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唯一高考专列“共青团号”今日发车,19年已送3万余学子赴考


6日9时45分,嫩林铁路大杨树站站台上,425名考生及其家长在测温、扫码后登上K5117次“共青团号”高考专列,前往一百多公里外的鄂伦春族自治旗阿里河镇参加高考。



考生验票进站

这是中国铁路哈尔滨局集团有限公司连续第19年开行高考专列,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大杨树镇地处大兴安岭南麓,是鄂伦春、达斡尔、鄂温克等少数民族聚集地。由于高考考点必须设置在旗(县)所在地,因此大杨树镇考生每年都必须到135公里外的阿里河镇参加高考。此前,由于交通不便,考生和家长要多次换乘汽车、火车才能到达考点,赶考出行极为不便。



考生准备乘车

2003年,原哈尔滨铁路局为解决考生出行难、交通成本高的问题,高考前在考生集中的大杨树站开行去往阿里河考点的高考专列。

高考专列至今已连续开行19年,往返送运考生及家长达3.4万余人次,有7000多名毕业生考上厦门大学、内蒙古大学等高校,很多毕业生又返回了小镇,用所学的知识支援家乡建设。2019年,全国铁道团委将高考专列命名为“共青团号”。

今年29岁的杜布赫在2011年乘坐“高考专列”参加高考,在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习畜牧兽医专业,2015年毕业后,他毅然决定回到家乡发展种养殖产业,开办了小养殖场,带动父老乡亲过上好日子。

2019年,杜布赫在政府的支持下成立了鄂伦春旗特色农特色养殖服务协会,目前已有42家企业入驻协会,累计帮助超过400户村民脱贫致富。今年,杜布赫被选为大杨树镇前进村村委员副主任。



考生合影留念

今年前进村也有考生参加高考,杜布赫送他们到站台,“坐火车去高考,一路上欢声笑语,老师、同学间互相打气加油,大家在一块儿底气特别足。”回忆起赶考的日子,杜布赫脸上不经意地流露出幸福的笑容。

家住乌鲁布铁讷尔克气猎民村的鄂伦春族考生阿严出生于2003年,与高考专列同龄,阿严父母以务农为生,还有一个读初中的妹妹,家庭负担较重,旗政府、学校对他很是关照,让阿严心存感恩,阿严的理想是考上大学,成为一名人民教师,用自己学习的知识回馈家乡,让更多的孩子能实现梦想。

19年来,乘坐高考专列的学生数量在不断变化,铁路客运服务始终在不断升级,高考专列从开窗通风的绿皮车“变身”为空调车,让考生在炎炎夏日享受快捷舒适之旅。



下文图均自@科技日报

大杨树站客运值班员程显闽自2003年起就参与“高考专列”的运营,19年来从未缺席。“开通当年正值非典,为了保障乘车现场的有序和安全,许多工作人员顶着酷暑连续奋战,有的甚至中暑晕倒。”程显闽亲眼见证了客运服务、设施的不断升级。

今年,中国铁路哈尔滨局集团有限公司提前一个月制定高考专列开行方案,选配车况优质的空调车体,选拔青年乘务员担当乘务工作,加格达奇车务段大杨树站提前三个月对接学校,了解考生、家长出行人数,提前4天送票上门,按照“一个班级、一个车厢”原则发售车票,全力为考生提供轻松愉悦的乘车享受。



列车上,“‘共青团号’高考专列”火炭红的条幅下,齐齐哈尔客运段列车长尹浩明怀抱萨克斯,随着悠扬的乐曲传出,温馨感立即溢满车厢。作为全国唯一一趟高考专列上的青年志愿者,尹浩明的萨克斯声音已经在列车上飘扬了5个年头。尹浩明说,为活跃考生的旅途氛围,齐齐哈尔客运段团委特意抽调了六名青年乘务员来大杨树开展志愿服务,并在列车上为高考学子们准备了丰富多彩的互动演出活动,让考生开开心心奔赴考场。



19岁的考生阿严被尹浩明萨克斯表演深深吸引,笑容挂满青涩的脸颊。阿严家住乌鲁布铁讷尔克气猎民村。2018年,考入大杨树镇二中的阿严,开启了独自在外的求学生涯。阿严父母以务农为生,家里除了自己还有一个读初二的妹妹,考虑到阿严的家庭状况,旗政府将其纳入了低保户,除了经济上的补助,政府每年还会按季节为他们送去衣物。政府的帮助,让他心存感恩。他说,希望成为像自己的任课老师郑丽丽那样的人,毕业后返回家乡,做一名人民教师,用自己学习的知识回馈家乡,为家乡的教育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让更多和我一样的孩子走出大山,实现梦想。

立志回报家乡,这是鄂伦春族考生阿严对未来的期望。对于即将乘坐的“高考专列”他也是满心期待。在“高考列车”上与他相陪同行的将是同窗学友、挚爱老师以及亲生父母。面对人生最关键的时刻,他动情地说:“一想到自己即将到来的旅程,内心满是阳光和温馨,心情愉悦而舒畅。这将是‘高考专列’所带给我终身难忘的记忆。”



近几年,随着大杨树周边经济快速发展,老百姓的私家车多了,大杨树至阿里河两地间的公路也更宽更便捷了,但在大杨树多数师生和家长的心里,乘坐专列去高考是一种情怀。尹浩明介绍说,去年他们担当的高考专列从开窗通风的绿皮车“变身”为空调车体,乘车体验更加美好,让考生在炎炎夏日享受快捷舒适之旅。

“尹车长,再给我们演奏一曲《回家》吧?”大杨树镇第二中学老师李佰芳,19年前作为第一批乘坐这趟高考专列参加高考的学生。大学毕业后,她回到家乡成为一名老师,每年她都会陪同自己的学生去参加高考,也与常年服务考生的志愿服务的尹浩名成为了朋友。“感谢高考专列把孩子们送出去,再带着他们学成归来,奉献家乡,它是我们大山里的‘梦想专列’。”李佰芳说。



“这是我们特意为大家购买的碳素笔,希望你们每个人用它考出好成绩。”在尹浩明的带领下,志愿者们将精心准备的防疫爱心盒、纪念车票、笔袋等小礼物分发到考生手中。尹浩明说,今年,在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中,他们所在段从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的角度出发,除了做好列车车厢的消毒、防疫外,为了让考生拥有一个舒心愉悦的旅途,还在列车上开设了革命歌曲大家唱、党史知识答题赛、讲党史故事、诗词大会等主题车厢,邀请考生、家长参与其中。同时,他们还精心制作了高考专列主题纪念册,包含历年回顾,师生寄语,设计打卡路线等内容,免费赠送考生,让考生拥有一个温暖的回忆。



“我没参加过高考,但我要用自己的表演让考生们在欢快舒缓的音乐中奔赴考场,祝福考生们马到成功,金榜题名!”尹浩明笑着说。

2021高考刷新记录!15年前,那些高考故意0分的考生,怎么样了?


2021全国高考报名1078万人,再创新高。

其中,河南第7年蝉联“高考第一大省”,报名125万人,比去年再增9.2万人。

这几天,网上看到一些照片,很感慨。

拍的是即将高考的同学们:

5月21日,云南大理连发多次地震,最高震级6.4。

当地高三的学生们在露天“教室”备战高考。



云南考生在户外备考

眼下的广州,疫情仍然严峻。

按考试人员的不同情况,划分了“七类人群”,包括:确诊者;密切接触者、次密切接触者;红码、黄码和发热考生;普通、社会考生还有试务人员与家长。

2021高考,是63.6万广东考生的人生大考,更是全社会的一次大考。



广东考生在接受检测

河北邯郸一高三班,全员穿上了“战服”,

背后用英文写着:“战斗的时候到了!”



我还看到了这样的一幕幕:

密密麻麻的笔记



堆积如山的书本



漫天飞舞的试卷



吃饭时也不忘看题



拼尽全力的我们







这是一群辛苦拼搏的中国孩子,

稚嫩的肩膀,扛过了一路难以想象的辛苦和压力。

中国高考,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考试,

我给国外的同事看了这些照片,

他们惊讶地咧嘴,说:好辛苦!

我说:是很辛苦,却也很值得。

学海无涯,苦作舟,但我们为何非要吃这样的苦?

因为值得。



01

高考写8000字檄文的“白卷”女孩

如今怎么样了?

2006年,高考考场。

河南南阳,考生都聚精会神的答题,

只有一个女孩例外。



开考前已反复强调不能用双色笔答题,但她就是用蓝色和黑色笔“双色作答”。

考试规定不允许在密封线外写字,她却直接将笔名“碎心飞魔”,写在了密封线外。

规定不准在试卷上乱画,她却在空白处写上了“建议体会”。

这场考试,她全程没有作答,而是反顺序四科在考卷上写满了自己对“中国教育制度和高考制度的不满”。

四张试卷,每张两千多字,共写了近8000字。



她叫蒋多多,家住河南南阳市卧龙区王村乡蒋庄村。

蒋家有15亩地,收入只够供一个孩子上学,而家里却有三个孩子。

为了让所有的孩子都能上学,父亲做起了兼职保险业务员,每天早出晚归跑业务,家里能下地干活的只有蒋多多和母亲。

这个只有150多人的小村,只出过2名大学生,蒋多多也曾承载着全家的希望。



蒋多多

贫寒之家,父母却勒紧裤腰带让孩子们读书。

从小到大,他们始终叮嘱“好好学习”,因为他们不想女儿和自己一样,一辈子只能面朝黄土背朝天。

蒋多多很争气,小学到初中,成绩一直名列前茅。

随后,她考上了南阳八中,一所市级重点高中。

直到高二,她的成绩仍处中上,这让父母满怀希望。

变化,就发生在高二下学期。

一次偶然,蒋多多忽发灵感写了篇小说,她悄悄拿给上大学的表姐看,表姐看后觉得写得不错,提议发给报社看能否发表。

没想到,稿件寄出后,真被一家报社发表了一小段,

这让蒋多多深受鼓舞,她觉得自己“有才华”,其后更生出无限兴趣,并想象着自己可以“出书、当作家。”

于是,进入高三后,她几乎将所有心思都放在了写作上,全然忘记了学习。

《开学伊始》《天凉好个秋!》《魂断北京城》《睡美人复仇记》《网中人》……一部接一部,所有的作业本上都是密密麻麻的字迹。

她说自己写了“大概100多万字”。



有同学看过她的“著作”后,夸她有才华,

这赋予了她极大的信心。

而同时,她的成绩开始一落千丈,这引起了老师和家长的注意。

其后,老师多次找她,规劝“专心学习,高考后再发展兴趣”,母亲也严厉地要求她“不要再写了!”

但越是压抑,少女的心就越深陷其中。

她表面上收敛,实则暗暗计划着要在毕业前“出书”。

当然,她的“小心思”没有瞒过众人,在遭到了老师、家长的一致批评,她开始“恨”上了高考。

“我这么有才华的人,为什么一定要参加高考呢?为什么必须考规定科目呢?如果只考写作多好……”



高考前,蒋多多已自知成绩一定不好,

她躺在床上辗转反侧,萌生了一个大胆的念头——“我要交白卷,要写下万字檄文抨击高考!我要成为0分考生,这样肯定会引起关注,我可能会红,可能会真的成为一名作家!”

高考前一个月,同学们都在争分夺秒备战,

蒋多多却在狂翻报纸,累积“高考檄文”素材。

考试当天,父亲特意准备好陪她去考试,她却断然拒绝了,无奈的父亲只能偷偷地去了,躲在考场外看着女儿,祈祷她一切顺利。

开考后,蒋多多故意用双色笔答题,她将自己事先准备好的素材一泻而下,反顺序四科倒写,足足写了近8000字来抨击高考。

她故意还将笔名“碎心飞魔”写在了装订线外。

落笔,她自觉十分快意,但走出考场,压力就来了。



考场外,卸下包袱的考生们一身轻松,

蒋多多的心里却开始打鼓。

其他同学们议论着“今年的考题不太难!你觉得呢?”

她只能无比尴尬,因为她根本连题都没有看过。

走出考场,守候多时的父亲迎了上来,关心地问“考得怎么样?”

她怔怔地说不出话,良久终于憋出一句:“考上是不可能了,我自有打算!”

她的打算,其实就是“打工”。

不想回家,不敢面对父母,不愿面对询问。

高考前,她就开始偷偷地攒钱,为了省钱,每天只吃一个包子,父母给的生活费都被她积攒下来,当作出门打工的路费。

填报志愿结束当天,她就独自乘车去了郑州。



到达郑州,已是次日凌晨。

她给在郑州的姐姐打电话,却因关机,联系不上。

于是,她就在郑州火车站的广场上游荡了一个晚上。

第二天,姐姐联系上她,得知她的想法,批评她“太幼稚”,不准她一个人出去。

而叛逆的她,却偷偷离开了姐姐的住处,独自一人前往了山东菏泽。

到菏泽,已是次日凌晨1点,她在火车站枯坐到天明。

车站里,不少来来往往地人问:“小姑娘干什么的?是不是想找工作?”

她都警惕地一言不答。

好不容易熬到了天亮,她开始轧马路在市区到处寻找小广告,希望能找到一个合适的落脚处,但始终没有结果。

身上的钱花光了,她只好失望而归。

原来,这世上不光是理想和现实间的差距,

现实和现实之间的差距同样可以让人崩溃。



回到南阳后,蒋多多不敢回家,整天在大街上漫无目的地转悠,晚上就到亲戚家借宿一晚。

甚至有两天,她跑到南阳师院校园,准备在长明灯教室过夜,但因为教室没开,她只好到女生宿舍楼下,坐了两整夜。

那时的她,怀抱希望也备受煎熬。

如果批卷老师不按违纪处理,那自己的事可能就不够轰动,可能就不是0分,那所有的准备和冒险,岂不都白费了吗?

15年后,她回忆当时的情形:

“那一段压力特别大,好几次想死。”

终于,她还是熬到了6月23日,班主任打来了电话。

母亲问:“是不是出成绩了?”

班主任严肃地说:“不是,让蒋多多明天到校一趟。”

第二天一早,蒋多多就到了校,老师递给她一张“考试违规处理决定书”,让她签字。

那一瞬间,她几乎跌坐在地上,忙问:

“怎么只有一门违规呢?应该是全都违规啊!”

然后,她颤抖地将自己故意违规的事说了出来,

班主任沉默地看着她,许久叹口气说:

“上级只发了这一门。”

蒋多多急哭了:“不对,我四张卷全用了双色笔,应该都是0分啊!怎么就文综一门0分呢?!”



后来,她才知道,随手做的选择题和违规试卷并不在一起,因此其他三门选择题加在一起得了114分。

蒋多多慌了,她哭着求老师给她指条路,

但事已至此,老师也只能摇了摇头。

蒋多多仍然不敢回家,对父母的愧疚让她无法自拔。

那年夏天,她主动联系了媒体,希望通过舆论能引起教育部门的重视。

确实有几家媒体来了,但感兴趣的内容并非教育问题,而是蒋多多个人的问题。

父母最后是通过报道才得知了女儿的事,

二老失望后仍表示:“砸锅卖铁,让娃复读一年。”

然而,蒋多多看着满面风霜的父母,最终摇了摇头。



蒋多多的父母

后来,学校和南阳相关部门送来了书,她收下了。

而当地教体局、妇联、乡政府给她送来的衣服和500元钱,她说什么都不收,被硬留下后,她逼着母亲让已经走出很远的乡政府员工冒雨回来,把钱拿走。

那天,她哭得很伤心,边哭边说:

“如果是精神上的鼓励,我心存感激;但物质上的帮助,特别是直接送钱,是对我的侮辱,我不会接受。”

其后,蒋多多曾求姐姐帮忙打印“作品”,并将其中一部分传给了一些出版社,然而却再没有等到回音。

她还曾把小说发到网上,依然水过无痕。



2007年,南阳市卧龙区王村乡蒋庄村。

雨后的田野湿漉漉的,踩过去,两行深浅的脚印。

被疯长的麦苗淹没的芝麻地里,蒋多多和母亲蹲在芝麻地里,吃力地薅着草。

7月的正午,阳光炙热。

阳光下,她满头大汗,两手泥浆。

母亲在旁边催促着:“快点薅,再晚就撂荒了。”



那是19岁的蒋多多最后一次出现在公众的视野中。

转眼15年过去了,

那个爱好写作的重点高中毕业生,再没写过一本书。

后来她早早地嫁了人,婚后生活在农村,

重走着父母曾拼命将她推离的路。

再见蒋多多,她正从繁重的农活中抬起头,

我问她:“后悔吗?”

她怔了一下,几乎是没有迟疑地点了下头。



我问她:“能否看看你曾经写过的书?”

她摇摇头,将眼睛望向面前的田野。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不是这样不好,只是她本可有更多选择。

人的一生,看起来很漫长,

但实际上起决定性作用的就是那几个关键点。

我想她真正后悔的,是没多读些历史,否则便知:

在隋唐科举制度出现之前,魏晋南北朝的门阀们就早已垄断了知识,让平民根本无法通过知识改变命运,是科举制度的出现,让寒门士子也可以通过科考改变命运。

高考制度,虽不完善,

却是从古至今,

留给寒门的唯一清晰可见的通路。

       图片来源:新京报

02

2008年的“白卷”男孩,还好吗?

2008年高考,安徽考场。

一名19岁的考生故意在每张试卷的答题卡背面写上了“我的名字叫徐孟南,我的考号是×××……”

然后,在题纸上洋洋洒洒写满了所谓“教育宣言”,

最后,以交白卷的方式,轰动全国。 

 

徐孟南,1989年生人,家中贫寒。

家中四个孩子,全靠父母务农拉扯供养。

从小,徐孟南的成绩还不错,但高二开始,便抵触学校课程,成绩逐渐下降。

2008年,第一次参加高考的徐孟南交了“白卷”,他觉得自己很有想法,渴望以这样的方式获取媒体关注,然后宣传他自创的所谓“教育理念”。

最终,他总分161分,顺利落榜,

他的“教育理念”,无人认同。

 此后,落榜的徐孟南辗转在全国各地的工厂:组装广告箱、制造井盖、包装卫浴产品、生产说明书……

脏活累活,干了个遍。

期间他多次试图换工作,都因只有高中学历而被拒之门外。

徐孟南的高中毕业证

在汗流浃背的车间,在咬紧牙关的搬扛中,

他一次次痛哭失声后,终于明白了为何父母勒紧裤腰带也要让自己参加高考。

吃尽生活的苦后,他明白了“读书才是最好的选择”。





 

2012年7月,23岁的徐孟南结婚了,

但这桩婚姻只在疲于奔命的日子中坚持了4年,便草草结尾。

2017年末,徐孟南下定决心重回考场,10月23日,他回到老家蒙城报了名,边打工边备战2018年高考。



  在工厂里,会带上耳机抓紧时间学习

曾经他的成绩可以上二本,

但十年光阴,早已今非昔比。

最终,他被一所中专录取了。

曾义无反顾交白卷的徐孟南,前往中学劝学

如今,已经32岁他,中专即将毕业。

当年同窗苦读的同学,很多都已风生水起,

而他,必须用更艰辛的努力,去追回失去的一切。

再见徐孟南,是在一家中学的门口,

他挂着横幅在劝学,上面写着:

“0分注定是错误,是伤害,请勿模仿我们。”

有同学路过,好奇地看着,

他会一次次认真地说:

“知识改变命运,一定要珍惜机会。”

这个道理,他用人生最好的10年,才终于弄懂。

03

那些年交过的白卷

2007年高考,湖南浏阳考场,

18岁的陈圣章交了白卷,4门科目全0分。

顺利落榜后,他做过药品推销、保险公司业务员、公益活动策划、夜总会营销员等……一直摸爬滚打,每样工作都很艰辛做不长久,频繁跳槽。

其后,他做了两次生意,都以失败告终。

如今,他开卡车运方土,早七点开工,晚10点收工。



‍网络示意图

可怕的不是辛苦,而是三十已过,我却越发迷茫。

再见陈圣章,他对高考零分的行为不再“豪情万丈”。

经过生活的打磨,他说:自己当时想得“太简单”,“一个人的作用很有限,难以改变现状”。

2008年高考,云南镇雄考场,

18岁的吉剑交了白卷。

他生于贫苦农家,是家中三个孩子中成绩最好的,父母一直寄于厚望。



从小,吉剑就很有数学天赋,数理化都很棒,

但他偏科严重,英语不管如何学都学不好。

2007年高考,吉剑名落孙山。

父母借钱供他复读,但吉剑明白,英语就是他通往大学路上的一道高墙,很难逾越。

于是,在复读期间,他拼命地写数学论文,寄往各地高校,希望能够获得破例招生。

然而,他并没有收到一所高校的回信。

于是,他开始对高考制度充满恨意。

2008年的高考,吉剑不仅违规将名字学号都写在了试卷上,还狠狠地抨击了高考制度,并写下了他对数理化的认识。

高考后他一直辗转各地打工,

餐馆杂工、建筑小工,海报派发……

他睡过公园长凳,捡过垃圾换钱。

兜兜转转了数年后,幸运的他通过电商找到了自己的位置,生活逐渐步入了正轨。

但回想起最初的打工生活,他泣不成声,称自己“像狗一样活着”。

再见吉剑,是在杭州,

在商场翻滚多年,早已褪去了曾经的稚气。



提及往事,他说:“高考对普通人而言,还是个公平的上升通道。所以冲动的学生一定要三思而后行,毕竟在没想清楚自己的人生前,高考还是人生很重要的事,千万不要为了博眼球,就把高考当儿戏。”

2010年高考,又一个白卷考生诞生了。

他叫张皎,也曾是个成绩优异的学生,但在考上重点高中后,与周围同学的差距越来越大,让他产生了厌学和抗拒。

那年的考场上,他在每张试卷中都留下了“破釜沉舟、不破不立、破而后立、不生则死”这16个大字。

也如他所愿,张皎以0分高考成绩,一举成名。

他之后立下豪言壮语:“10年成为中国首富。”

可之后,他却走上了犯罪道路,

求职屡屡受挫,制作伪卡消费套现,被判入狱。

太渴望成功却走错了道路,

目空一切的少年,葬送了自己。



人总是在真正失去后,才知道自己失去的究竟是什么。

04

他一路乞讨进大学

那些轻松坐进考场,却任性交白卷的人比,

朱阅阳的高考之路,一波三折。

2014年8月31日的广州,闷热难耐,

这天,是新学期开学的前一天,

一群孩子们正在家长的陪同下参加“开笔仪式”,

然而,就在不足百米之外,

12岁的朱阅阳,正在独自乞讨。



馆内,同龄人在拜孔子、点朱明智,好不热闹……

馆外,是朱阅阳的心急如焚,

明天就要开学了,学费还没有着落。

天气异常酷热,他没舍得买一瓶水,

有同龄人好奇地过来看,他有些不好意思地低下头,

小手却一直死攥着笔,在面前的纸上写下: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没有人,比他更知道这两句诗的意义。

此时,父亲带着8岁的弟弟在中山八路乞讨,

母亲和哥哥,在另一条街边磕头讨生活。



命运,从未眷顾过他的家。

父母都是残疾人,哥哥出生就患有小儿麻痹。

朱阅阳和弟弟,是家里仅有的“正常人”。

乞讨,是全家唯一的经济来源。



图片来源:新快报

底楼逼仄的出租屋,十几平米,蜗居着一家五口。

每天爸妈和哥哥在外乞讨,

放了学,他便趴在家门口的地上写作业,

最深的贫寒,连一方书桌都是遥不可及的梦。



除了校服,朱阅阳从没穿过一件新衣,

但他总能想尽办法从学校拿回新的奖状,

渐渐地,贴满了整面墙……

拼命读书,是他能向命运所做的唯一反抗。

周末,别的孩子都去科技馆、动物园,他却主动外出乞讨,帮家里减轻负担。

2017年8月,阅阳的中考成绩出来了,

成绩很好,但5万学费,让全家一夜未眠。

第二天,爸爸对他说:“阅阳,5万元实在是拿不出来,可能这就是咱们的命,要不早点出来打工吧”。

但朱阅阳不认命,他说:“爸,我可以找一所最便宜的读吗?我想参加高考,想上大学……”

话没说完,眼泪就已打转。



看着孩子的眼神,那一刻全家决定撑到底。

每天3元饭费,阅阳也拼命勒紧肚子,攒出一元租书。

知道儿子的难处后,老朱没吭声,

但那天之后的每个中午12点,他都会拖着残疾的身体把饭菜送到学校,隔着围墙看儿子吃完再回家。



一天,阅阳回家,看到妈妈正趴在路边乞讨。

烈日当空,他实在心疼,就站在妈妈身边撑伞。

妈妈气得一直推他:

“你快走!你这样我怎么能要得到钱呢?”

当时,阅阳的眼泪落了下来,“我不管!我不走!”

那个闷热的下午,母子俩一趴一跪,直到天黑。

当晚,他在日记中写道:

“若生活处处是高墙,

你越不过,大不了就凿。

只要凿出缝,就会透出光。”



2020年7月,高考成绩发布。

朱阅阳以607分考上了一本重点,广东工业大学。

看到大学录取通知书,

饱经风霜的一家人露出了最灿烂的笑容:

“原来梦想,真能实现!”

图片来源:新快报

6年苦读,那个沿街乞讨的沉默少年,终于为自己赢得了一张改变命运的入场券。

有人说,即便拼尽全力,他也不过站在别人的起点。

命运公平吗?

当然不。

有人光万丈,有人一身锈。

但假如你不是那个被偏爱的人,

除了奋力一搏,你别无选择。

 甜瓜说 

又一年高考,当我们再度与当年的白卷生对视,

每一双眼中,都盛满了悔意,无一例外。

“当初,我要是好好读书,就好了。”

然而,当他们遍尝艰涩,殷殷叮嘱后来者,

却仍有许多“不信邪”的孩子,重蹈覆辙。

是的,读书很苦,但不读书的人生会更苦。

曾有篇《华为年薪百万聘用8名博士》的文章霸屏,

这8位博士,最高年薪201万,最低年薪89.6万。

这8位博士,两位出身寒微,一位来自偏远山区。

读书,真能改变命运。

应试教育,谁是真正的受益者?

答案是:寒门子弟。

所以,别埋怨学习难,那是你翻身的牌;

别抱怨读书苦,那是你看世界的路。



曾经的我,也觉得高考难、读书苦。

可一路走过千山万水后才发现:

那段心存期待,拼尽全力的时光有多纯粹和美好。

只可惜,现在的我再也回不去了。

但幸好,乾坤未定,你们仍可成黑马。

所以今朝高考,最好的祝愿都给你们,愿你们:

怀鸿鹄之志,心向往之,终而至之;

山河染心,岁月成碑,

为国、为家,不负青春韶华。

高考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