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财经杂志(ID:i-caijing),作者:焦建,编辑:苏琦,题图来自:视觉中国


9月6日,继香港中文大学、香港科技大学后,以香港大学与深圳市签署合作办学备忘录、双方将在深圳合作共建香港大学(深圳)(暂定名)为标志,中国香港特区高校前“三甲”的内地分校已分别“落户”深圳、广州。


这实际是近年来粤港澳大湾区教育及人才资源加速互动与流通的标志。作为政策背景,2019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中曾提到:支持粤港澳高校合作办学,鼓励联合共建优势学科、实验室和研究中心。


在城区多为建成区且“寸土寸金”的香港,缺地是香港多所高校普遍面临的问题。因校园空间狭小,香港的多所大学无法像内地高校一样为全部学生提供固定宿舍。图为香港大学校园内一角。《财经》记者 焦建/摄
在城区多为建成区且“寸土寸金”的香港,缺地是香港多所高校普遍面临的问题。因校园空间狭小,香港的多所大学无法像内地高校一样为全部学生提供固定宿舍。图为香港大学校园内一角。《财经》记者 焦建/摄


截至目前,在香港八所公立大学中,已有七所落户广东,除广州、深圳外,东莞(香港城市大学)、佛山(香港理工大学)、肇庆等地也成为香港高校所选择的城市。此外,澳门科技大学亦将设立珠海校区,拟落户珠海(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在高等资源相对紧张的深圳乃至广东全省,港澳高校的纷纷落户将会对提升其教育及科研水平带来哪些收益,期间是否仍需克服一些“水土不服”,探索仍在进行当中。


为什么是深圳?


与中国香港特区的多所大学在世界排名均相对靠前相比,深圳的高等教育被认为仍处于追赶的起步阶段。对于当下的深圳来说,近年来通过高校设立分校的方式加速引进包括北京、中国香港特区的教育资源,实际是一种“补课”之举


1983年,深圳大学成立。在此后的30多年时间里,该市的高等教育发展并未与经济建设“同频共振”。随着以往依靠引进其他地区的人才的方式日益无法满足深圳经济产业的各类需求,通过引进及本地自办(南方科技大学、深圳科技大学、深圳师范大学等)双管齐下的方式加速高等教育,在深圳的重要性日益增加。


按照深圳相关规划,2025年该市大学总数将达到20所,学生人数达到25万左右。高速建设意味着高投入,深圳近年加大对高等教育的投入,每年的经费达到200亿元左右。近日亦有相关深圳主要领导宣称:未来10年该市将斥资1500亿元,集中资源办更多高水平大学。反观香港,其大学资助委员会的预算则为227亿港元(约为189亿元人民币左右)


香港高校到大湾区内的内地城市办学,其实并非始于前述粤港澳大湾区规划。早在2005年,香港浸会大学已经到珠海兴办联合国际学院。该校在博雅教育、中医药、创意媒体等方面形成了一定的特色。


在城区多为建成区且“寸土寸金”的香港,缺地是香港多所高校普遍面临的问题。因校园空间狭小,香港的多所大学并不像内地高校一样为全部学生提供固定宿舍,没有宿舍的学生需自行解决。


以上世纪90年代开始办学的香港科技大学为例,其位于清水湾的校园虽景色秀丽,但面积亦并不十分宽裕,而其在广州南沙的分校校园面积将大一倍左右。


再以香港大学为例,其理学院和工程学院的空间相对不足,实验室和办公室空间比其他顶尖大学也要狭小一些。为节省用地,该校在建设其百周年校园时,部分地块就是在水务署西区抽水站及滤水厂的原址通过以岩洞储存咸水重置配水库的方式得到的。


近年来,随着模式探索不断成型,香港多所高校在内地建立分校,在校舍面积增大基础上,亦得到其他方面的便利,例如研究课题更接近产业需求,研究成果亦能更容易转化为商业用途。“再遇上大湾区对高等教育的需求甚殷,地方政府免费拨地并按大学要求兴建校舍和设备,香港的大学往往毋须筹措经费就可‘拎包入住’。”香港一位相关人士曾点评称。


与最初试水时需联合内地其他高校时相比,稍后在大湾区内开办分校的香港高校办学的自主空间逐渐变得相对较大。


在办学模式方面,香港中文大学在深圳的分校较有代表性:2010年,香港中文大学与深圳市人民政府签订教育合作备忘录研议建立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学院,根据港深两地经济发展需要,针对性地开设相关专业课程。次年,香港中文大学公布消息称:按照《中外合作办学条例》要求,深圳大学作为香港中文大学在深圳办学的合作伙伴。同时,学校将确保深圳学院与香港中文大学沙田校园的师资和教学质素等同,以及深圳学院的筹备和运作经费独立于香港中文大学沙田校园,互不补贴。


在这一时期,香港大学与深圳的科研合作亦已开始:2011年3月,香港大学深圳研究院成立。该研究院是香港大学研发工作在内地的延伸,同时肩负着将港大科技成果向国内转化的使命。研究院致力发展高新知识转移、产业孵化,引进重点实验室和研发中心,培养复合型科研人才。其自成立以来,已引入多个研究所,更获得了相当数量来自国家、省市的科研经费,如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计划和深圳市科技计划等。


到2021年,香港大学与深圳的合作则以该校经管学院落地深圳福田的形式加速。7月20日,香港大学经管学院发布的消息显示:香港大学与深圳市福田区人民政府正式签订合作协议,以香港大学经管学院为载体,打造深港两地教学融合、产研融合、人才互通等合作交流样板。香港大学经管学院计划于2022年初于福田区落成港大经管深圳校区。该校区将拥有超过1万平物理空间。


按照9月6日香港大学与深圳市签署在深合作办学备忘录则显示:选址南山区石壁龙片区设立港大校园,该校区将分阶段建设,目标是建设一所面向世界的一流综合性研究型大学。


香港大学(深圳)主要实施本科生和研究生学历教育,先期在理学、医学、法学、工程、建筑、智慧城市、生命科学、数据与智能、先进材料、金融科技等领域设立学科专业或研究机构,促进深圳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教育链“四链”深度融合。


近日,深圳市政府已向广东省教育厅申请,将合作共建香港大学(深圳)纳入广东省高校设置“十四五”规划。


探索仍在进行


对于香港大学(深圳)未来的发展方向及模式,目前港大方面尚未公布更加详细的信息。但2021年1月上任的香港大学副校长(研究)申作军在此前接受《香港大学通讯》采访时曾经透露称:与“大湾区”(其他城市)合作可获得更多资源,及兴建更多实验室,有助港大研究更上一层楼,且吸纳更多教授及研究生人才,情况就如“滚雪球效应”,“一旦雪球滚动起来,就会加快速度”。


此外,其还透露称:该计划为“一所大学,两个校园”(One University, Two Campuses),师生可“自由往返”两个校园。


整体而言,“老牌加州大学系统10间分校散见全州,单计实体书刊馆藏,就有全球最多的逾4000万项,粤港澳政府倘能扫除门户之见,提升全区学研合作和质素,对学生、经济相信皆必百利无一害。”“香港校区与内地校区之间如何形成一体、香港的大学与内地大学之间的合作、互换师生、合作申请科研经费、学分互认等等方面,虽然已有很多呼声,但粤港两地政府始终没有就此等问题正式磋商,应该尽早研究出一套可行的做法,以利于大学之间的进一步合作。”香港的一家媒体近日评论称,“粤港澳融合是大势所趋,港府应主动促进区内教育合作,如院校学分互换、馆藏互借,鼓励港生当交换生建立内地人脉,开拓更康庄前路。”


这些实际上也是《财经》记者采访的数位内地学生及家长所关心的话题,即这些香港高校的内地分校与其本部是何种关系。此外,他们也普遍关心在这些学校就读时的师资力量配备,毕业证由谁颁发,以及学历互认情况如何等。


以计划于2022年9月开学的香港科技大学(广州)为例,其目前向外公开的消息显示:两校学生日后均可以亲身或网上授课途径,选修另一校园开办的课堂。符合科大毕业资格的港科大(广州)学生,将可获颁科大的毕业证书。未来亦可因应国家教育部审批,获颁港科大(广州)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


但亦有学生家长对《财经》记者表示:部分高校的分校和本部的学科不会重叠,是其最担心的问题。“有的学校在内地分校开办的专业大类与本部的学院类似,只是部分课程按照内地的情况进行了微调。核心的教授团队起码可以到分校讲授部分课程。而部分分校的专业则在香港本部完全没有开设,这可能意味着其师资力量的建设是从基础开始的。”


从广东省的情况看:该省虽然是全国经济第一大省,但仅有两所高校属于“985工程”一流院校,优质高等教育资源仍相对紧缺。对于广东这部分家长而言,他们对香港高校的认知程度较高,疫情之下如不去国外读书,采用香港英文教学模式的香港高校内地分校亦正在成为可供考虑的选项之一。


香港教育界亦认可的一种观点是:多年来香港高校招收的内地高质量生源对其助力很大。而学校北上落户后,除获得学术研究的新空间和更宽广的校舍,亦有助于其拓展优质生源。因受疫情影响,部分有出国留学计划的学生开始考虑在国内读书。拥有香港资源及背景的内地分校,则有望逐渐提升其认可度。


今年8月,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公布的数据显示:2021年,其已连续六年位列广东省内院校录取分数榜首位(其中,理科平均超过各地一本线146分,文科平均超过各地一本线93分)。该校本科毕业生中,约有80%的学生选择海外名校继续攻读硕士或博士;就业区域选择中首选粤港澳大湾区。


在2022年的QS世界大学排名中,香港大学位列全球第22名;香港科技大学位列全球第34名;香港中文大学位列全球第39名。


部分学生家长因此好奇:全球排名在香港中文大学之前的香港大学和香港科技大学在内地的分校开始招生后,哪所学校会成为广东省内最难考进的学校?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财经杂志(ID:i-caijing),作者:焦建,编辑:苏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