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品 | 虎嗅青年文化组

作者 | 渣渣郡

题图 | 《The Simpsons》


本文首发于虎嗅年轻内容公众号“那個NG”(ID:huxiu4youth)。在这里,我们呈现当下年轻人的面貌、故事和态度。


想必大家每个人在小时候都听过各种版本的墓地传说,它们的叙事包括但不限于:

 

学校中的某种不可思议现象是因为校址坐落在某片乱葬岗之上,某个人路过坟地时,因为看见“鬼火”第二天就重病不起等。

 

那些有关墓地的恐怖故事,让年少且未经死亡的我一想到墓地,就会联想起恐怖片里的画面,惊恐不已。

 

想到的画面跟《活死人归来2》的海报描绘出来的大差不差<br label=图片备注 class=text-img-note>
想到的画面跟《活死人归来2》的海报描绘出来的大差不差

图片来源:豆瓣

 

直到我日后真正经历家人的死亡,第一次前往墓地之后,才发现墓地并不是想象中的阴森恐怖,而是一座安静的、被过来人经验填满的知识宝库。

 

在此其中,最令我着迷的——就是充满生命力与哲理的墓志铭。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br label=图片备注 class=text-img-note>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墓志铭作为纪念死者的文体,形式多种多样,它既可以是自己生前写好,也可以是由他人代写,不管哪一种,都是对人生最精炼的总结。

 

事实上,早就有人对国外现代墓志铭进行了品评,而国内当代墓志铭这一领域,却鲜有人关注,以至于一提到它们,人们能够想到的就是制式化雕刻姓名的石碑,乏善可陈。

 

但,国内墓志铭很多都富含寓意,从其中那些或痛苦、或遗憾、或成功的记录中,你总能找到为之动容的情绪。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br label=图片备注 class=text-img-note>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很多墓志铭都带着豁达乐观的态度。

 

在此其中,侯耀文先生的墓志铭可能是最具幽默感的,一句“感谢白天您来看我,晚上我去看您!”的铭文,就能让人想起这位相声大师的音容笑貌;回忆起1989春晚他和赵丽蓉老师一起用“司马光砸缸”“司马光砸光”的魔性台词给大家带来的欢乐时光。


 


有些墓志铭会用总结性的表述简明扼要地表达一生的成就。

 

多次出现在小学课本里的数学家陈景润,把自己发表的《大偶数表为一个素数及一个不超过二个素数的乘积之和》论文作为自己的墓志铭。

 

看着这段绕口的文字,很多人可能会理解为这又是一场自我陶醉。但它却是引发了全球数学界震动的突破性研究,被认作是研究哥德巴赫猜想的里程碑。据说,当时英国科学家哈勃斯丹和西德数学家李希特看到这篇论文之后,特意停止了正在印刷的合著《筛法》,就是为了把他的“陈氏定理”加入其中。

 

 

数学家用公式和数论作为自己的墓志铭,而诗人则是用作品作为对自己生命的总结。

 

写下“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的诗人臧克家,在他的一生中始终关注中国农民的境遇,关心中国国运。他创作那些充满斗志且带有悲天悯人色彩的词句,就是战争年代精神军火列车,一车车地运往斗争最激烈的地方,塑造着民众救亡图存的信念。

 

因此,用臧克家墓碑上那首名为《我》的诗歌来归纳总结他的一生,恰到好处。


我对臧克家记忆最深刻的诗句是:“几时,不再让我为他们悲惨命运发愁、悲伤、愤怒,不再唱这样令人不快的歌?几时,让我替他们——中国农民,出自真情如同他们唱悲哀的歌一样唱一支快乐的、解放的歌?”
我对臧克家记忆最深刻的诗句是:“几时,不再让我为他们悲惨命运发愁、悲伤、愤怒,不再唱这样令人不快的歌?几时,让我替他们——中国农民,出自真情如同他们唱悲哀的歌一样唱一支快乐的、解放的歌?”

 

这种总结性墓志铭并非限定出现某几种身份逝者的墓碑之上。

 

一位电影人的生前感悟“ 抓住稍纵即逝的瞬间,为历史留下活的形象 ”,也在墓碑上点透了人生短促需珍惜的真谛。


 


另一些墓志铭读起来甚至会让人感受到一丝温馨。

 

在痛失爱侣的墓志铭上,一句“记得,下辈子要和我遇见”的期望,基本上能够在你的脑海中勾勒出最完美爱情的样子。

 



有些时候,这种温馨感可能并不来源于墓志铭。

 

比如在北京西郊的一处公墓中有座于2020年过世的“80后”墓地令我印象深刻,在墓旁的雕塑上有人为它挂上了今年5月刚推出的魔兽世界重制服联盟阵营的狗牌。

 

这意味着这位年轻人生前是一位魔兽世界玩家,尽管不知道他的临终遗愿是不是重新和当年的朋友一起征战重制服,再度燃烧远征,但这个狗牌的存在,意味着他的朋友和家人,依旧在关心他在另一端的感受。

 


还有些墓志铭会让人感受到逝者的骄傲。

 

在1946年代表中国出任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参与东京审判的法官梅汝敖,最大的成就就是将日本战犯绳之以法,昭彰正义,使国人一扫百年之耻辱。

 

他的墓志铭上选用了两段话,一段是他就任远东国际军事法庭法官的誓词,另一段则是他在1946年3月29日的日记。前者意味着他一生最大的成就,而后者则是提醒人们“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大多数墓志铭都是对逝者一生经历的平铺直述,不会夹杂过多的情绪,就是用最直接的结构和最朴素的话语,对其一生进行总结,但从这些冷静的文字之中,你能清晰地感受到“我,尽力活过一生”的骄傲。

 

这一点,在军人墓碑上表现得最为明显:从将军到士兵,不分级别,每一个参加过战争的英雄墓志,尽管乍看之下都显平淡无奇,但每一行文字背后都记载着英雄们为挽救民族危亡而奋不顾身的画像。

 

 

而当你看着那些跟你差不多年龄甚至比你年轻的人,现在正静静地躺在草地之下的景象时,你就会为他们生命的戛然而止感到遗憾。

 

看着父母为他们撰写的悼文,读着它们石碑上类似于“只要我还能为你记得,我就是不朽的”这样的铭文,就会理解:死亡之于人类,从来不单单是生物学的概念那么简单。

 

 

不管是青史留名的人还是默默无闻的普通人,当你站在墓碑前看着那些几毫米深的铭文,想象着他们生前的样子,都能让人感受到强烈的生命力,它让你感到敬畏,也体会到宽慰。

 

在《寻梦环游记》里,墨西哥人把遗忘视作真正的死亡。因此,通过墓志铭完成个体消亡的文化转换,让生命的终结显得并不绝望,而是充满希望,它能让逝者享受死而不忘礼遇的同时,也让灵魂得以以另一种方式重回人世。

 

 

说老实话,在踏入墓地之前我从没思考过死这件事。

 

当看着那些墓碑沉默地竖立在山上、原野里的远景,我突然意识到:死亡,这个一直被边缘化的话题,从不会因为刻意回避而消失不见。

 

从这个角度来说,阅读墓志铭就是一节死亡教育课,是对生者的人间指南,让生者意识到不该随随便便地活,否则在多年以后连墓志铭上该写点什么都不知道、连做历史学家调查一个时代下个体思想和社会风俗的显微样本都用不上。

 

想到这些,我突然读懂了加西亚·马尔克斯在《百年孤独》中那句话:

 

“ 让一让,母牛们,生命短暂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