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游原材料价格的每一次巨幅波动,都将给风险承受能力较低的中小企业带来考验。
今年以来,随着原油、钢材、铜、玻璃、塑料等原材料价格出现"普涨",下游工厂的成本承压普遍加重、利润被"蚕食",工厂所获订单的决定性因素被放大。也就是说,那些不能获得适当利润空间订单的工厂,将可能在这场涨价"洪流"中面临被淘汰的命运。
近日,《中国经济周刊》记者采访了多家深圳和东莞的中小电子工厂,在生产成本上涨和订单利润不足的双重压力下,这些工厂正面临着新一轮的洗牌。
"越接订单越亏"
在这一轮原材料"涨价潮"中,外贸导向型电子工厂的承压相对最重。
"2016年以来,我们的利润就不是很乐观了,基本上比之前缩水了一半,这一轮价格持续上涨,感觉其它方面的压力也被放大了,最后矛盾都集中到资金链上来。"一位在深圳从事电子产品出口的工厂运营负责人告诉记者,跟服装厂、玩具厂相比,电子厂本身的资产投资比较大,涉及到的原材料种类又比较多,因此更容易受到突发涨价潮的影响。
作为深圳传统电子工厂的聚集地之一,宝安区福永街道曾因为两年前新三板上市企业聚电智能科技的突然倒闭和巨额欠款事件而名噪一时,这一次,深圳基德科技发布的公告再度让这里引发业内关注。
"公司决定自2021年4月29日停止运营;4月30日起解除与所有员工的劳动合同关系。"深圳基德科技在公告中解释说,由于行业利润下行、成本上涨、外贸环境恶化和新冠肺炎疫情多方影响,公司一直负重前行,采取各种措施但未能改变运营困境,故作出停止运营的决定。
深圳基德科技公司的工厂已经停工,仓库正在打包最后一批产品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 邓雅蔓 | 摄
"公司这4年来的经营状况都不是很好,此前也进行过业务调整、裁员和提高考核标准等动作。"深圳基德科技的一位前员工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记者,今年以来,基德科技也更偏向国内市场的订单,但是由于原材料价格高企和同业竞争过于激烈等原因,拿到的订单利润过低,甚至出现"越接订单越亏"的现象,最后只能无奈停工。
记者从天眼查APP上查询到,深圳基德科技在2019年以来涉及了数起劳动合同解除相关的法律纠纷案件,宣布停工后还面临着被深圳华亿源锂能等客户方企业起诉的局面。
这家成立于2003年的电子企业在移动电源行业原本小有名气,曾连续多年代加工全球多家知名笔记本厂商的电池、外壳和保护板。
而与基德科技当前遭遇相似的企业还有东莞力安电源公司,这家成立于2016年的移动电源厂商在同一天宣布做出"结束营业,解散公司"的决定。
东莞力安电源公司在公告中称,春节返厂后的这段时间是"公司开业以来最困难的时刻",由于物料成本大幅上涨、一些芯片严重缺货、重要物料从月结改为现金采购等原因,公司资金链断裂。公告中坦言,"已经山穷水尽,如果继续拖延下去,就无法发出工资",还提到了"筹划出售工厂设备"等细节。
"去年以来,我们陆续在东莞回收了几十个电子工厂的设备,电子工厂的设备还是比较值钱的。"在东莞专门从事倒闭工厂回收工作的张先生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记者,东莞的小型电子工厂数量较多,但很多都是低附加值生产,现在原材料价格的上涨推高了成本,这些企业无法经受住外部风险。
张先生回收了那些倒闭工厂的设备、材料等产品,通过倒卖赚取差价。
"躺平"也是自救
在《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联系采访的7家中小型电子厂中,有4家工厂在此次原材料"涨价潮"等压力下选择了停工,但是他们旗下的公司并没有注销,仍在存续阶段,包括上述提到的深圳基德科技和东莞力安电源。
"只是暂时停工,后面有机会的话,比如,手头能接到订单和原材料价格降下来,还是会选择做工厂。"一位曾在宝安区福永街道运营电子厂的老板告诉记者,下一次他不会把主要生产基地放在深圳了,折算下来人力成本太高,而且也尽量避免折腾那种低附加值的人力密集型企业,做不长。
这位老板讲述了春节过后至今他所经历的上游原材料暴涨"畸形"现象:有效报价仅维持半天、订单无故作废、不同单不同价、竞价抢购原材料等操作轮番上演。"这一系列的操作让我们下游的需求方很心累。"他发现,与其冒着巨大的风险生产,还不如停工"躺平"。"这也是一种自救,起码比被迫破产清算的结局要好得多。"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在深圳宝安区福永街道走访时发现,包括富源工业园区等在内的不少传统工业园区正在规划拆迁重建升级。这意味着,未来低附加值的人力密集型工厂在深圳的容身之处将会越来越少。
深圳宝安区富源工业园区,集公司、员工宿舍和厂房三者合一。《中国经济周刊》记者 邓雅蔓 | 摄
"目前深圳中小电子厂的普工门槛还是比较低的,基本上初中学历就能去,工作也比较容易上手,主要通过不断加班来提升收入,即使这样,收入也很有限,在深圳仅从事这样的工作是很难长期生活的。"上述在基德科技的前员工说。
据《中国经济周刊》记者了解,虽然此次原材料价格"涨价潮"引发了广东部分中小型工厂的"停工潮",却也给一些行业龙头企业带来了转型机遇,加速向产业链高附加值端转型已经成为共识。
这一轮"涨价潮"何时能回复到理性、正常状态尚不得而知。但在5月19日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做好大宗商品保供稳价工作"后,包括黑色系、化工品、农产品等在内的期货品种开始出现了集体下跌的迹象。
当原材料价格不再是企业的"拦路虎",相对高附加值的企业利润空间优势将会进一步凸显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