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过这样的感受:有些特定的声音,明明不太响,却会让人浑身难受,比如,指甲划黑板、吃饭吧唧嘴、咳嗽清嗓子、打字敲键盘、粗粗的呼吸声音……

为什么某些声音会带来不适感?声音对健康有哪些影响?如何才能给生活“降噪”?《生命时报》邀请权威专家,为你一一解答。

受访专家


北京建筑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 李英

武汉市中心医院耳鼻喉科主任 袁琨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耳科主任医师 戴海江

声音为什么会让人感到不适




部分人对特定的声音感到抗拒,影响因素主要有以下3个。

No.1

声音的频率范围


一般情况下,人耳能够识别的声音频率在20Hz~20000Hz之间,叫做可听声。人平时说话的声音,基础频率只在80Hz~260Hz之间。

2000Hz到5000Hz是人耳最敏感的反应区间,当声音在这一范围内会令人不快。比如,指甲挠黑板、刀子刮玻璃、人类的尖叫声等,都属于这个频率范围。

从神经学的角度上解释则是,大脑中的杏仁核让我们感到难受。杏仁核在听到指甲刮黑板等的声音时,会异常“抽疯”。于是,霸道地接管了大脑听觉的任务,向听觉皮层发出痛苦的信息。



箭头的指向位置即为杏仁核


No.2

人体生理结构差异

人们可以接受的声音频率范围以及相关生理结构等存在差异。即使是“刺耳的声音”,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情感反应倾向、容忍度和听力阈值。

对于同样的声音刺激,有人难以忍受,有人没有太强烈的感觉,还有人会联想到其他特定场景。

No.3

恐声症


恐声症是对个别噪音特别敏感,具体表现为不能容忍某些声音,比如吃饭吧唧嘴、清嗓啧嘴、敲键盘、闹钟响、不锈钢容器刮蹭、粗粗的呼吸声音等等。

这些可能别人听起来没什么,甚至感觉不到,但是对于恐声症患者来说,却能“直击灵魂”。

他们对特定声音产生厌恶、暴躁、抓狂或焦虑不安等负面情绪,有时候还会心跳加速、大量出汗、肌肉痉挛。

此外,一项发表于美国期刊《神经科学杂志》(Journal of Neuroscience)上的新研究表明,某些恐声症与大脑中增强的“镜像行为”联系了起来:恐声症患者会觉得自己在模仿可以产生这些触发声的嘴部动作。比如,咀嚼声、吞咽声、咳嗽声等。

声音是如何影响健康的

有些声音会让人感到烦躁或厌恶,但还有些声音却会对健康状况造成影响。

声音的强度,会用“分贝”来度量,一般来说,30分贝为安静的房间;40分贝是正常室内交流的声音;70分贝是吸尘器的声音;90分贝为摩托车引擎发动的声音;100分贝相当于装修时电钻的声音;110分贝时,人体就会明显感到难以承受。

如果声音让人不舒服,说明声源已造成噪音污染。早在2011年底,世界卫生组织就发布了《噪声污染导致的疾病负担报告》,认为噪声危害仅次于空气污染。



长期在噪音环境下生活,会给身体带来这些负担:

听力受损

长时间、大音量的噪声可通过损害内耳毛细胞、螺旋器、听神经纤维、听神经元等,导致听力下降。



突然猛烈的噪声可导致鼓膜损伤,出现听力下降、噪声性耳聋;若耳内前庭感受器受损,会导致眩晕、呕吐、走路不稳等。

持续干扰睡眠

通常,超40分贝的连续噪声就可能“叫醒”浅睡眠的人,超60分贝的突发噪声则可能惊醒大部分人。睡眠长期频繁被噪音干扰,会使人出现神经衰弱,甚至抑郁。

影响血管健康

持续遭受噪音打扰,会导致高血压、心脏病、中风风险升高。个体无法控制的噪声源头会成为一种压力,导致身体分泌肾上腺素等“压力激素”,影响血管结构。



增加老痴风险

《英国医学杂志》发文表明,交通噪音会增加老痴风险。研究者推测,可能与应激激素的释放和睡眠紊乱、导致冠心病、改变免疫系统、激发炎症等有关。

导致血压上升

《欧洲心脏杂志》刊文指出,当来自道路交通、飞机升降或同伴打鼾的噪声超过35分贝时,人的血压就会上升,且噪声越大,血压越高。

让腰围变粗

瑞典一项长达4年的追踪调查发现,生活在噪声污染较重地区的人,腰围相对更大。噪声每增加10分贝,腰围就会增加1厘米。

做好5件事给生活“降噪”

平日里难免要和各种噪音打交道,想要不被它影响,可以试着做到以下几点,给生活“降噪”。

1

租房/购房时留心

问清楚楼板、墙壁厚度,及是否符合“隔音标准”;选择在不同时段去看房子,还可与邻居交流噪音的问题。

装修时,加隔音吊顶、石膏板是常用的隔音方法,可添加吸音棉、隔音毡和高密度泡沫板等吸音材料。

卧室是最重要的休息地点,注意4个原则:

▶不选在客厅旁,以免电视等声音影响睡眠;

▶不选在电梯、楼道和楼梯间旁;

▶不选有壁橱的房间,中空的设计会放大噪音;

▶不选与邻居窗户相近的房间,以免邻居的声音透过窗户传入。

2

戴降噪耳机或耳塞

如果有些不可抗因素导致噪声较大,比如装修声,可戴上降噪耳机,减少噪音损伤;可佩戴睡眠耳塞入睡,注意勤清洁勤换。

需要提醒的是,不要戴着耳机听音乐入睡,长期如此会导致听力受损,甚至耳聋。



3

进行积极心理暗示

可以通过心理暗示控制自己对噪音的感知。

一项研究发现,当参与者努力去忽视那些噪音时,他们的不愉快程度会有所下降,而对刺耳声音难以接受度的评级仍保持不变。

4

短暂远离噪音源

开车(车速较快)时尽量别开窗,风噪声可能会超过100分贝。

去酒吧、体育赛事等嘈杂场所时,“间歇式”离开能减少噪音带来的伤害,即便是10~15分钟的短暂休息,对内耳的听毛细胞也会有好处。

此外,周末可以去公园找一处安静之地,享受片刻安宁。

5

日用品选噪声小的


选用家居用品时,比如搅拌机、豆浆机、吸尘器、吹风机等,尽量选择低噪音的,有利于自己健康的同时,还能减少对邻居的影响。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每个人都要从自我做起,减少噪音:

有室内运动习惯,最好选择抗阻类运动,做有氧运动时可铺个地毯或防震垫;

室内穿的拖鞋鞋底要柔软,以免走路时“啪嗒啪嗒”;桌椅脚贴上防滑垫,避免推拉时产生噪音。

家里有孩子,可铺设泡沫垫或爬行垫,并告诉孩子不要大吼大叫或乱丢东西、蹦蹦跳跳,养成“静音”的好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