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品 | 虎嗅青年文化组

作者 | 渣渣郡

题图 | 视觉中国


本文首发于虎嗅年轻内容公众号“那個NG”(ID:huxiu4youth)。在这里,我们呈现当下年轻人的面貌、故事和态度。


这两天,性格颜色测试又火了,人们把极尽溢美之词的测试结果发到朋友圈,或认可、或否认的内容塑造出了一波互联网景观。

 

这不是性格测试的第一次出圈,从去年韩国流行的性格颜色测试,到今年的“你的性格主导色”,当这种秉持平均主义的赞美方式愈发流行,变得像是年会人人有份的阳光普照奖时,很多人开始疑惑:


为啥这种有如夸夸群内核逻辑一般的性格测试能够一再破圈呢?

 

 

为了搞清这件事,虎扯电台的四位主播凑到了一起,打算好好聊聊,为什么我们会一次又一次地沉溺于性格测试的夸奖之中。

 

为什么我们会一次又一次地进行性格测试?

(点击这里收听完整节目)

 

vol. 142

主播:竺晶莹、小高、渣渣郡、小刘

录制、剪辑:七六三

 

 

没人会拒绝赞美。

 

在节目中,大家认为,在每一场类似的性格测试活动中,原本平凡而普通的人,在“智慧非凡的开拓者”“充满远见的哲学家”和“云隙中的阳光”的修饰下成为了特别的人。

 

在结果弹出窗口的这一刻,人们的个体价值被确认、被认可,测试结果也变成了一种展现美好和寻求同类的社交货币,进而流通在网络之上,成为现象。

 

但在这套轻松、快乐的逻辑背后,事实上隐藏着更为深邃的动因,那就是每一个人穷尽一生希望找到的答案:我是谁,我是怎样一个人。

 

三大终极哲学问题:我是谁?从哪里来?到哪里去?
三大终极哲学问题:我是谁?从哪里来?到哪里去?

 

在这种动因下,性格测试成为了一门大生意,Merve Emre在《性格贩子》中指出,性格测验已经成为产值高达20亿美元的行业,其中MBTI十六型性格测试是最受欢迎的一种。

 

这项起源于20世纪初的性格测试,是由布里格斯和迈尔斯这对母女发展出的测试。其初衷是为了通过这套系统展现性格的参差,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自己的特质。

 

从某种意义上讲,就像一碗提鲜的鸡汤,告诉你:不论你是怎样的人,不论你的行为如何不被人理解,但你都是正常的人。

 

MBTI测试
MBTI测试

图片来源:Twitter

 

但发展到后来,它却变了味:从二战时战略情报局拿这套系统评判特工,到后来通用电气、标准石油公司、纽约人寿保险公司拿MBTI筛选员工,这项测试带上了越来越多评判他者的意味。

 

以至于现在很多公司会将性格测试加入招聘环节,作为是否能够入职的依据。而在网上,还形成了某种自诩“优越”的性格特质测试者对另一种性格测试的特质者的鄙视链。

 

网上针对性格特质鄙视链的讨论
网上针对性格特质鄙视链的讨论

图片来源:豆瓣

 

但,这项一再被讨论的性格测试信效性却一直存疑。

 

上世纪50、60年代,美国的教育考试服务中心(ETS)希望推出一项类似于SAT考试(类似于美国高考的概念)的性格测试,借此来根据性格为学生归类,它就是MBTI。

 

为此,他们试图证实它的信效性,但结果是50%以上的人第二次测评的时候结果和第一次不同。

 

“更重要的是,这项测试非常容易造假。”小刘认为,这项测试不该作为评价性格的唯一标准。

 

图片来源:Vox
图片来源:Vox

 

世界上的人形形色色,生命的参差不该用几种颜色和几个字母就概括定义,甚至成为考核与审视的标准。

 

“尽管性格测试的信效性存疑,但是我觉得这不妨碍它成为社交生活的抓手。更重要的是,这些测试中正向的反馈,确实能给痛苦的人带来力量,让人觉得一切充满希望。”

 

心理学爱好者小高在这期虎扯电台中这样讲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