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地球知识局(ID:diqiuzhishiju),原标题《印度13亿人口,终于拿下一块金牌!》,作者:那日苏,校稿:辜汉膺,编辑:咸带鱼,头图来自:视觉中国
为期17天的东京奥运会已经闭幕。这些天里,我们在为中国奥运健儿加油的时候,有很多外国选手也受到广泛关注。比如:斯洛文尼亚的东契奇、牙买加的伊莱恩·汤普森。这些人口只有几百万的国家能诞生这样的体育天才,对于他们的国民来说,无疑是一件幸事。
体育成绩虽不和人口总数完全正相关,但一般来讲奥运会奖牌榜前列几乎都是人口大国。而有近14亿人口的印度,在国际赛场上的成绩却很不理想。从1980年莫斯科奥运会到2020年,印度仅有一枚奥运金牌入账……
东京奥运会田径项目男子标枪决赛中,印度选手尼拉吉·乔普拉夺冠,点燃了印度人民的热情。但这次成功也有场地问题偶然性增大的原因,并不能说明印度的体育崛起了。那么,拥有13亿人口的印度,为什么体育成绩如此拉胯呢?
“带治疗师干什么?”
从很多指标上看印度,它都是一个十分有活力的国家。人口结构相对年轻,大多数人拥有乐观的生活态度,电影里经常一言不合就载歌载舞。
然而在体育方面,印度的成绩着实乏善可陈。到目前为止,印度在奥运会的赛场上总共拿下了36枚奖牌,其中金牌有10枚。这10枚金牌中,有8枚都是在1980年之前获得的,而且这8枚全部都是曲棍球项目的金牌。
也就是说,在这届奥运会之前,过去40年里,印度仅得过1枚奥运金牌。这枚金牌的获得者,是印度10米气步枪项目的射击运动员阿比纳夫·宾德拉(Abhinav Bindra)。他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时获得了这枚宝贵的金牌。
如果仔细检查宾德拉的履历,就会发现一个令人悲伤的事实。这位打破印度40年奥运无金魔咒的英雄,并不是印度本土培养起来的。因为本土的训练水平和设备都无法满足培养一名运动员的基本条件,出身锡克教豪门、家境富裕的宾德拉自小就被父母送到德国去接受专业的射击训练。
有钱男子汉,没钱汉子难。宾德拉的故事,揭露了在印度当运动员最本质的门槛——得有钱。
跟许多国家以举国之力搞体育不同,印度官方对于竞技体育的态度十分冷淡。印度田径功勋女将乌莎(P.T.Usha)曾在雅加达亚运会上获得过5金1铜的成绩,是该国的传奇运动员。2009年,乌莎在参加印度田径锦标公开赛时,对印度体育局(SAI)提供给她不合标准的住宿宿舍感到非常震惊,这名坚强的女运动员在镜头面前失声痛哭。
事后,宾德拉也发声说,这不是对待国家运动员应有的方式。
乌莎的事情不是个例。2012年伦敦奥运会的铜牌得主玛丽·科姆也有类似经历,她在印度拳击锦标赛期间,吃到了不卫生的食物。对于一个自诩为未来世界超级大国、拥有众多亿万富翁的国家来说,印度在体育上的表现却显得很寒碜。
这些曾经获得过世界级荣誉,且在印度家喻户晓的体育明星都受到如此待遇,更不用说其他运动员了。2016年里约奥运会跳马项目第四名的蒂帕·卡拉卡尔(Dipa Karmakar),网传她在出征里约的时候,向体育部门相关官员要求治疗师随行,被体育部门官员直接回怼:“你自己去就行了,带治疗师干什么?”
从这一句话就足以看出,印度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无法成为体育强国。
有体育,无产业
从人们的常识来看,竞技体育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是身体素质。如果仅从这个角度出发的话,就无法解释印度几十年一金难求的现象。
印度人虽然在世界各国当中,平均身材矮小。可同样身材不高的拉美,在体育上却百花齐放。巴西在大球项目上具备极强的竞争力,阿根廷更是在2004年雅典奥运会一举斩获男篮、男足两枚含金量十足的金牌。况且,印度还曾出过拉合尔、辛格这样的巨人篮球运动员。十几亿人口中,总有一些天赋异禀的选手。
实际上,自从职业体育时代降临,决定体育水平的最核心因素就变成了钱。挑选和培养一个职业运动员,所耗费的资金是一笔不小的数字。
或许你听过一句话,叫“中国的梅西可能从未碰过足球”。这句话反映出我国足球领域中,青训机制和人才筛选机制的不足。最理想的情况应该是:孩子在受教育阶段被发现具有某种体育项目的天赋,就可以尝试进入校队。在全国性的校园联赛(或青少年联赛)中,如果脱颖而出或者某些特长被发现,就可以被选入俱乐部青训队或者地方相关梯队,进行专业训练。
看起来理所当然的事情,背后需要庞大的产业来支撑。其中囊括了适合年龄段的梯度的训练师、营养师、录像分析师、球队教练、队医、康复师,以及具有丰富经验和慧眼的球探等等。任何一环都不能缺失。
除此之外,训练器材和场馆,也是极大的开支。且不说动辄上亿美金的体育场馆,基础的运动场地,印度的数量也少的可怜。板球传奇人物Kapil Dev曾感叹道:“像荷兰这样的小国,都拥有200多块草地体育场。而印度这么大的国家,却只有15块。”
某些项目前期需要自费买的装备,是绝大多数印度家庭无论如何也负担不起的代价。比如:北美第一大运动项目橄榄球、冰上第一运动冰球,全身上下一套合格的装备,都差不多相当于一个印度中下收入家庭一年的开支。
冰球、橄榄球尚且如此,马术、高尔夫等奥运项目,要培养出一个有竞争力的运动员,所需要的花费就更是天文数字了。这些条件,印度一项都达不到。
到如今,竞技体育早就不是低收入国家能随便玩的了。那些本国体育产业落后的国家,想要出成绩,只有一条路,那就是把自己家有天赋的孩子送到国外去,让发达国家的职业联赛去培养他们,回来为本国效力。
我们能看到,今天南美的足球巨星基本上都效力于欧洲的五大联赛。非洲、欧洲的篮球巨星基本上都在十几岁的年纪去了美国。日本今年的奥运旗手八村塁、最后点燃火炬的大阪直美,他们甚至连日语都说得磕磕绊绊。
而印度,既无法向发达国家输出体育人才,自身也没有足够高水平的本土联赛进行培养,处境尴尬。
电影《摔跤吧爸爸》中有一幕,女主角的父亲想向体育部门申请一笔资金,给女儿买一块摔跤垫。明知女主角很有天赋的情况下,管事的官员还是拒绝了;还说:国家给摔跤拨款本来就不多,分到女子摔跤队的款项更是所剩无几。
这是印度体育现状的缩影,政府官方不重视,资金紧缺,好的苗子出不来,导致国内联赛缺乏高水平的选手。没有好的选手,比赛就没有观赏性,观众们就不买账。群众基础薄弱,联赛的商业价值就低,就没有赞助商愿意投资印度的国内联赛。如此循环反复,结果就是印度的体育水平常年低下,无法培养出优秀的运动员。
全民期待板球进奥运
如果说印度国内完全没有任何值得关注的体育联赛,那也不对。每年印度的板球联赛都进行得如火如荼,印度民众对板球的热情也是令人叹为观止。经常有国外的朋友发现,在校园的草坪上,两伙印度裔玩板球玩得不亦乐乎。
板球运动在印度可以说是源远流长。18世纪的时候,驻印度的英国殖民军队,在闲极无聊的时候喜欢玩板球消磨时间。就这样,板球运动传入了印度。
1792年,印度第一家板球俱乐部成立。通过数百年发展,板球逐渐成为了印度的第一运动。曾经历次斩获世界杯等国际大赛的冠军,目前印度在板球项目的国际排名为世界第二,仅次于澳大利亚。
如果板球能进入奥运会的话,印度无疑是金牌的有力争夺者。可惜板球受众太小,仅在英联邦和其他前英国殖民地国家及地区中流行。
推动板球进入奥,在印度国内一直是个热门话题,不过该计划仅停留在讨论阶段。一方面,印度体育部门一直不受重视,长期以来形成了不作为的风气,不愿意花大力气推动板球入奥。
另一方面,由于奥运会盈利情况不甚良好,奥组委对于奥运会项目改革的主要思路是做减法,而非做加法。增加一个普及度不高的冷门项目,不符合奥组委的观念。
所以,尽管印度人很希望板球能入奥,但短期内并没有这个可能,除非奥运会能在印度举办。本届东京奥运会,为了照顾日本观众,就特意“点菜式”地加入了一些棒垒球、空手道等日本优势项目。即便印度能成功申报奥运会,那也是20多年后的事情了。
今年东京奥运会,印度给自己的运动员定下了10块奖牌的目标。但截至全部赛事结束,也只有7枚入账。好在乔普拉的这枚金牌,可以给印度遮遮门面。
这里,不妨套用范志毅的金句:印度体育部门不如先务实一点,把竞技体育的理念先搞懂。如果印度的目标是在国际赛场上打出过得去的成绩,那就应该把目光放在发掘国内有天赋的孩子上,趁早送到国外去留洋。如果想要发展出本土体育产业,就应该花大价钱投入联赛建设。
即使这样,也需要很长的一个周期去运作。毕竟,体育想要取得成绩,在赛场上分秒必争,在场下则要多年的积累和投入。乔普拉的金牌,也许能引起印度对自身体育事业的重视。
参考文献
1.https://zh.wikipedia.org/zh-hans/%E6%9D%BF%E7%90%83
2.https://en.wikipedia.org/wiki/India_national_cricket_team
3.https://bleacherreport.com/articles/1287699-why-india-cant-win-more-olympic-medals-reasons-and-solutions
4.https://en.wikipedia.org/wiki/Abhinav_Bindra
5.https://olympics.com/en/news/end-of-dipa-karmakar-star-indian-gymnast-recalls-tough-phase-after-rio-breakthro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地球知识局(ID:diqiuzhishiju),作者:那日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