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硅谷101(ID:svstyle),采访:泓君,文:王晶,嘉宾:周斌(Goodyear Ventures 投资主管),头图来自:视觉中国
4月15日,自动驾驶卡车公司图森登陆纳斯达克,作为自动驾驶的第一股,其上市时市值就达到了85亿美元;就在同一天,美国自动驾驶公司Cruise宣布获得沃尔玛27.5亿美元的融资。
近年来众多巨头也纷纷入场“造车”,自动驾驶似乎也成为了大火领域,今天我们对话Goodyear Ventures 投资主管周斌,Goodyear(固特异)是拥有126年历史的美国轮胎制造公司,是世界500强公司之一,同时也是1908年全球首辆量产汽车福特T型车的轮胎提供商,1971年,人类首次登月也使用了Goodyear轮胎。
我们从Goodyear投资图森说起,一起聊聊:无人驾驶卡车与乘用车的投资逻辑分别是怎样?自动驾驶在近几年大火背后的原因是什么?来看看投资人周斌眼中的投资逻辑吧。
自动驾驶公司的商业化之路
《硅谷101》:Goodyear是专门设立了一个创投基金投资自动驾驶以及与车相关的领域吗?为什么会投资图森?
周斌:从去2020年1月份开始,Goodyear发起了一只新的风险投资基金,叫Goodyear Ventures固特异创投。智能出行是我们投资的一个主题,当然智能出行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包括自动驾驶、电动车、可飞行的车、新材料等。
图森是我们大概一年前投资的,因为我们和图森先有业务上的合作,然后在业务合作的过程当中,我们对彼此的了解越来越多,最后做战略投资就是一件水到渠成的事了。
无人驾驶乘用车和无人驾驶卡车两方面都非常重要,我们会做大量布局。但相比来说,无人驾驶卡车的商业化落地可能会快一点。图森是2016年左右成立的,很多现在几乎是巨头的无人驾驶公司都是那个时候出现的,图森也是,当时他们很多对商业化的想法,还是比较清楚的。
《硅谷101》:能举个例子吗?
周斌:比如开始的时候更着力于无人驾驶卡车,而不是无人驾驶乘用车。乘用车确实市场规模很大,但是大家对于落地的想法可能有点过于乐观了。
《硅谷101》:是不是无人驾驶乘用车涉及的城市道路比较复杂,要处理的极端案例会更多,卡车更多是在高速上相对单一的驾驶场景。不过卡车从出发点到终点,也面临着城市道路的出行,所以图森是做一些固定线路的卡车商业化应用场景,还是任何的线路都可以?
周斌:开始的时候,很多公司商业化会从相对固定的线路开始,现在有一种概念叫Middle Mile,是指做中途运输的,比如从亚马逊的分拣中心到一个零售店线路是固定的,很多公司甚至把线路进一步的简化,设计某种线路只让这个车右拐,不用处理左拐的情况,这是更简单的,但图森处理的比这个要复杂一点。
具体到货仓和高速之间的开始和最后“一公里”路,看起来和乘用车无人驾驶也差不多,技术难度确实也没有降低那么多。在城市的道路也用了跟无人驾驶乘用车相类似的硬件设备,从激光雷达到摄像头到毫米波雷达都有用,但从问题的困难程度和变量多少来讲,还是相对来说会容易。
如果按困难程度来排,当然是无人驾驶乘用车是最困难的,然后是卡车,可能最简单的、商业化更快的是固定线路的抓取。
《硅谷101》:我之前看过图森创始人陈默的一个采访,他说Waymo在凤凰城做了两三年测试,用了500辆车才跑了整个凤凰城的1/7,也就意味着如果做无人驾驶出租车,最终可能需要5000辆车跑好几年,而且测试时也遭到了很多居民抵制,有些人觉得危害了人们安全。他说无人驾驶的出租车落地大概需要500亿美元的投入,但是无人驾驶卡车的落地,可能10亿美元的投入就可以了。
周斌:对,除了落地化的难易程度之外,另外一点就是用户需求,沃尔玛等零售商巨头都实实在在有这些需求,而这个工作属于活多钱少的活,卡车司机的缺口越来越多,所以通过无人驾驶可以弥补这种用工缺口的问题。
《硅谷101》:图森最后定价40美元一股,是高于之前做路演时候35~39美元的定价区间,为什么?
周斌:从承销商背景上看,基本上是超豪华超一线的投行基本上都进来了,大家看从摩根斯坦利、花旗、摩根大通、美银、野村、瑞信全在里边,有10个左右的投行做承销商从侧面就反映出,大家很看好。最后真正的定价在35~39美元定价区间的上端,比上端还高了一些,就从另一面反映出,二级市场的机构认购比较踊跃,在我看来还是一个挺正面的事。
《硅谷101》:大家很关注的还有一个争议点是,图森的财报上营收只有185万美元,估值却是85亿美元,你怎么看?
周斌: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就涉及对新科技公司或无人驾驶公司怎么做估值的问题。
不只是图森,包括Waymo和Cruise,可能收入还没有投资的收入高,但另外一些公司,如果就做10公里固定线路,把场景搞得很简单,想要有收入,甚至每年几百万美元也不是什么问题。
但资本市场的二级市场,至少美国很多机构对图森这类公司还是看好的,在我看来,对这些公司做估值的时候就不应该套用一些比较传统的估值方法,我们要有想象空间。因为想象到无人驾驶卡车是一个万亿级的市场规模,那么图森在这里做商业化落地,不管是从技术、团队、商业化落地的规模化量产的速度和步伐来看,是比较领先的,所以说这里的想象空间是非常大的。
估值是不是合理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也没办法用公式算出来,我只能说无人驾驶的市场规模非常大,而几乎所有人都相信起码L4这个级别的无人驾驶始终会来,在这个行业里面的公司如果能做到很领先的话,我觉得是有非常大的成长空间的。
《硅谷101》:无人驾驶分成乘用车跟卡车,虽然图森是自动驾驶的第一股,但是卡车市场在整个自动驾驶里面还属于比较小的领域,像美国一些比较大的自动驾驶公司,比如Cruise一次募资就可以在不发行公开股票的情况下募资27.5亿美元,但是图森上市一共就募了12亿美元,算是比较小的上市公司,但是我觉得这个时机把握得非常好,很快融了一大笔钱。
周斌:是的,因为在一级市场上融资量始终是有限的,二级市场上的资金肯定会更充沛。当到了比较成熟的阶段,也要清楚登陆二级市场之后,要经受机构投资人更严格的检视,如果每一步路线不能按照计划真正实现的话,那么股价会有所反应,所以说如果准备好了,商业化落地和规模化的量产计划比较成熟,我觉得在二级市场融资还是一个正确的选择。
另外,图森的市值是超出我们预期的,这不只对图森本身,对整个行业都是很正面的事,因为大部分无人驾驶创业公司还没上市,那将来肯定也会上市或再融资,作为一级市场还没有上市的创业公司,就可以有类似的公司做比较了。
巨头纷纷入场布局,自动驾驶火了?
《硅谷101》:看到有文章爆料说,因为图森之前在融资的过程中,估值一直定得很高,所以有一大批投资人封杀了它,所以一直融不到钱,直到新浪一直在跟。
周斌:自动驾驶最近是不是火了,其实说它火了是有言外之意的,就是前面没那么火是比较凉的。
我喜欢用技术成熟度曲线来解释人性的弱点,即我们会高估技术短期的影响又低估它长期的影响。技术刚出来我们都很狂热,并且有了很多很高的期望,在资本市场也非常受追捧,但可能过了两年之后,当年的幻想就有点破灭,就觉得原来都是骗人。
那为什么又火了呢?是不是经过了死亡之谷之后,大家好像预期也变得更现实一点了,用一个更平和的更现实的更理性的态度去做预期,同时另一方面确实行业也有一些实实在在的商业化落地,收入虽然不多但看到了希望,我会觉得没有当时那么疯狂,但增长会比较健康和平稳。
《硅谷101》:原因可能有两点,第一点是在大概18年是一个行业的比较难的时期,谷歌百度的这些做无人驾驶比较专业的人刚出去创业一两年,最开始大家对无人驾驶的预期是没有人类驾驶员,接着发现要实现完全无人驾驶很难实现,但后来就发现,可以在特定的场景中使用它,比如道路可以配合无人驾驶的使用场景,就觉得可以一步一步来,想法一下打开了,愿意配合的人也很多。
另一个点可能跟行业里巨头的推动有关系,之前Waymo负责无人驾驶硬件系统的一个工程师出去后,马上成立一家自己的自动驾驶卡车公司,Uber花了天价把它收购了,之后自动驾驶匹配估值系统的时候,大家就看到了估值的潜力,也让行业看到了这个事情。当资本都拿着钱进来,包括亚马逊收购、沃尔玛参投,大家看到几十亿美元的钱往这个行业里进的时候,就觉得上游资本是看好这个领域的。
周斌:对,我个人的看法是,智能出行是全世界最大的单一市场没有之一。现在如果不跟车或者智能出行沾点边,都不好意思说是行业巨头。全世界的巨头,不管是中国还是美国都拿着巨大的钱进来,就更不用说传统的造车的公司了,这个市场的想象空间真的挺大。
《硅谷101》:你们是一个做车轮胎的公司,你们先是跟图森有合作,比如说会在轮胎里面安装智能传感器,我理解的是,有一部分是战略性投资,一部分是财务性投资。从投资逻辑来看,你们是在后期一些自动驾驶公司稍微成熟了以后再进去,能感觉到是有合作诉求在的。所以从整个市场上看,车从轮胎到供应链的各个细节都在发生改变,包括打车的应用系统,这里面涉及到的产业链环节太多了,大家都不愿意错过。
周斌:确实是这样子,如果对无人驾驶或智能出行这个行业也分上半场和下半场的话,上半场是当年2016年时,几个工程师有很多无人驾驶方面的经验,然后出来融资。那时其实就是做一个展示,展示在线路上不需要手扶方向盘车就可以开,这样1000万美元进来了,然后大家就可以开始做这件事了。当时他们也不知道怎么商业化,只是知道肯定市场规模很大,总会有一天能商业化。
之后大家经过了几波高潮和低谷,就觉得要进入下半场了,不能仅仅只做展示,而是要真正落地和量产。这也是无人驾驶过去这一年好像又火起来了,为什么好多似乎没有关联的巨头都进来做,因为在这个行业的下半场,大家看到已经不是画饼的时候,是要真正落地商业化了,有着巨大的想象空间。
《硅谷101》:你们是一家总部在美国的公司,但你也会负责亚太市场的投资。
周斌:我们是以全球视野来看项目的,中国市场的收入占全球市场收入的20%多,而且我们相信比重会越来越多。在我看来,无人驾驶这个领域里面欧洲和日本相对来说是落后的,中美两边是最发达的。另外,中国政府有很多政策法规更鼓励试错,政策环境相对宽松一点。
《硅谷101》:确实感觉中国对自动驾驶的接受程度比美国好很多,大家对这件事情还是一个比较拥抱的态度,但美国的态度好像完全相反。
周斌:是的,中国从政策的制定者到普通民众对这个事儿都是挺乐观其成的,这些创业公司可以往前跑得更快,中国人口密度这么大,经济模型肯定是算出来是正的,会有盈利的。这样实际路测的数据越来越多,如果算法和模型比较好,通过不断迭代升级模型,能力就越来越强,所以我觉得中国的机会还是很多的。
自动驾驶:历史的潮水?
《硅谷101》:我知道你在加入Goodyear以前是在TCL做投资的,可不可以大概聊一下为什么会进到出行这个领域?
周斌:在加入Goodyear之前,我是在TCL Venture,是中国做消费电子的公司,当时我是硅谷这边的投资合伙人,TCL还是投资了很多硬科技的公司,比如说寒武纪是2019年上市的中国做人工智能芯片的一家公司,也相当于汽车大脑,也投资了做激光雷达的公司Innoviz,不少跟车是有关系的。
《硅谷101》:是,可以理解你当时为什么会投那么多跟车相关的公司,因为在硅谷很容易感受到潮水是在往哪个方向流,当一个领域火了,最开始就会有多体现,比如说可以看到每天各种关于自动驾驶、区块链的信息,或者遇到创业者来融资,来找媒体采访,我也会关注到很多自动驾驶的项目。
周斌:对,哪怕是看一个工程师的跳槽,跳到什么公司,薪水也是一个参考指标。现在如果你跳槽到Waymo这种公司,有些经验的话,整个收入是很可观的。另外就是做这个行业的话,出来融资是不是有很多人想要给你钱,这两个指标也能看出来这个行业是不是比较火比较热。
在这个行业看到的越来越多,所以说个人前进的奋斗的道路要和时代的脉搏产生共振,我觉得很幸运在这个行业里面待了比较久,就看到好像浩浩荡荡的历史潮流正向这个方向走来?过去六七年我做的是这个,那可能以后20年我还想做这个。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硅谷101(ID:svstyle),采访:泓君,文:王晶,嘉宾:周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