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Epoch故事小馆(ID:epochstory2017),作者:麻薯,头图来自:《荒野生存》剧照


如果我们长时间不上班了,生活会变得怎么样?


Gap year已经不是什么新鲜的概念,很多人会选择完成学业之后、迈向职场之前,给自己一年时间来做想做的事,完成一个人生状态的过渡。现在,这个“间隔”可能发生在人生的任何阶段。那些长时间没有上班的年轻人,他们又究竟在做些什么。


松鼠:26,男


“最大的感受就是,人应该要工作,但可以不上班”


前年,我供职的公司被某家大厂收购,我被动地成为了所谓的大厂员工。


先是开始空降领导,后是加班开始变多,令人沮丧的是,在大厂,许多项目没头没尾。很多努力被白费,虽然大厂听起来更光鲜一些,但我的感觉并不好。


图片来源:日剧《无法成为野兽的我们》<br>
图片来源:日剧《无法成为野兽的我们》


于是我辞职了,在人们广泛讨论“内卷”的去年。走的时候是8月,走之前,顺手买了个随心飞。第一站和朋友约了去贵阳,西南城市的天黑得晚,当地人爱玩会玩,吃夜宵、喝酒、蹦迪、打架到半夜一两点。


那时候开始,我就已经决定了,接下来至少一年的时间,我都不会再去上班了。


之后我跟着随心飞去了很多地方,没什么特别的计划,看到哪里有票就去哪里。比起其他“社畜”,我也不需要卡着周末的点,反复对比时间和旅途的性价比。我想去的地方,基本都去了。


我去呼伦贝尔看了草原、火山和森林,去敦煌看了沙漠,去成都吃了火锅,在阿坝吃了五彩池的泉水做的自热米饭、去东北看了雾凇,也去海南学了冲浪。


这些旅途多数情况下都是独自一人。我之前独自旅行的经验很少,毕业后工作的四年里,我赚了一些钱,但是年假每年都用不完。作为一个程序员,工作一旦上了节奏,就很难从那个节奏里脱身出来了。


当然,能gap这么久,主要的底气来自前些年的积蓄。我是上海土著,不用为车房户口担忧。工资在同龄人里本来就算是不错,再加上这几年一直住在家里,生活开销很小。我在离职前算了一下,如果不挥霍的话,这几年里的存款差不多够我花个十几二十年了——我感觉我可以放心地去玩一阵子了。


我知道这是我自己很幸运的地方,我昔日大厂的同事,很多人的工资、职级都比我高很多。他们偶尔也会对我现在游山玩水表示羡慕,但同样的决定对他们来说会难做很多。他们需要买房、需要安定下来、需要养家糊口。所以我也不会劝任何人做跟我同样的选择。每个人的生活千差万别。


Gap这段时间,最重要的收获是,我终于开始开发一款属于自己的app。我觉得这可能是每个程序员都会有的理想吧,尤其是有过大厂经历的程序员,“螺丝钉”的感觉往往特别强。而自己开发app,则完全是自己在创造一个作品,这个感受是完全不一样的。


我开发的app是健身类的,在力量训练时,可以辅助计算杠铃片的组装方案。做这个app的契机是因为我在gap期间开始健身了。巧合的是,我的教练也是曾经的大厂员工,受不了高压跳出来转行做了教练,我们就开始讨论,是否可以一起做一款app。


现在我每天大概有起码四小时的时间用在开发app这件事上,回想以前每天上班,有效的工作时间都未必有这么久。我不会睡懒觉,生活作息也很健康。有时候干到兴起,做到深夜也很常见——完全没有以前加班时候痛苦的感觉。我在做一个“自己的东西”,这种感觉非常强烈地推着我往前走。我觉得人是应该要工作、要创造的,但就我自己的情况来说,不一定要上班。


这一年,我也看到自己的前司越来越“卷”。996逐渐变成一种常态,空降的领导也越来越多,前同事们很忙,看上去都不太快乐。这种时候,我还蛮庆幸自己跳出来了。


这款app已经上架了,目前来说没有任何营收,但这也没有挫败我。我已经把它做出来了,我还可以持续地完善它,这对我来说已经够了。


阿猫:80后,女


“那两年亏掉了我半套房子,但是我过得非常快乐”


我gap了蛮久,如果以“离开职场”的时刻来计的话,到现在也差不多有三四年的时间。最近一个月我才重新回去上班。


Gap之前我是华为驻海外的员工,在美洲工作了三年。因为时差的缘故,需要兼顾两边的业务,每天的工作时间都非常长。人在异国他乡,生活被工作充斥,社交圈子基本上也只有同事。辛苦自不用说,也会感觉到孤独。当然了,薪资水平真的蛮高的,年薪大概一度接近百万。所以回国之后我就辞职了。当时只是想休息一段时间,但没有想到会休息这么久。


17年的时候,我从北京搬到了上海,大概有半年的时间都在寻觅,自己到底要做什么。这段时间我没闲着,学了品酒、法餐和烘豆,中间也参与了一些公益项目。下一个阶段的事情也因为这段时间变得顺理成章了。


我在浦东开了一家公益咖啡馆,请的工作人员都是聋哑人。这件事真的给我带来了很大的快乐,我喜欢公益的元素、喜欢做饮品、喜欢和同频率的人构建联结。经营咖啡馆的那两年,我享受着这一切,因为是公益咖啡馆,也常有公益机构来拜访、做活动,因此认识了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虽然开店也非常辛苦,但每天都很开心。


但因为地段等等缘故,咖啡馆一直在亏钱,最后差不多亏掉了我半套房子的钱。经济方面的压力是现实的问题,最后不得不关店了。


关店是在19年,但我仍然没有想去上班。我不想回到原来的行业,而且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我的终极使命会是什么?


那段时间,我几乎期待着自己某天可以直接被使命和意义砸中,就可以心无旁骛地奔赴过去。但没有这么幸运,我还是只能一边学习新东西、一边继续寻觅。虽然不上班,但是生活很规律也很充实,我会给自己定一些目标。比如一周会去上几次舞蹈课、几次瑜伽课;比如每周需要完成多少理财课时的学习。所以很多人担心的“和社会脱节”的问题在我身上并不存在。


钱的问题也没有带来太多的焦虑感。有些人的底线可能比较高,必须要有个几百万的存款才能安心休息;我gap之前也没想过,自己的底线其实可以一降再降。


我总觉得,自己要是想去赚钱,就总能赚得到钱,最不济,老家还有房子可以住——我既然总还有地方可以住,好像就不是特别的担心。


就这么又过了一年多的时间,我开始觉得,意义和使命不能光靠自己寻觅,是需要在实践里找到的。所以最近我才找到了一个公益组织的工作。薪资当然和过去不能同日而语,每个月一万多,而且也并不似我想象中清闲,忙起来也经常需要加班。这肯定也不是一个最终的解答,只是一个阶段性的探索,仅此而已。


但我现在好像也不那么纠结终极意义和使命了,我只想关注当下,做当下想做的事情,这样就好了吧。


海豹:32,男


“他们说我真了不起,但真的每个人都可以做到”


我第一份工作做了三年,存了十五万,不多,但我觉得够了。于是简单做了点准备,开始了为期一年半的自行车骑行。从2016~2017年,骑行路线跨越了欧亚,起点站是厦门,终点站是伦敦,中间跨越了20多个国家。


毕业以后我就想要做这件事了。没有什么了不起的契机,我正好喜欢骑车、喜欢旅行,又还年轻,未来可能性很多,我想先抓住自己最有热情的一种。


工作的三年非常痛苦,我的上级很严苛,被他骂哭都是寻常事。所以辞职后去gap就成了一种信念一种支撑。那三年我有计划地存钱、锻炼身体,就是为了辞职的那一天。


我带了两大包东西,睡袋、衣服、电脑、书(《卡拉马佐夫兄弟》,漫长旅途很适合啃这样的大部头)、帐篷、修车工具,等等。当时预想的是,要在旅途中度过两年,大概会需要这两大包东西。旅途终点的时候我发现,其实还有一半以上的东西都没拿出来用过。一个非常清晰的感受就是,原来人需要的东西真的很少。


预算有限,基本上一路都是风餐露宿的状态。好在对于自行车骑手来说,一些线路都已经发展得非常成熟,基本上都能找到专门的露营地,可以洗漱和自己做饭。如果没有的话,也可以当沙发客,或者住便宜的青旅。如果硬要说“生活质量”,肯定比在城市的时候有所下降,我每天的预算是十五美金,难免各种压缩。但也确实没有感觉到苦,可能是因为做了三年的心理准备,好像对什么都能接受。也可能是因为到了那个状态里,自然就会那样生活,也没什么落差感。我旅途中认识的一些经历类似的人,预算可能低到每天五美金,但从他们身上也看不到什么“吃苦”的痕迹。


旅途中看到了很多美景。记得在土耳其的一次,晚上睡在别人家里的沙发上,房间里没有厕所,起夜需要出门,一抬头,就看到了生平最多的星星。


也遇到过一些危险,曾经深夜沿路遇到了当地的劫匪想要抢劫(其实抢劫我真是找错人了,我能有什么值钱的东西),有一辆车开过,我得以趁机骑车跑了。


但似乎过去生活中的阴影也并没有随着旅行就彻底消散,旅行到了中途,我还和同行的相恋多年的女友分道扬镳。剩下的旅程,是我一个人走完的。所以这并不是一趟完全治愈的旅程。到了伦敦的时候,我感觉也很平静,“就这样啊”——我这样想。当时身上还剩一万多块,差不多刚好够我买上回国的机票。


在英国的“世界尽头”,给自行车拍了照<br>
在英国的“世界尽头”,给自行车拍了照


回国之后找了很普通的工作,很普通地工作到现在。那一年多的空档有对我的职场竞争力造成什么影响吗?可能有吧,但其实也是预期之中可以承受的结果。毕竟年轻人在求职市场上的所谓“竞争力”,有太多偶然的因素了。至于钱,本来也没花太多钱,不用在旅行上,也会用在其他事情上,是很自然而然的事。


有时候跟别人聊起这段经历,他们都经常表示惊讶,会觉得这是一件很厉害的事,或是问我要不要出书之类。我倒是觉得这真的很寻常,只需要有限的钱、一些时间和不多的东西,每个人都可以去做。我只是在一个自己计划的时间里,做了一件自己想做的事情的普通人而已吧。


小J:30+,女


“玩了一年以后,我后悔没有早点开始这样的生活”


我之前在一家外企,但疫情到来,外企的业务遭受了毁灭性的影响,公司裁掉了三分之一的人。我也拿着赔偿金开始了这场一年多的休息。


一开始,我只是想休个长假,我想最多也不会超过半年。但一方面一直没有找到合意的工作,另一方面,新的生活状态真的感觉很棒。


这一年多的时间里,我基本是出去旅行一个月-回家休息两礼拜-再次出门旅行的节奏。一开始是去了贵州。因为疫情的缘故,公共交通非常不便,我总是在不停找路。后来有了经验,不再带箱子,只背着登山包方便移动。衣服也越带越少,过去我从来不在旅途中手洗衣服,现在好像也习惯了这件事。


前几年我看了《国家宝藏》等等一系列的纪录片,对古迹和历史产生了很浓厚的兴趣,正好有时间。我想,那不如就去走走吧。


同样因为疫情,所有机票住宿都非常非常便宜。飞兰州的单程,69元;兰州到敦煌,79元;上海到郑州往返,149元。所有景区人也很少,对我来说是正当其时的一个旅行的机会。


河西走廊那条线,我就走了一个月。后来又在四川、山西、北京、新疆各走了一个多月,也在福建和广东长时间的停留。我以前也是个旅行爱好者,但这种形式的旅行几乎是从来没有过。过去我一般都会提前做好整个旅程的规划、定好全程的宾馆交通;但在这一年里,我住在青旅,认识许多不同的人,很少做什么特别紧张的规划,没有了从职场到旅途的切换过程,旅途很松散。几乎每天,白天的我都不知道晚上自己会住在哪里。


在青海<br>
在青海


我过去几年里一度把全幅精力都放在工作上。最夸张的时候,早上七点上班上到凌晨三点,第二天仍然是七点准时到岗。但总体来说,我的晋升和发展都还算顺利,越是如此越是很难停下来,身边的同事基本也都是这个状态。那时候可能根本想不到自己会度过这样一年。


但其实gap之后我好像心态变了很多。比如我最近在家的时候会练字,如果在以前的我看来,我肯定会觉得这是一件没有实际收益的事情,那我可能就会倾向于不做。但现在,我会单纯为了对这件事的兴趣去做这件事。


又比如,我约以前的同事见面,他们到了一家店,可能会习惯性地开始分析这家店的经营模式如何如何。这种时候我就会有些恍惚,会觉得“啊,原来我以前也是这个样子的吗”。但现在的我好像完全不会这样想。


其实gap期间我也有在寻找一些机会,但心态都不是太强求。某次遇到一个工作的机会,面试的时间迟迟没能确定,最后我和猎头说,那不然就算了,我现在要去旅行。我想先去把自己想做的事情给做掉,而不是在一些比较烦扰的信息上停留太久。


“可以随时放弃一些东西”的状态让我变得比较笃定。本来我也是给自己设置了一些deadline的,但这条线被不断后延。一开始是想玩上四个月,后来变成了半年,再后来,到今天,我还在计划下一趟的旅程。


在找工作这件事上,我也变得比较佛系了。毕竟疫情对整个行业冲击也很大,很多事情的不确定性很大。现在从以前那种野心很大的思维里跳出来以后,觉得只要走好每一步就好了。


现在想想还蛮神奇的,如果不是因为公司裁员,我应该也不会主动做出这样的选择。但这一年里,我唯一焦虑的是这样的生活状态会很快结束,唯一后悔的事是没有早点开始体验这样的状态,当下的感觉实在是太开心了。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Epoch故事小馆(ID:epochstory2017),作者:麻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