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往事叉烧(ID:wschashao),作者:李晨希,题图来自:视觉中国
2004年8月29日,雅典奥运会闭幕式,其中有8分钟时间,给下一届举办奥运会的城市进行节目展示。
但这却成为了张艺谋的导演生涯中,最黑暗的8分钟。
那天14名穿着传统服饰的女孩伴着《茉莉花》出场,因为穿着清凉,又是红色旗袍,节目被批不伦不类。
从领导的直接批示到群众的来信,得到的几乎全是差评——“千万不能再让他当总导演了”。
张艺谋不再被看好,奥组委开始在全球范围内征集开幕式创意方案。
13家团队进入最后的角逐,除张艺谋团队之外,还有李安、陈凯歌这样的名导也在其中。会议讨论得很激烈,九个人里有三四个明确表态,认为张艺谋不行。
但陈述结束,张艺谋团队的项目平均分数还是最高的。那天之后,张艺谋坐进了贴着“祖国利益高于一切”标语的办公室。
他对着镜头说:“如果砸了,那就是人生最低点。”
541天后,张艺谋交出一份满意的答卷。北京奥运会开幕式震撼了全世界,这届奥运会成为了美国电视史上收看最多的节目。
1. 击缶而歌
2008年8月8日晚,北京国家体育场座无虚席。9万多名观众涌动成了红色的海洋。
场上,正上演着奥运会的开篇,春秋战国时期的一种打击乐器——缶,响彻鸟巢。
伴随着鼓声和呐喊声,发光的缶面从一个角向四周扩散,连续闪出巨大的从9到1的字样,全场观众一起大声呼喊着倒计时:3、2、1。北京奥运会开幕式,正式拉开帷幕。
2008个青年人整齐吟诵起《论语》开篇第一句:“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开场表演《击缶而歌》,仿佛秦汉时期的兵马俑再现,一下子吸引住了40亿观众的眼球。
把缶作为开场,是张艺谋无数次把自己打碎推翻,才想出来的点子。
以往他的电影中已经被宣扬过的中国符号,鼓、灯笼、红色,尤其是鼓,他坚决不愿在开幕式使用。“很多片头、广告,十年了还一直都在重复这些。”
他开始寻找与鼓的力量相接近的物件,一个月后,他想到了“柷”,一种中国最古老的打击乐器。
新点子才想出来没几天,道具主任就提出了异议:“柷也有新的问题,它是漏斗状,上面没有面,如果硬要设计一个蒙面,又和活体传承有冲突。”于是“柷”的方案被推翻。
这时有人提议用扇子。上千人扬扇,够浪漫。但张艺谋觉得力量不够,跟不上趟。
有人提名剁枪托。打桩一样,有阵势。张艺谋也否决了。
数月之后,一个成语出现在张艺谋的脑海中——击缶而歌。
缶,和编钟几乎同时出土,敲击方法已经失传了。这意味着道具组可以有很大的空间,对缶来进行想象的具化。
张艺谋要求打击乐组给缶做出这样的声音——“一半的感觉是鼓,另一半是青铜的声音。三成可以有金石之声,七成可以有力度共鸣重低音。”他要求团队,最后能创造一个乐器,创造一个打击的风范。
打击乐团团长做出了近百个缶的道具模型,什么样式的都有,有的时候就直接拿了缸来做。二十六次大的声音实验,每次要做三到四个缶的声音样式。
经过半年的研制,道具缶的方案才最终敲定。
然而到了排练阶段,又出现了新的问题——缶要怎么敲?
张艺谋在思考,到底什么样的招牌动作,既能体现出一个国家的气势,又让人觉得这是一种礼仪,而不是简单打鼓。
击缶而歌的编导孙育鹏,带着四百个演员,反复寻找一种更美的打击方式,每天录下DVD给张艺谋看。
但一个月过去,张艺谋还是觉得,这样的打击方式不好看。他说:“如果我考虑到钱,考虑到大家辛苦,就勉强过了,这样的话我睡不着觉。”
编导孙育鹏被否定了太多次,最难的时候,他写了封辞职报告。
到了2008年,他才找到了一种适合的打击方法,被称为“刀削面打法”。张艺谋终于点了头。这才有了开幕式整齐划一又不失礼仪风范的击缶表演。
2. 焰火与脚印
击缶而歌礼毕,由焰火组成的29个巨大脚印,使用数码点火控制新技术。
从15公里以外准确无误的两秒一步,沿着北京的中轴路,穿过永定门、前门、天安门广场,直奔国家体育场。
29个巨大脚印,象征着29届奥运会,也象征着中国历经百年跋涉的奥运足迹。
大脚印的创意,在整个筹备工作的前期就确定下来了。
当时张艺谋还在拍摄《满城尽带黄金甲》,奥运组创意团队跑到横店,在片场客栈置景里开会,开到一半,有人突然说:“不行,这个房间要打进来了。”
团队刚撤出去,扮演士兵的演员们就从窗户闯了进来。刚刚还在讨论创意的房间,一下子被撞乱了。
就是在那个客栈置景里,张艺谋和火药艺术家蔡国强讨论出了焰火大脚印从空中走来的方案,导演组全票通过。
接下来蔡国强面临的问题是,如何拿出一个可行的实施方案。蔡国强很头疼:“烟火是中心向外爆炸,如果组成一个脚印的30个弹都炸起来,很容易变成枕头一样的东西。”
他在北京屡次试验都没成功,因为烟火没办法定型,爆炸声又特别大,几乎已经要被取消。
2007年3月,导演组给蔡国强下了最后通知,如果规定时间内还不能解决,只能换方案。
就在蔡国强已经不抱什么希望时,一个叫陈彦文的北京普通市民挽救了脚印的创意。陈彦文建议,用军队专用的照明弹代替原来的礼花弹。照明弹从垂直距离2米到150米高的时候,就是一个最亮的脚印。
脚印的困局,就这样被人民群众的智慧解决了。可另一个和烟火有关的创意却被否定了。
张艺谋和蔡国强本来打算在舞台中央,用炸药绘一副世界反战名画《格尔尼卡》。
火药勾勒出《格尔尼卡》的线条轮廓,再点燃,这样便会出现“本画”、“火焰画”和“灰烬画”三重效果。之后人们走入场中,擦拭地上的焦痕,所擦之处,生长出一片葱绿的草地。所有的人席地而坐,像在郊游。
这个体现战争与和平的作品,蔡国强整整坚持了半年。然而在2007年8月向国际奥委会汇报时,他们提出,这幅画有可能会勾起欧洲国家关于二战的悲惨回忆。创意团队在半年后只能放弃了这一亮点。
像这样为了开幕式所做出的牺牲,还有很多。
3. 活字下的战士
活字,是开幕式难度最高的节目之一。上百名演员组成方阵,手举方块以人工的方式升起降落,用“和”字的演变过程,向众人展示我国的“活字印刷”。
另一边,数千名身穿战国服装的演员打扮成孔子的三千弟子,在巨大活字印刷组成的“和”字前朗诵“君子和而不同”。
中国汉字和中国思想,从一个巅峰走向另一个巅峰。
这个作品的创意由张艺谋提出,但画家陈丹青第一次听完汇报就提出了异议。他提出两点质疑。一是字模全场铺开,全场那么多方的东西很难看。二是,那么多脚露出来怎么办?
陈丹青话说得很不客气:“不是简单的电脑上的效果。上了场以后全是事,你要是真能做出来的话,我在地上爬给你看。”
创意团队的人哄笑一片,张艺谋告诉他:“你爬定了。”
后续的方案,创意团队从秤砣原理上找到突破口,让战士们站到了坑里,拉上拉下3斤重的装置,露出脚的问题解决了。那段时间战士们练得辛苦,下午两点就得钻到字模里,在闷热的环境中待六七个小时,穿着尿不湿上岗。
但到了现场演出时,还是出了事故。
一位叫陈志峰的战士所持的道具控制器坏了,一个螺丝处衔接不上,导致了不到一秒钟的失误——在图案出现“和”字时,字模没有落下。
为了不让这个地方散落,影响演出效果,战士陈志峰就用小拇指代替螺丝钉,插进孔里。
单个活字装置承重有20公斤,动作1000个,完成这次表演后,他的手指血肉模糊。
很难想象,如果当时他没有做出这种牺牲,节目的呈现效果将会是什么样子。
4. 画轴的坚持
画轴,是鸟巢里视觉最有力量的瞬间。
这幅画,一展开就是五千年,中国历史上最有名的五幅长卷依次呈现。
太古遗音、四大发明、汉字、戏曲、丝绸之路、长城,让人顺着编年史,慢慢看到今天。
画卷上,舞蹈家用身体作绘,像一支毛笔一样展现书法之美。中国古典艺术的神韵,一滴、一笔、一圈、一勾,每个舞姿都是中国古老艺术的一个故事。
张艺谋认为,画轴是贯穿开幕式不可缺少的元素。最新的技术和最古老的美学,全世界只有中国人能把它们完美地结合在一起。
巨大的卷轴背后,代表了他另一份执拗的坚持。
而要想实现这种创意,就要使用一块足足147米长、27米宽的巨大的LED屏幕。大面积使用LED灯,在北京奥运之前,这是历届奥运会都没有过的先例。
当时LED的技术还不够稳定,长期踩踏、震动、下雨等等,都可能导致黑屏。如果一大块LED灯黑了,那么奥运会最大的成功和最大的失败,就是一纸之隔。如果失败,将无法向全国人民交代。
2008年7月份,鸟巢的上方被阴云笼罩,那是北京五十年来都没遇到过的雨季。排练期间,雨水的长期浸泡让LED上开始出现黑屏,严重影响影像的效果。
画轴因为种种原因 ,经常卡在中间无法动弹。只剩四十多天的排练时间也被雨水压缩了三分之一。
有人建议张艺谋,想一种去掉画轴的方案做备用。
张艺谋很坚决:“用人推也得推过去。”
奥运会创意小组一共开了两千多次会议,张艺谋往往什么想法都待不住三天,总在开始反思、批判自己、挑毛病。
但关于画轴和LED灯的创意,他一直保留了下来。
5. 最终的舍弃
开幕式中的《戏曲》部分,是一个过场京剧打击乐,4个提线木偶位于中央,做工考究,工艺细致,传达出戏曲舞台手、眼、身、伐、步五大技法。
这个节目的方案并不是一开始就有的。最后呈现出来的样式,是20多天的时间里重新编排出来的。
为《戏曲》抬轿的两千表演者,原本服务的是一个皮影节目。
皮影节目《大秦古韵》的命运与画轴不同,因为整体时间过长,LED灯的技术瓶颈,被“一减没”,成为奥运开幕式遗憾最多的节目。
《大秦古韵》在鸟巢的最后一次彩排,和之前在体育场的效果很不一样。道具灯一会儿亮一会儿不亮,状况频出。
张艺谋和副总导演张继钢商量好,关键时刻,必须要忍痛割爱。
“它不是不治之症,还是有办法的。”皮影编导张伟东听说之后,含着泪劝说导演组留下来这个节目。
皮影节目是他带领两千多名演员,日夜训练了一年多的作品。“一个皮影两百多斤,两个演员扛,有的演员皮肉都扛烂了,现在说下,就下了。”
张伟东对着镜头说:“这是奥运会导演组的创意,是前人没有过的。它集中了皮影、偶剧、提线木偶,我特别有信心……遗憾的是这么好的创意,没给世界人民看。”
2008年7月17日上午十点,皮影的演员们像往常一样在鸟巢的排练场地集合。这时他们还不知道节目已经被毙了。
到了下午两点多的时候,他们被通知节目取消,自责地找着自己不存在的种种过错。
“自己都不满意,因为这个节目我们就缺少练。以前我们这个节目是最精彩的。”
“穿的衣服道具过于僵硬,不方便做动作,该做的动作,做不到位。”
想起演员们一年多的辛苦,张艺谋的心里不好受。
创意团队连夜为两千多名皮影战士想了一个新的过场节目。把皮影戏改成提线木偶,终于面世。后来呈现出的《戏曲》,戏台边抬轿的就是那群战士。
听说替补上场的消息,演员们都充满干劲:“放心吧,只要让我们上,就给他们一个惊喜。”
6. 地震中的班长
开幕式的运动员入场式,作为东道主的中国代表团最后入场。
23时09分,中国队持旗手姚明拉着四川省汶川县小学二年级学生林浩的手,走在队伍最前列。
林浩的身高只到姚明的膝盖多一点。当姚明将林浩抱起,就像一个国家的巨人托举一个民族的希望。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8.0级大地震。此时距离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只剩下两个多月。社会各界开始向张艺谋提议,把抗震救灾的元素用在开幕式上。
四川当地推荐了小英雄林浩。
身为班长的、9岁读二年级的林浩,汶川地震发生时,他和同学们一起被压在了废墟下。危急关头,林浩先是安慰同学们,又组织大家唱起歌。
经过两个小时的艰难挣扎,林浩想办法从废墟中爬了出去。此时,小林浩班上还有数十名同学被埋在废墟之下,于是他再次钻进废墟里,背出了两名同学。
张艺谋团队听说了林浩的事迹之后很感动,立马把林浩接到了鸟巢,准备参加开幕式。
在一切都安排妥当之后,却出现了中间沟通的纰漏。开场以前,姚明和4个领队都不知道林浩要上场。
张艺谋当机立断说:“拉也要拉进来,冲也要冲进来。”
副导演带着林浩一路小跑,终于把林浩带到了姚明的身旁。
7. 点燃圣火
23点55分,最让人揪心的时刻到来。
火炬入场,李宁脚踏祥云,飞上鸟巢400米半空。
他的脚下是与地面相通的画卷,他的身后依次呈现火炬传递途径的国家和地区。
0点04分,红绸样的主火炬点燃,场上欢呼一片 ,张艺谋终于舒了一口气,笑着和创意团队的成员一一拥抱。
那几分钟里,张艺谋紧蹙眉头,生怕出现差错。在奥运历史上,从来没有出现过火炬点燃方面的失误。
点燃火炬,需要各部门严密配合。但由于保密原因,李宁的彩排时间推得很晚,离8月8号还有十天的时候,还没有人看到过火炬点燃的样子。
第一次试验,带动李宁奔跑的轨道小车由于路程计算错误,没有推到预定的位置,李宁没够到火炬的导火索,点火失败。
这种情况下,张艺谋没有一句对底下人的责怪,只是想着怎么把事情解决。
2008年8月8日,气象部门预报说可能会有降雨。这是导演团队最担心的事情,雨水不仅会使烟火受潮,还有可能影响火炬的稳定性。
最后的时刻,张艺谋还在担忧火炬的情况,千叮咛万嘱咐:“咱们不能出现失误。”
北京的天空并没有让他失望。那天晚上,直到开幕式结束,居然连一滴雨都没有掉。
距离会场只有30米之隔的开幕式中心走廊,张艺谋每天都在凌晨三四点时从这里经过,足足走了一年。
最后一年,整个原计划改动了70%~80%,频繁的变动让手下人筋疲力尽。他时刻提醒自己和团队:“当所有的手段用完的时候,设计人员就不走了吗?时装不前进了吗?美术不前进了吗?建筑风格不前进了吗?”
团队里的人,没见过张艺谋打过一个哈欠,他永远是精神最足的一个。
在筹备开幕式的期间,张艺谋还同时拍了《满城尽带黄金甲》,去美国拍了一部歌剧,还担任了威尼斯电影节的评委会主席。奥运之后,他也没停歇,以一年一部的速度出了好几部电影。
2021年7月23日,东京奥运会开幕式的当晚,5万多网友点开了视频网站,复习起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截止到本文发布之前,视频的播放量已经达到698万。
尽管过了13年,人们想起那一天的盛会,依旧会觉得“那是我在电视机前最棒的4个小时”。
也是那一天,让人们认识了真实的张艺谋,一位真正的国师。
部分参考资料:
[1]纪录片《张艺谋的2008》
[2]《北京奥运开、闭幕式视觉总设计──蔡国强(下)》,华人世界
[3]《拼“活字”战士穿尿不湿上场》,中国新闻网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往事叉烧(ID:wschashao),作者:李晨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