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自己的痛苦归咎于他人,以此为借口伤害无关之人,这是卑劣者的无能狂怒。
你永远猜不到人性可以多险恶。
有些美好的邂逅,可能只是吸引你跳入深渊的陷阱。
一名肯尼亚女大学生参加了一场派对,在派对上,她邂逅了一位陌生男子。
两人互相看对了眼,当晚便发生了关系。
她本以为那是场美好的艳遇,谁知一个月后,世界猝然崩塌——她去医院检查出了艾滋。
一切都指向一个月前的那个晚上。
她找到那个男子,气愤地质问他,对方却死不承认。
万念俱灰的女生一度想到了自杀。
但随着恨意与日俱增,她渐渐改变了主意。
“我恨男人,我应该报复他们,我的未来都被他们毁了,他们必须为此付出代价。”
此后3个多月时间里,女生疯狂地与各种男人发生无预防措施的性行为,前后感染了324名男性。
这件事被媒体报道出来后,她并未收敛,反而高调宣称“目标是再睡2000人”。
在那些被感染的男性中,绝大多数都是已婚人士。
虽然婚内出轨的行为令人不齿,若因此被传染疾病,某种程度上也不值得同情。
但他们的妻子,他们的家人,却极有可能成为病毒二次传播的受害者。
于是成百上千个家庭,要为女生一次冲动的“艳遇”买单。
可怕的是,这样荒诞的事情还在各地反复上演。
前段时间,法院判决了一例类似的案件。
一名被确诊艾滋病的18岁女生小王,同样选择了“报复社会”。
她穿上显眼的红衣,学着那些站街女,在夜晚的街头闲逛,寻找“猎物”。
方法虽然简单粗暴,上钩的人却不少。
在男友的帮助下,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小王和近1000个男性发生了性关系,非法盈利约10万元。
最后,她和男友双双被判处5年有期徒刑。
恶人虽已伏法,但上千个家庭的幸福,和数千人的人生,却难以再得到弥补了。
人性一旦扭曲,能可怕到何种程度?
漫姐在网上看到过一张聊天记录,里面的内容让我毛骨悚然。
在女生的生日送寿衣。
告诉她“欢迎加入艾滋俱乐部。”
她约到的不是什么真爱,而是索命的魔鬼。
比起积极接受治疗,一些人似乎更容易在泄愤中得到满足。
“既然我没救了,你们也别想好过。”
“能祸害一个是一个。”
好像只有全世界都跟他们一样痛苦,他们才能获得快乐。
把自己的病当成武器,既蠢又坏。
它固然可以刺伤他人,但同时也是在一次次揭开自己的伤疤。
诚然,如今的社会风气对艾滋患者并不友好。
提到艾滋,就想到私生活混乱,看到病毒携带者,就如见到洪水猛兽。
在这样的环境下,艾滋病人很难保持普通人的心态去生活。
但这不该成为作恶的理由。
让他们染病的,可能是一个滥交的伴侣,可能是一次错误的输血,却绝不应该是那些无辜被“报复”的,素昧平生的陌生人。
所谓的“报复”,不过是一个发泄扭曲心理的借口罢了。
没有人生来就是罪犯。
大部分犯罪者,或多或少都有一段令人唏嘘的过往。
但若仅仅因为生活失意就抽刀向大众,连自杀也要拉别人垫背,那是禽兽不如,是赤裸裸的恐怖分子。
这绝不是一句“经历悲惨”就能被原谅的。
还记得去年的贵州安顺公交车坠湖事件吗?
2020年7月7日,高考第一天。
两名考生坐上了当地的2路公交车,准备奔赴考场。
谁知这趟车的终点,竟是冰冷的水库。
车上的司机张某,年过半百,婚姻失败,生活艰难,户口也是寄搭在姐姐家。
再加上案发前的一段日子里,他承租的公房被拆,申请的公租房也迟迟没有获得,他愈发感到生活不如意。
重重压力让他心生不满,消极厌世。
案发当天,他在车上喝下了一瓶白酒。
中午12点,公交车经过水库大坝时,他突然转向加速,一口气横穿了5个车道。
随后,车子撞毁了路边的护栏,直直地坠入湖中。
司机张某当场死亡,此外还有20名乘客丧生,15人受伤。
他以一己私愤,毁了全车人的生活。
一个被救出来的女生坐在轮椅上,手上还紧紧攥着书包,担心里面的复习资料被打湿。
她还有重要的考试没参加,还有大好的未来去期待。
她的人生才刚刚开始,却险些被那个司机拉入地狱。
有人却和司机共情,认为他情有可原。
“被生活所迫,没有活路了。”
“也许当我们处在他那种情况,也会做出极端的事吧。”
这不就是典型的“自己过得不好,别人也别想好”的反社会心理吗?
试问,谁没有感到生活不易的时候?
谁身边没有几个为生活所迫,却努力负重前行的人?
活路从来都是自己走出来的,而不是靠别人给的。
“没有活路”只是自暴自弃者的遮羞布而已。
网上流传着一句很经典的话,用在这里同样合适:
“无论你的命运是多么悲惨,动机是多么高尚,当你把伤害无辜的普通人作为手段时,你就是人类的敌人、可耻的懦夫和人人可诛的罪犯。”
没有人能事事顺心,生活不顺才是人生常态。
但是,即便同样生活艰难,有人躲在地底伤人害己,有人却在尽其所能地向光生长。
今年,一篇中科院院士的博士论文致谢在网上刷了屏。
不是因为内容有多硬核,而是因为作者的经历让网友们百感交集。
作者黄国平出生于一个小山坳里。
幼时便生重病,母亲离家,17岁时父亲和奶奶相继去世。
和他相依为命的家庭成员,是一条为父亲和婆婆守过坟的老狗。
别人的童年是伙伴、玩具、游戏堆成的梦幻乐园。
黄国平的童年则充斥着抓黄鳝、养猪崽、被狗和蛇追、半夜落水的困苦。
他独自一人居住在破败的家中。
在煤油灯下写作业,是他最开心的事,也是他最轻松的时刻。
一盏电灯,一间能遮雨的房子,一双鞋子,一件新衣服,一笔学费……
这些对别人来说稀松平常的东西,他却要耗尽心力去一一争取。
雨天湿漉着上课,夏天光脚踩在滚烫的路上,冬天穿着破衣服走过寒风凛冽的走廊。
每一件在他人眼里微不足道的小事,对黄国平来说,都可能是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但他从未被压倒。
他就这样一步步走过二十几年,走出小镇,考入西南大学,再进入中科院自动化所。
支撑他走下去的信念简单而纯粹:“把书读下去,走出去,不枉这一世”。
“最后如果还能做出点让别人生活更美好的事,那这辈子就赚了。”
在一穷二白的生活中,他也曾无数次想过放弃。
但一次次的咬牙坚持,让他最终实现了逆袭。
在别人沉沦于命运不公的怨恨时,有人却在绝境中开出了鲜花。
有些人,也许光是活着都需要拼尽全力。
但即便如此,还是在努力地活着,并且报世间以善意。
无论逆袭与否,他们的姿态都足以激励无数人。
这些年来,因为生活所迫而报复社会的案件太多了。
持棍殴打,驾车撞人,持刀行凶,传播疾病……
作案者的动机,或是投资失败,或是感情受挫,或是经济窘迫,抑或是身患绝症。
每一个惨案背后,都有一个看似被逼到绝境的“可怜”的犯人。
但是无论曾经遭受多大委屈,遭遇多少艰难,从挥刀向无辜大众的那一刻起,他们就失去了被同情的资格。
生活从来不会逼迫我们做什么。
所谓过不去的坎,都是自己给自己设的限。
如果把自己的痛苦归咎于他人,再以此为借口,心安理得地伤害无关之人。
这是卑劣者的无能狂怒,也是懦弱者的自我逃避。
没有谁可以一直将日子过得行云流水,这是生活常态。
但抱怨和愤怒并不能使风浪减弱半分,我们总要有逆水行舟的勇气。
正如鲁迅先生所说:
“上人生的旅途罢,前途很远,也很暗。然而不要怕,不怕的人的面前才有路。”
不要害怕一时的黑暗,更不要沉浸在愤恨中扭曲自我。
那些令你低落的事,或许等你回过头来看,会发现都不过是小事。
愿我们能始终清醒,始终保持对生活的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