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糖尿病,很多人会觉得这是一种“老年病”。但如今,生活方式和饮食结构的改变,拉近了人们与糖尿病的距离,患者数量大幅上升。

2020年4月发布的糖尿病流行病学调查数据显示,我国成年糖尿病患者总数近1.3亿,位居全球第一。



因为症状隐蔽,糖尿病也被称为“无声的杀手”,其并发症累及血管、眼、肾、足等多个器官,致死率高,严重影响健康。

在内分泌科,时常能看到子女和父母同时患上糖尿病。糖尿病到底会不会遗传?《生命时报》(微信内搜索“LT0385”即可关注)采访专家,为你解读糖尿病的遗传奥秘,并教你如何在“落水期”降低糖尿病风险。

糖尿病到底会不会遗传?

糖尿病不是传染性疾病,但具有一定遗传性。

2020年,北京大学公卫学院、江苏疾控中心曾对苏州市吴中区49266名30~75岁的患者,进行了平均7.08年的随访。



结果表明,与无糖尿病家族史的人相比,有家族史的人糖尿病风险增加了0.9倍以上;如果家里糖尿病患者多于2人,患病风险至少会增加1.27倍;母亲患病,其他家庭成员患糖尿病的风险是无家族史的2.03倍。

// 1型糖尿病有明显遗传性

糖尿病可分为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现有的研究已经发现了20多个与1型糖尿病有关的致病基因,确定了遗传是1型糖尿病发病的重要因素。



// 2型糖尿病与遗传有一定相关性

我国近1.3亿糖尿病患者中有90%~95%的患者属于2型糖尿病,其中一半病例都与遗传有关。

美国糖尿病协会也曾公开一组关于糖尿病遗传性的数据:父母双方都患有2型糖尿病,孩子患糖尿病的概率达50%;父母有一方患2型糖尿病,若是50岁前确诊,孩子患病概率为14%,若是50岁后确诊,孩子患病概率为7.7%。

健康饮食降低“糖二代”遗传风险

遗传因素好比“种子”,而环境因素就是“土壤”。健康的生活方式对控制糖尿病起到了很大作用。

近日,浙江大学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一项研究发现,即使是“糖二代”,如果坚持健康饮食,也可预防糖尿病的发生。



研究人员对英国生物库中2006~2010年35.7万名遗传和饮食数据完整的参与者进行研究,并平均随访了8.1年。

研究根据与糖尿病风险相关的424个变体计算出遗传风险评分,遗传评分越高,表明遗传度越高。

通过饮食质量评分评估健康饮食情况,分数越高代表整体饮食质量越高。



研究发现,在遗传风险评分最高的参与者中,如果饮食质量评分增加1个标准差,糖尿病风险下降了23%。

可以得出结论,遗传度越高,糖尿病风险越高,但饮食质量高有助于降低糖尿病风险。

按这种顺序进餐,血糖越来越稳

在糖尿病前期,人群还不能算是糖尿病患者,但是血糖要比一般人群高,可以称为“落水期”。

如果这个时候进行干预,会收到良好的效果。糖尿病前期人群一般不用吃药,通过“落水期”的科学饮食,多数可以逆转到正常状态。

科学的饮食顺序可以减缓碳水化合物的消化吸收,降低升糖速度,专家推荐最好遵循以下的进餐顺序:



1 餐前先喝汤

胃的饱腹时间约为15分钟,进食汤水、蔬菜和肉类后,会增加饱腹感,易升糖的主食就吃得少了。

广东居民中肥胖者比例较低,其中一个原因就是他们喜欢在餐前喝汤。在正餐前喝汤可以明显稀释胃酸,降低食欲,使人吃得较少。

2 吃蔬菜、鱼肉

吃蔬菜的同时可吃些鱼、蛋等低脂、高蛋白质食物。鱼肉的制作也应用较为清淡的烹调方法,如清蒸、水煮等,避免油炸。

3 最后吃主食

主食应多吃一些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如小米、燕麦等,这些粗粮在胃里消化的时间长,所以升糖指数较低,对血糖的影响也较慢,可以有效抑制糖友餐后血糖升高。

特别提示,参考中国居民平衡膳食宝塔:

◾ 谷薯类主食摄入量应控制在每天250~400克之间;

◾ 鸡蛋40~50克、奶制品300克;

◾ 畜禽肉类和鱼虾摄入量都建议40~75克;

◾ 蔬菜最好500克,其中绿叶菜可占200克,因为深绿色叶菜的饱腹感较强,热量低,可抵御饥饿。

注:这里所说的重量是指食物可食用部分的生重。各人可根据身体情况和运动量,在保证营养均衡的情况下,适当进行调整。

降糖从改变生活方式开始

糖尿病前期是控制糖尿病的最佳阶段。多项研究证实,在糖前期进行生活干预,一半人可以绕开糖尿病;另一半人群即使患上糖尿病,也可以减少30%左右的心血管事件。



目前,我国至少有3亿~5亿人处于糖尿病前期。糖尿病前期被认为是糖尿病发生的“分水岭”,此时,个体血糖水平比正常人高,但尚未达到糖尿病的诊断标准,一般分两种情况:

空腹血糖偏高(IFG),其血糖介于6.1~7.0毫摩尔/升之间;

糖耐量异常(IGT),空腹及餐后血糖均偏高,血糖介于7.8~11.1毫摩尔/升,也称糖耐量受损。

《中国糖尿病前期临床干预专家共识(2019)》指出,单纯的空腹血糖偏高(IFG)或糖耐量异常(IGT)人群属于较低风险,可以主要以生活干预为主。

饮食干预

◾ 平衡膳食,每日所需热量45%~60%来自碳水化合物,25%~35%来自脂肪,15%~20%来自蛋白质;

◾ 烹饪时要尽量采用植物油,保证不饱和脂肪酸摄入;

◾ 适当进食粗粮等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

◾ 限盐限酒,最好滴酒不沾,如果饮酒,要计入总热量,每克酒精可提供7千卡热量。

运动干预

有氧和抗阻运动,要联合进行,为了避免损伤,应根据自身情况调整运动计划。

◾ 中等强度的有氧运动包括快走、慢跑、骑自行车、游泳、太极拳、乒乓球、羽毛球等,每周至少3次,每次持续运动20~60分钟或不少于10 分钟。

◾ 抗阻运动,如举哑铃和杠铃等,每次2~3组,每组8~10次,组间休息2~3 分钟;每周至少2次抗阻运动,之间应间隔1~2 天。

控制体重

超重或肥胖者要将BMI(体重指数)调整到24左右,或体重至少下降7%,并使体重长期维持在健康水平。

空腹血糖偏高(IFG)+糖耐量异常(IGT)合并1种及以上风险因素的人群属于较高风险,比如有糖尿病遗传家族史、肥胖、年龄在40岁以上、乏力、皮肤瘙痒、伤口不容易愈合等,可考虑在调整生活方式的同时选择适当的药物干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