下去



 鞍山五村 

鞍山五村地处杨浦区鞍山商区

虽地段成熟、交通便利

但整个大社区都是五六层高的老破小

即使靠近大学也显得老气横秋



鞍山五村改造前 图片来源@一条

近年,世界级设计大师孟菲斯创始人Aldo Cibic

来到这里定居

重新设计老房子

与同济大学创意设计学院师生

一起将旧街区改造成

拥有咖啡馆、展览室、活动厅的“好公社”







大师级的配色与创新设计

让这里一改旧貌

创业学生和企业逐渐来这里入驻

老变新重焕生机

每天来这里的人络绎不绝





 昌五小区 

这是位于上海浦东新区

建造于20世纪90年代的昌五小区

2018年因拆违整治

片区大量商业店铺被拆除清理后

留下一段近400米的条带空地

形成一道单调、冗长的界面





图片@梓耘斋建筑

后来,东南大学建筑学院教授童明主持改造

借鉴苏州园林的设计手法

通过折线型游园路径

统一色调的立面材料和植物的高低穿插

设计成居民和街道行人

都能使用的游廊

并命名为“昌里园”

荣获“公共空间奖”字奖项入围项目之一





图片@梓耘斋建筑

把古代园林思维放到现在

不是照搬

在因地制宜、师法自然的基础上

于现代语境中适应社会需求





摄影@田方方

随着城市建设步伐的加快

更多环境优美、设施完善的新建住宅

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

给居民的生活带来极大便利

相比之下,那些老旧小区黯然失色

里面的居民生活也多有不便

他们向往高质量的生活

却困于经济环境

该如何解决这个难题?

让好设计为老破小大变身或许是最好办法之一

若有选择权

你会买方便工作上学的市区老破小

还是郊区宽敞新房呢?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