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内可能产生一种免疫细胞,生成过多的促炎症因子,进而出现炎症反应。
过度炎症反应下,免疫系统会攻击正常细胞,使机体功能和代谢发生紊乱,就可引发多种疾病。如:心脑血管疾病、2型糖尿病、肾脏疾病、肺部疾病、肿瘤。
《柳叶刀》杂志上公布的数据显示,2017年,全球因吃盐过多导致的心血管死亡高达300万人。
减盐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最近一项发表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的研究给出了解决方法——用低钠盐替代普通食盐,不牺牲口感的同时,还能控血压、降低中风和死亡风险。
《生命时报》采访专家,为你揭秘低钠盐到底比普通盐强在哪儿,教你在不知不觉中改掉“重口”的饮食习惯。
受访专家
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医师 许顶立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营养科营养师 石正莉
大连市中心医院营养科主任 王兴国
换成低钠盐,死亡风险降12%
这项由中国、澳大利亚、英国和美国科研机构联合参与的研究,在中国5个省的600多个村庄开展,共纳入了超2万例有中风或高血压病史的居民。
研究人员将这些人1:1随机分组,其中一部分居民吃含钾代盐(75%氯化钠和25%氯化钾),另一部分继续吃普通食盐(100%氯化钠)。
经过平均4.74年的随访,研究人员发现:
含钾代盐组人群的收缩压比对照组低3.3毫米汞柱,24小时尿钠排泄量平均少350 毫克,24小时尿钾排泄量平均多803 毫克。同时,含钾代盐组的中风风险明显降低14%,主要心血管事件风险减少13%,死亡风险降低12%。
简而言之,只要把家里的盐换成低钠盐,即使吃盐量没变,血压还是降下去了。血压一下去,心血管疾病风险以及死亡风险自然而然也降低了。
2020年《英国医学杂志》刊登研究称,据估算,中国居民用低钠高钾盐代替普通盐:
每年可防止约46万人死于心血管病(相当于心血管病总死亡的1/9),其中包括20.8万名中风患者和17.5万名心脏病患者;
预防约74.3万人患非致命性心血管病,其中包括36.5万例中风和14.7万例心脏病发作;
慢性肾病的发病率每年也将减少约12万例。
而最新发表的这项大规模研究正好验证了这一预估。
低钠盐VS普通盐,强在哪儿?
事实上,低钠盐并不是一个新鲜的事物。早在 1949 年就有学者提出使用“代盐”来实现低钠饮食,这种“代盐”就类似今天的低钠盐。
低钠盐又叫“高钾盐”,其中25%左右的氯化钠被替换成了氯化钾。
低钠盐不仅降低了盐中钠的含量、增加了钾的含量,还能不牺牲风味,容易被大家接受。
大连市中心医院营养科王兴国:
《中国高血压指南2018》指出,钠盐摄入过多和(或)钾摄入不足,以及钾钠摄入比值较低,是我国居民高血压发病的重要危险因素。
减钠增钾,对普通人可起到降低高血压发病风险的作用,对高血压患者而言,可有效降低血压。
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心血管内科许顶立:
增加钾的摄入可帮助人体抵抗钠所造成的血压升高和血管损伤,并利于将钠排出体外,有效降低高血压风险,从而起到保护心血管的作用。
此外,钾对于因高盐饮食引起的蛋白尿、肾衰等病变也有一定逆转作用。
低钠盐≠低盐,也要警惕用量
低钠盐并不等于“低盐”。不少人认为低钠盐中钠含量降低,口味也更淡了,在烹调时往往加入更多的低钠盐。
还有一些患者认为低钠盐用多少都无所谓,为了满足口腹之欲大把地放,口味反而比以前更“重”了。
这样一来,不但钠的摄入没有减少,反而增加了钾和镁的摄入量,对于肾功能不全的还会因血钾过高带来风险。
因此,即使使用低钠盐,也要适量,最好保持和普通盐用量的一致。
01
每天摄入量不超过5克
按照《健康中国行动计划(2019-2030年)》提出的倡导目标,人均每日食盐摄入量应不超过5克。肾功能不全者,盐摄入量则要控制在3克以下。
02
关注食品中的含盐量
我们日常饮食中的酱油、酱豆腐、咸菜、泡菜、熏肉、酱牛肉、火腿肠、腊肠等咸味食物都是含盐大户。
因此,除减少外出就餐、少吃加工食品外,建议在购买食物时仔细查看食品营养标签,优先选择钠含量低的。
03
做菜用限盐勺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发表的一项研究显示,做饭时使用2克限盐勺的人,3年后平均每天的食盐摄入量减少了3.49克,而不用限盐勺的人平均仅减少2.2克。
这些使用限盐勺的人,3年后血压降低幅度也比没有使用限盐勺的人更明显。
特别提示
最后需要注意的是,低钠盐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是一个健康选择,但对于严重肾功能异常、高钾血症患者,以及高钾药物/补充剂服用者、保钾利尿剂及其他阻碍钾排出药物的服用者来说,低钠盐有危险,需要在医生评估后才能决定自己是否能吃。
低盐饮食可以成为一种态度,在自我提醒中渐渐养成习惯,每天少放一点,久而久之就可能达到最终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