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物件,中国人的宝贵记忆。距离它们完全消失,还有多久?



 ▲老式暖水壶

 标价60美元的痰盂在亚马逊售卖,被称为“中国风果篮”;

水晶拖鞋重出江湖,PUMA、Channel新品发布会,就属它最惹眼;

蛇皮袋成秀场新宠,国际名模人手一个……



对此,中国网友纷纷表示不服:

“都是咱们用‘剩下’的!”


▲八十年代的火车站,图源《城市假日》

越来越多的中国传统老物件杀回现代。

人们开始捍卫它的历史地位,并直视它的美。 
▲老式电视机

老物件裹挟着历史而来的柔软情怀,

是人们在现代快节奏生活下的温柔乡。

也正因此,它将永远令人难忘。


▲老式儿童车 


回望老物件 

那些经典的老物件们,

你还记得多少?


 最出名的老物件: 三转一响 。

最早的一批出现于上世纪60-70年代。

分别是缝纫机、自行车、手表、收音机。


 「三转一响」是那个时代人民所能拥有的最高财富。

因此,骑着自行车满大街遛达,跟现在开着超跑经过市中心一样的出风头。


▲八十年代的自行车大军,图源视觉中国
▲八十年代的自行车大军,图源网易新闻

「三转一响」既代表了当时的国家生产力,

也是女性择偶的重要标准之一。


▲现代还原的老式嫁妆场景,图源@滚滚是偶 骑来一辆崭新的凤凰牌自行车;

扛来一台响亮的红星牌收音机。

你这小伙子呀,也就不愁找新娘了。


▲ 那会儿最流行的婚车

说到了新娘,就不得不提 妈妈的嫁妆 。

印着红双喜的日用品,小时候可真的没少用。 
▲现代还原的老式嫁妆场景,图源@滚滚是偶

大红的脸盆、热水瓶、玻璃杯、床上四件套......

是妈妈们的嫁妆基础套餐。


▲现代还原的老式嫁妆场景,图源@滚滚是偶

那时的嫁妆不像现在,只在结婚那天用一下。

很多东西会摆在家里继续用,十几年都不容易坏。


▲嫁妆-托盘,图源7788收藏网 小时候还偷偷好奇过,

家里的日用品非得印上“囍”字才好看吗?


▲印了囍字的玻璃杯,图源7788收藏网 而对于我们这一代, 铁皮玩具 必须排第一呀!


▲手绘版铁皮玩具汽车

最早的铁皮玩具,出现在上世纪20年代:

上海康元制罐厂生产的“小鸡吃米”。

铁皮小鸡上发条后,能不停跳跃,做出吃米的动作。


 同类的还有“跳蛙”、“跳鼠”等。

那会儿的快乐,也跟上了发条一样,根本停不下来。

 
60年代后,照相汽车、超音速飞机等新品种出现。

只记得小时候一看见这些就挪不动脚。



现在,因为具有危险性,铁皮玩具已经被彻底“踢”出玩具行业。

能看到的铁皮玩具,也大多是收藏性质的了。

 
无论如何,老物件是中国人的智慧结晶。

沾着的,是中国的人情味儿。

可以退出人们的日常生活,但不能在记忆里消失。


▲八九十年代人们在用相机拍照


拾回老物件的有心人 15年坚持“收破烂”,30岁负债百万。

而如今,他用捡来的“破烂”,开了一个人人向往的旧物王国。

杨函憬,在用他的方式留住老物件。


▲图源Goodone旧物仓

2003年,杨函憬还是一位领着可观薪资的设计师。

偶然在旧货市场里见到了一种做饼的木头模具。


▲图源Goodone旧物仓

看着这个老物件,

脑海里一遍遍过着以前的生活场景。


▲图源Goodone旧物仓

杨函憬被迷住了,

被老物件自带的的历史沧桑感,迷住了。

从此便一发不可收拾地爱上了旧物。 
▲图源Goodone旧物仓

于是,他选择辞职。

整日钻在厦门的老城区和弄堂里。

他开始过一种别人无法理解的“寻宝”生活。


▲图源Goodone旧物仓 

除了自己,他还有不少线人。

收废品的大爷、居委会的大妈、二手店的老板……


▲图源Goodone旧物仓

杨函憬不肯放过任何一个老物件。

花砖、收音机、电视机、鸡公碗......

仓库里简直浓缩了一部厦门的百年历史。


▲图源Goodone旧物仓 可淘归淘,这些老物件他不卖,全自己屯着。

于是,眼看着一千平的仓库被填满,

钱包却逐渐被掏空,甚至负债500万。


▲图源Goodone旧物仓 2012年,迫于生计的杨函憬在微博上发了一条清仓信息。

他希望有真心爱老物件的人,来买走它们。


▲图源Goodone旧物仓 出乎预料,全国各地赶来的人络绎不绝。


▲图源Goodone旧物仓

这个破破烂烂的旧物仓里,

有着几代人回不去的好时光。


▲图源Goodone旧物仓

老奶奶泪眼摩挲地抚摸着老式缝纫机:

“当年出嫁,这就是我的嫁妆。”


▲图源Goodone旧物仓 现在,杨函憬的破烂仓库,早已升级。

有它的存在,越来越多的老物件得以保存。


▲Goodone阿那亚仓,图源Goodone旧物仓 从20年前的老破小仓库,到如今千万人追捧的美学空间。

面对质疑与不理解,杨函憬只说:

“你去你的未来,我回我的过往。”


▲1984年的厦门

 
老物件,新面貌

 除了旧物爱好者们,设计界也在用他们的方式保留老物件:

将老物件的「长效设计精神」运用到现代生活里。


▲梵几「前世与今生」系列产品,图源梵几

老太太坐着小马扎,老爷子拎着鸟笼。

鼓楼下的冬日午后,在作家刘心武笔下,细腻又真实。

 
▲八十年代的老北京

就是抱着这样的情怀:

感慨于城市格局的今与昔,怀念着传统生活里特有的生活方式。 梵几取了老物件的形,应用到现代家具中。


▲图源梵几

夏日必备的圆蒲扇,

化身具有隔断作用的新式屏风。 “记忆里炎热的夏天,没有空调电扇,但有奶奶的蒲扇。”



▲图源梵几

旧时城墙下人手一把的小马扎,

化身家居中具有复古意味的可折叠木椅。 “小时候家家户户都有马扎,结实的帆布条当作提手,爷爷就拎着这个到公园里找人下棋。”



▲图源梵几

胡同里小儿专用的竹推车,

化身现代家居中灵活移动的小餐车。 “去老北京胡同口转一圈,还在学步的孩子一溜儿地坐这车里,家里的大人就推着这小竹车出门唠嗑。”



▲图源梵几

除此之外,老物件在工业设计中,也愈发常见。

▲图源@猫王

一出世就引起热议的猫王音响。

由中国胆机之父-曾德钧老师创造。



七岁就开始接触收音机,

对他来说,老式收音机是永远的故乡。

▲图源@猫王

不同于如今极具现代感的蓝牙音箱外观,

猫王音响外观主打复古风。

▲图源@猫王

调频旋钮,线装出音口,都是老式收音机的经典特征。

小小一个,瞬间戳中萌点。

“收录机里吱吱呀呀发出的声音,是那个时代最神奇,也是最美妙的声音。”





▲图源@猫王

不止国货,国外也不乏品牌争着来中国挖宝。

Found MUJI 从2003年开始,在世界范围内寻找不会过时的日用品。

意图让老物件重回公众视线。



中国的竹篮、炖锅和蒸笼吸引了MUJI的注意。

他们分别拜访了安徽、台湾和香港,并带回这些老物件,在全球范围内举行展览。

▲展览海报

竹篮,中国历代手工艺人的智慧成果,结实轻便又好用。

炖锅,每个台湾家庭必备的“万能煮饭机”。

而竹蒸笼,更是对香港人来说,无可替代的料理工具。

▲八十年代的菜场里,人们挎着竹篮买菜

这些永不过时的Made in China。

是中国人的日常,更是中国人的智慧。

▲台湾家庭必备的炖锅

当代设计日新月异,许多人急于寻找突破。

但无论怎么创新,一个篮子、一个蒸锅,如何离得了老祖宗创下的构造呢?



▲编竹篮的手工艺人

吃透了老物件里的智慧,再在此基础上做创新。

如此,才能设计出极具本民族特色的中国产品。

老物件里藏的道理啊,总是最妙。



随着越来越多复古设计面世,

中国年轻一代对本民族文化的认知与觉醒,也将日益深刻。



▲当代复古设计

遗憾,无法亲历那个年代。

但庆幸,它们还在。 

遗憾,时光磨砺让它们逐渐失了原貌。

但庆幸,越来越多人开始寻回过往。 图片:均来源网络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