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事儿就他喵离谱

 

每一个出门在外的河南人,总有一天会面临一个深入灵魂的问题:你们河南人为啥喜欢偷井盖?

这其中,至少有相当一部分河南人是第一次从外地人口中知道,原来河南人喜欢偷井盖……



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的数据,河南省目前常住人口为9936.55万,这将近1亿人出动,恐怕全国的井盖都顶不住。

当然,不止是在网上被黑成“井盖省”,在网络还不发达的年代,河南人早就处于中国地域歧视链的底端,并且贡献了最多的顺口溜和段子。比如最著名的“十亿人民九亿骗,河南人民是教练。总部设在驻马店,全国都有连锁店。指挥部在上蔡县,部长住黄淮学院。”



除了骗子,素质低、人品差、爱占小便宜……各种负面标签全都往河南人身上招呼,这种地域歧视发展到新世纪,终于登峰造极,产生了终极变种——偷井盖。

贴吧里曾经有一个井盖吧,本来是井盖生产商交流的地方,结果里面突然涌入了大量喷子,贴吧里整天都是关于河南人偷井盖的段子,在狂喷了大半年之后,这个吧被封了……



▲还是吃太饱了

那么问题来了,河南人从什么时候开始跟偷井盖形影不离了?

打开谷歌搜索,安全起见,把搜索范围设定在谷歌成立之前的1995年,截至到2000年为止,然后输入关键词“偷井盖”,得到的最早的一条信息是1998年2月15日的一篇文章,里面提到马云在1995年曾经见义勇为制止小偷偷井盖。



但是这件事情发生在杭州,跟河南没有任何关系,新闻中也没有提到盗窃者的身份信息。



如果使用百度搜索“偷井盖”,最早的一条消息出现在2001年4月12日,还是一条娱乐新闻,说的是电视剧《东北一家人》里面有偷井盖的情节,角色设定还是东北人。



当然,这条娱乐新闻前后各有一条社会新闻,但是上面一条说的是天津市推出了新型防偷井盖,让偷井盖的贼死了这条心;下面那条新闻点进去,事情发生在北京,但是没有任何小偷是河南人的字样。



2001年11月2日一条新闻提到,天安门广场附近接连丢失80多个井盖,但是新闻中同样没有提到小偷的身份信息。



2002年3月,天津警方捣毁了一个开车偷井盖的团伙。



2003年9月,沈阳市有媒体发现某些废品回收站在收购窨井盖,但依然没有提到盗窃者的身份。这一年福州、天津同样发生了井盖失窃事件,盗窃者依旧身份不明。

到了2004年,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网上关于偷井盖的报道也逐渐多了起来。随着报道的增多,盗窃者的身份信息也逐渐丰富。

2003年11月,几个沈阳当地人偷光了整条马路的窨井盖;2003年12月,天津西青区一个农民连偷6个井盖;2004年6月,汕头警方在火车站抓到三个盗窃井盖的人,两个是湖北人,一个是江西人;2004年8月,河北遵化5个当地人偷了近百个窨井盖,每个井盖卖了120块……

最离谱的是,2004年一年成都市就丢了800多个井盖。



到这里为止,还没有出现河南两个字。

一直等到2004年12月,主角河南人终于登场了。2004年9月12日,郑州市高新区一名50多岁的居民连偷三个窨井盖,最终在12月以盗窃罪和危害公共安全罪判处3年6个月有期徒刑。

需要注意的是,这不仅是网上能查到最早的河南人偷井盖的新闻,报道中还说这是“河南首例盗窃窨井盖以危害公共安全罪的量刑对案件进行宣判”。



仅从这些网上的新闻报道看,河南人偷井盖无论是频率还是数量,都大大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把偷井盖安在河南人头上,实在有点冤枉,既然每省人民都在偷井盖,怎么就逮着河南人黑?

当然,网络上的信息并不能完全排除之前报纸或者电视台曾经有新闻报道,从这些新闻里也可以看出来,偷井盖这个行为的历史远比这些报道要更早,除了网络攻击,会不会有其他现实源头呢?

还真有。

曾任北京市市政市容委副总工程师的王维平,1995年就进入北京市环卫局,负责管理北京的垃圾场,包括选址、建设、管理、检查。他撰写的《北京垃圾回收及产业化调研报告》称,20世纪末,在北京拾荒的外来人口有8.2万,其中约4.6万来自四川,约1.7万来自河南,约1万来自河北,约1700人来自江苏。

而实际人数可能比报告中更多。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随着垃圾回收竞争越来越激烈,这些拾荒者按照地域和户籍的不同,分成了不同的派别,“就像‘丐帮’一样,他们一共分了13个帮,聚集在北京四环外的82个‘营盘’,一个‘营盘’里住着2000多户人。13个帮中,最大的帮是川帮,巴中一个市就有4万人;第二大帮派是河南帮,1.7万人;还有河北帮,规矩是不准进四环路,只能在四环路外接垃圾……”

分派别当然不是为了搞联。为了争夺地盘,这些“帮派”每年都会打架、斗殴,滋生了大量恶性事件。

为了减少恶性事件和混乱,经过磨合、商议,在王维平的协调下,这些“帮派”最终确定了自己的势力范围:“四川帮”负责捡垃圾;“河南帮”负责收废品;“河北帮”负责在四环外分类卖给下游加工商;“江苏帮”负责回收地沟油……

因为河南人负责收废品,所以不管哪里的人偷井盖,当然最后都会到河南人手里,简直是一逮一个准,这不就成了河南人偷井盖最好的证据?



河南人偷井盖的说法到底是不是从这里流传的,已经非常难以考证,不过这也不重要,就像那个流传甚广的笑话一样,大灰狼只要想打小白兔,戴不戴帽子都是挨打的理由。

想要黑河南人的话,你偷不偷井盖真的重要吗?就算没有偷井盖,也会有偷光缆、偷栏杆等着你。

于是问题又来了,河南人为什么这么招黑?

一个重要的原因是穷。

身处中原的河南,给很多人的第一印象是农业大省。

2020年河南粮食总产量1365.16亿斤,全省耕地面积1.22亿亩,占全省总面积约47.5%,将近一半土地都是耕地。河南用全国1/16的耕地生产了全国1/10的粮食,不仅解决了全省1亿多人口的吃饭问题,每年还向省外输出原粮及制成品约600亿斤。

可以说,为了全国的粮食安全,河南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来自哔哩哔哩@光谷之蓝

但是河南作为一个农业大省,2020年第一产业的产值只占总产值的9.7%,而从事第一产业的人口在30%以上。2020年河南的GDP排到了全国第五,但是人均GDP却是全国倒数第八。



尽管近些年河南的发展势头很好,拥有齐全的40个工业大类,220多种工业产品产量位居世界第一,其中中大型客车、盾构机、大型矿山设备、特高压线设备都是河南的拳头产品,但农业与贫穷的印象不是一朝一夕能够改变的。

此外,河南这个中华文明的中心地带,在拥有灿烂文化与厚重历史的同时,也经历过漫长的苦难。

河南之所以能成为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靠近黄河。但是,黄河是一条喜怒无常的母亲河,一向以“善淤、善决、善徙”著称,以至于民间有“三年两决口,百年一改道”的说法。



▲每一次改道都是灾难

拿古都开封为例,经过考古人员多年的发掘和考证,现在的开封城下面摞着6座古城:地下3米的清代开封城、地下5米的明开封城、地下6米的金汴京城、地下8米的宋汴梁城、地下10米的唐汴州城、地下12米的魏国大梁城。

到了现在,黄河依然是开封的地上河。



又因为河南是农业和人口大省,对各种自然灾害极度敏感。

1938年6月,蒋介石干了一件缺大德的事情:下令炸开黄河花园口南岸堤坝。 淹没耕地1200余万亩,共计有1200万人受灾,390万人流离失所,89万人死亡。

这次人为决口之后,1942年河南又发生了大旱灾,大旱之后紧跟着是蝗灾,再加上战火不断,最终酿成了大饥荒。

1943年美国记者白修德报导此事说,1000万人口的河南省有300万人(甚至500万人)饿死,另有300万人逃亡到陕西、甘肃和西部一带。



难民,是近代史河南人身上最刺眼的标签,逃难到陕西的河南难民挑着扁担,有了“河南蛋(扁)”的外号,逃到武汉地区的河南人住在棚子里,被叫做“河南棚子”。

很显然,这些外号都不是什么好词儿,但是谁能要求连命都顾不上的难民一个个都温良恭俭让?



到了20世纪末,工业基础和城市化水平都不发达的河南,迎来了新一波的人口外流,这些从农村地区来带大城市打工的河南人往往从事比较底端的行业,教育水平和人口素质确实有相当的差距,进一步强化了河南人的负面形象。

除此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媒体的推波助澜。

在北京的犯罪流动人口户籍统计中,第一是河北,第二才是河南。在广州的统计中,前面分别是湖南、广西、湖北、四川。这数据当然跟具体地理位置有关,但是黑河南人的可不分东西南北。

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大学的副教授崔书颖统计,从2003年的12月到2004年的11月,《南方都市报》一共发布76篇有关河南的报道,其中负面报道54篇,占了71%。《21世纪经济报》一共发布65篇有关河南的报道,其中负面报道42篇,占比65%。

崔书颖认为,这些报道并没有做到信息平衡。

这种情况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并没有得到改善,并进一步强化了河南人的公共形象。

2017年黑龙江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的栗颂发表了硕士论文,名为《新媒体中的河南人污名化形象研究》。

论文统计了2013年1月1日到2015年12月31日,《人民日报》、《新京报》、《南方都市报》和《大河报》四家媒体微博上关于河南人的新闻报道。其中只有《人民日报》做到了报道的均衡,剩下三家媒体的报道都以负面报道为主。《新京报》、《南方都市报》负面报道分别高达81.1%和76.7%,连本地的《大河报》也有超过一半是负面报道。



能够想象,在这样的舆论环境下,当河南人突然看到河南真的有人哄抢井盖时,心情是多么的崩溃。





而事情的另一面是,因为河南长期的发展落后,其话语权一直比较弱势。

前一阵子河南卫视依据《洛神赋》制作的水下舞蹈节目《祈》好不容易火了,结果其他电视台在报道时直接把河南卫视的台标给遮挡了,这不是欺负老实人嘛?



随着河南的发展,这些年河南的公众形象也在逐渐好转,河南在疫情期间的表现得到一致好评,河南卫视的《唐宫夜宴》、《祈》接连破圈都在一步步打破人们对河南的刻板印象。



不过,根深蒂固的观念不可能一朝一夕就改变,这样的破圈还需要更多,才能真正其效果。

不同地区可能因为地理、文化因素导致饮食、生活习惯不同,但认为出生地决定了道德水平和地位高低的人,良心和脑子,至少有一个坏掉了。

地域黑有一个常用句式:以前我也不相信,直到我遇见了几个XX人……

且不说他们说的是不是真的,就算真的遇到了几个不太好的人,就能因此火力扫射几千万人?

按照这样的逻辑,哪个地区的人能跑得掉?



▲地图炮只能相互伤害

作为中华文明的发源地,河南的苦难和辉煌早就跟整个中华民族的苦难和辉煌融为一体、难分彼此,它自身的面目反而模糊起来。

也许对它最好的描述就是:河南人什么样,中国人就什么样;中国人什么样,河南人就什么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