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格执行多校划片。要是去年7月31日后购入学区房的家长,甚至直接取消填报资格,只能去读菜校。
买了10万一平起步的学区房,到头来却要去房价6万一平的地方上学。所谓的资产神话,在一纸文件面前,就是个笑话。
特别是那些今年刚买完学区房,占着6年后的名额的家长,虽说卖是不可能卖的,但确实心里也是在赌这个片区的未来。
无论政策怎么变,入学就近的原则错不了。“有二胎的放心买,老大用不上这个学位,赌老二能用上。现在政策卡731落户年限,未来还是卡落户年限。既然这样,早入手早赌赢。”德胜片区有中介说。
中国楼市暴富的时代过去了,但仍然像个赌场,仍然有很多人坚信能在这里完成阶层跃升和财富传承。
这里面是有巨大的不确定性的,尤其是政策的影响。
过去几年,高层一直在打破财富神话。从打破银行刚兑,风险自理,到调整养老金账户,连最后的存款利率都下调了。从打压学区房、教培机构,到对互联网巨头反垄断,偶尔还要提醒P2P、大宗商品和比特币的投资风险。
这些动作看似毫无章节,其实都有内在的逻辑,而且纷纷指向一个目标——社会的平权与个人财富观的更新。
未来,只要平权运动没有完成,政策的爆破就会继续,而个人的财富观就得随之不断更新。
没有什么不变的神话,尤其是在关系人们幸福感的住房、教育和医疗领域。
平常跟客户朋友交流,给我最大的感受之一就是,在每一次趋势转向的时候勇于做好资产配置的人,都是在尽最大的努力去获取最大范围的幸福,而且他们值得。
不谈解决方法都是耍流氓,手握上千万学区房的家长们,我建议你一定要做海外资产配置,一定要看完这篇文章,里头有三种因人而异的方案。
1
理性的人总是在追求利益的最大化。
最大化,是一个规划问题,也就是资产的配置问题。
第一种方案,就是保留国内投资不变,直接做分散配置。
北京西城区知道自己孩子大概率会分到菜校的,签约没多久的,有人说可以花点钱做违约,你们看着办。
如果孩子马上就要读书,一定要买学区房的刚需,建议优选好地段的新房、次新房,避免选择单一功能的“老破大”。
除此之外,可以拿出净资产的10%,大概是5、60万的样子,到日本东京或者菲律宾马尼拉去买一套市中心的小公寓。
是的你没看错,60万人民币,北京一个厕所的价格,就可以在超一线城市东京的市中心买房。
比如这一套位于东京都丰岛区的22平小公寓,每年可以获得69.6万日元的租金收益,扣除掉房产税和修缮费用等支出后,剩余的租金现金流还有53.3万日元,大概是3.2万人民币,净租金回报率为5.4%。
这是一笔很纯粹的分散配置,我们不需要去丰岛区生活,除了钱,没有任何的购房门槛,整体投入也不大,还能稳定获取日元收益。它对冲的是你国内学区房价格下跌、人民币汇率下跌、家庭财富管理等的风险。
从去年6月到现在,日元兑人民币的汇率就渐渐走低,在今年3月份还几度“破6”。
有人会说,日元汇率会不会继续跌下去啊?我应该再等等吗?
千万别有这样的想法,因为这个数字在我从入行至今,是所见的为数不多的最低位了。
我们将时间线拉长可以看到,日元和人民币的汇率是上下波动的一个态势,除非遇到非常大的经济危机,不然1日元一般都稳定在0.059-0.068人民币之间,而且停留在低位的时间也较短。
2
第二种方案,选择海外的“学区房”,享受“租售同权”的政策福利。
掘金团队以前去法国考察的时候,邻居来自葡萄牙,孩子10岁,在附近就读一所还不错的小学。
虽然社区内学校不错,但似乎不用像国内那样“抢学区房”。只要常住在学区内,就能就近入学。
这一切似乎顺理成章:我住在这,小孩当然就在这上学。
西方国家早就实现了所谓的“租购同权”,这本应与“人的生存权”一样,受到保障。
单纯从居住的角度上看,无论是日本东京,还是英国伦敦,或者是美国纽约,中国家长所理解的学区房,更多是指公立学校周边的房子。私立学校的家长们,只是为了方便上学才住到附近。
虽然国外的学区房概念没有中国这么浓,但好学区集中的区域,往往代表着周边区域集中了大量的中产及高收入人群,同样给予了学区的溢价。
比如,在杜克大学进行了二十年的研究中发现,英国学校学生的成绩与周围的房价存在明显的正相关关系。据《纽约时报》报道,学校的考试成绩每提高5%,房价就会上涨2.5%。
掘金团队今年曾经整理过伦敦的学区房地图,金斯顿、巴特西和巴尼特都是典型的学区。尤其是巴特西学区,涵盖了幼儿园、小学、中学到大学的一条龙服务,名副其实的学区房。
巴特西掌握的教育资源,让它在伦敦的地位,就相当于西城区之于北京,还有静安之于上海,越秀之于广州。这些优质学区的房价相比周边区域,往往能高出10-20%。
3
第三种方案,对于暂时还不能出国的家庭,在国内可以考虑先入读国际学校。
这一方案的特点在于,比起义务教育,国际学校培养模式是为了将来留学西方做准备的。对于国内疯狂内卷的当下,今日的国际学校地位有点像刚恢复高考时的高中:
升学具有一定红利、教学内容更加适合现代社会对人才所需。
你先别急着反对,先看完下面这个故事。
近几年来,往往不是学渣家庭把孩子送进国际学校,恰恰是更加注重孩子成长、且渴望升阶的家庭才会把孩子送进国际学校。
去年我遇到一位把孩子(把她叫做“欣欣”吧)送进上海美国国际学校就读的妈妈,她对欣欣的上学安排是:小学4年级之前在公立小学打好数学和中文基础,5年级开始把孩子送进国际学校,开始全英教学。
在公立学校,欣欣是班长,同时也是年段主任的小助理,成绩班级第一,不转学是完全没问题的。
真正促使欣欣妈妈做出转变的是,欣欣妈本身是“海龟”,在原本的教学规划中就计划着未来把孩子送出去,只是什么时候送还不确定。一直到小学二年级,欣欣妈看到孩子的作业,第一次着急了。
小学二年级的学生,老师让孩子们学写留言条,并嘱咐以后出门父母不在家,可以写一张留言条告诉父母自己去了哪。
欣欣妈非常不能理解,这是30年前她上学学习的内容啊,现在时代飞速发展,孩子有智能手表,打一个电话,家长不就能及时知道孩子的动向了吗?
与此同时,欣欣妈还发现,闺蜜就读于国际学校的儿子,已经开始接触世界史,当问到未来想做什么时,小朋友说:世界上有很多人吃不饱饭,还忍受着饥饿和战乱,我希望未来能够改变这种情况,创造出一个企业,帮助贫困的家庭改变生活。
就好像现在一些短视频平台,有些农民通过发视频,卖出了果实,改变了自己和村子的命运。没有视频的时候,他们的东西很好,可是没有人知道,就好像一堆蒙尘的珍珠。而我想做那个把珍珠擦亮,记录他人生活闪光瞬间的人。
你能想象这是一个9岁孩童说的话吗?这件事刚发生不久,恰是去年。
反观公立学校的孩子,由于教学目标的原因,只能先教孩子如何赏析名句,对作者的写作进行主观臆断,分析作者这么写那么写是为了渲染、铺垫、反差、对比等。欣欣妈觉得,孩子的世界观和培养孩子剥开迷雾,找到事情本质的能力最为关键。因此,最后把孩子送进了国际学校。
从此,她不再纠结上海学区房的问题,不再考虑什么划片区会影响房价下跌,资产难以变现,而是专心培养孩子,到了高中把孩子送到美高去。
欣欣因为是美宝,在入学时不怎么费劲,欣欣妈妈这段时间正在申请美国身份,刚好身份拿到,届时陪孩子到美国读书,而美国绿卡没有严格意义上的移民监,现在她可以先不去美国居住,平衡了事业和孩子未来教育的问题。
世上有一种远见,叫居安思危;还有一种魄力,叫未雨绸缪。这两个可贵的品质很多人往往只具备其一,欣欣妈两者都具备了,且稳稳当当在事情没发生时精准算好了时间点。这一点,我非常佩服。
话说回来,公立教育和国际教育本身都有优缺点。公立教育未来参与高考,竞争压力大,在这条道路上,父母要不断完善战斗装备,比如学区房、好学校、好的课外补习班和兴趣班;国际教育留学,但对中文的培养有所减弱,对学生的自律性要求很高,家长需要帮助孩子建立正确的方向感。
因此,二者没有谁一定优于谁,但对于利用了高考红利提高了生活质量的家庭来说,现在应该关注一下国际学校。因为它值得每一个善于利用考试红利的人再走这一条路去达到升阶目的。
房子、教育、医疗一直是中国的三座大山。
房子让中国人有了“家”的感觉,不管加班多晚,到了家门口看着门前的灯亮着,就意味着自己在世上不是孤零零一个人。它是作为一个独立的人能找到自我归属的物质象征。
医疗,关乎生命的尊严,更多情况下还是我们和命运作斗争的手段,先进的医疗技术可以让我们在乎的人多看一眼世界的美丽与不可思议。它是后代向自然规律发出挑战,希望能孝敬自己长辈,留下生命尊严的精神支柱。
而教育,则是一个家族精神的延续,是我们人类渺小得似”蜉蝣”用来搏击宇宙宏大的希望所在。
意间“强化”了国内,乃至国外学区房的概念,造成好学区内房价飞涨。但如今的中国父母似乎有些“推卸责任”,将孩子的教育完全“押宝”在好学校和老师身上。
在这个浮躁的社会,大家都忙着赚钱,以为钱能买到天价学区房、读顶级私立学校,花钱把孩子推给学校了事。
然而,这个社会还有很多东西无法靠钱来摆平。
如何给孩子更好的教育,只要人类不断延续,这个问题永远没有最终答案。我们能做的,就是审时度势,尽可能了解多方信息,从中选择一个最接近教育本质的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