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NJU核真录(ID:njufactcheck),作者:张宁馨 、徐蕾洁、许子怡、王蓼汀 ,美编:张宁馨,原文标题:《有关自杀传染的15个事实以及媒体和学校该注意的事》,题图来自:视觉中国
非正常死亡,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一直是我国高校避而不谈的话题。据丁香医生的报道统计 ,自2020年 5 月至12月,仅网上公开信息显示,就有 51 位中国高校学生自杀,时间集中在10、11 两月,某平台相关话题下也已有数条相关提问。
年轻生命的逝去令人扼腕叹息,相似的事件与主人公使人痛心。据美国疾病管制预防中心(US 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简称 CDC)的报告,尽管精神疾病不具传染性,但有大量证据表明“自杀”是具传染性的。在一阵围绕着自杀事件的报道或讨论后,往往伴随着自杀率的增加。这样的情形被称为自杀的传染效应,也被称作“维特效应”,是一种自杀模仿现象。
自杀传染就像情绪上的“流感”,媒体对自杀新闻的大肆渲染对于一些徘徊在生死边缘的人强大的暗示和诱导。比较典型的例子是,2003年4月1日,张国荣自杀事件发生后,媒体的报道连篇累牍、大肆渲染。结果从当天深夜到第二天凌晨9小时内,全香港有6名男女跳楼自杀,其中5人不治,当月香港共有131宗自杀身亡个案,较3月份增加32%。有几名死者留下遗书,清楚写明其自杀与张国荣轻生有关。类似的还有富士康自杀事件,时间分布密集,自杀方式一致,自杀者年龄相仿,自杀具备“维特效应”的全部特征。
核真录记者搜集了与自杀传染相关的一些事实以及对于媒体如何报道自杀事件的建议。或许当我们谈论起死亡时,可以有更加恰当的方式和更清醒的态度,毕竟在悲伤和恐惧面前,事实和真相会是一剂良药。
一、有关自杀传染的15个事实
1
自杀传染是指人们直接或间接地通过家庭成员、朋友、或媒体报道看到一起自杀事件或自杀行为发生,这会导致社会上自杀或自杀行为的增加。在群居生活中,当有人表现出自杀倾向或做出自杀行为,这些倾向和行为有可能影响他人,使他人模仿其自杀行为,这样的过程被称为自杀传染。
2
一个人身边重要的人若发生自杀行为,可能会让人觉得自杀是一种处理情绪困扰的可行方法,那么此人也会变得有自杀倾向。对自杀者越熟悉的人受到的影响越大,也越容易变得有自杀倾向,当遇到困难觉得自己克服不了的时候,选择自杀解决问题的可能性更大。
3
首尔国立大学教授、精神病方面的专家Yoon Dae-hyun经过研究指出,“一起自杀事件平均能影响6个人,包括自杀者的家人、朋友和同事在内。”
4
自杀行为在某些环境中更为常见,包括学校、大学、精神病院、监狱和工作场所。与自杀者有相似特征或在心理上认同自杀者的人更可能受到自杀的传染性影响。
5
在相近的时间及地理位置上发生的超预期的自杀人群被称为自杀集群。青少年自杀集群可能是由相互关联的相似个体而形成的,他们更喜欢与和他们有共同生活压力的人交往,从而产生传染效应。
6
自杀集群主要发生在十几岁的青少年和二十几岁刚成年的人群中。约1%~5%的青少年自杀,发生在自杀集群中。
7
学生个人和学生团体都可能受到自杀传染影响,特别是朋友、与死者同一年的学生、同在一个社团的学生,以及已有创伤的学生(例如存在心理健康问题或丧亲经历)。
8
如果一个青少年认识有自杀企图的朋友或家人,那么他的自杀可能性是不认识有自杀倾向者的青少年的三倍。
9
朋友的自杀企图对青少年的影响显著,女孩比男孩更容易受到自杀传染的影响。
10
当一个社区内发生自杀事件时,社区成员会在一起讨论究竟发生了什么、为什么此人要自杀。这种讨论本身会不知不觉地助长自杀情绪的蔓延。
11
媒体报道自杀的方法是影响自杀传染现象的一个显著因素。
12
据加州大学圣迭戈分校社会学学者David P. Phillips于1974年发表的论文,在《纽约时报》报道自杀故事后的一个月内,美国自杀率平均上升了2.51%;在《纽约每日新闻》(当时其发行量为纽约时报的两倍以上)上刊登自杀报道后,这一增幅更大,为3.27%。玛丽莲·梦露自杀后的一个月内,美国的自杀率上升了12%。
13
韦恩州立大学刑事司法系学者Stack Steven(2003)分析了42项关于媒体自杀报道影响的研究后发现,非虚构报道引起自杀模仿的概率,是虚构自杀故事的4.03倍。
14
媒体报道中,更戏剧性的标题、更显眼的位置(例如头版),可能导致自杀率上升更多。
15
媒体关于自杀的报道如果真实、简洁,能降低由该报道引起的自杀传染风险。重复报道自杀事件,会增加自杀传染的可能性。
二、当报道自杀时,媒体应当注意什么
作为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自杀具有深远的社会、情感和经济后果。导致自杀的因素及其预防方式十分复杂,但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媒体可以在加强或削弱自杀预防努力方面发挥重要作用。20世纪70年代加州大学圣迭戈分校学者 David P Phillips发表了一项研究,回顾了在1947到1968这20年的研究期间的美国媒体,发现其中有33个月的头版刊登了自杀文章,而在这33个月中,有26个月自杀人数显著增加。
自David P Phillips的研究以来,已经有超过100项关于模仿自杀的调查。这些研究得出的相同结论是:媒体对自杀的报道会增加自杀行为的发生。这些研究还观察到,自杀行为增加的可能性随新闻报道后时间的变化而变化,通常在报道后三天内达到峰值,大约两周后趋于平稳,但有时持续时间更长。
进一步的研究表明,负责任的报道方式可以教育公众自杀预防方面的知识,指导有自杀倾向的人采取其他行动,并引发更开放的大众层面对话。因此我们简要总结了媒体报道自杀事件时的注意事项,希望可以对媒体做自杀事件报道有所帮助。
尊重隐私应该优先于故事戏剧性
逝者家属的观点可以使人们窥探到自杀真相。然而,在报道这些信息时应考虑几个关键因素。首先尊重受访者的隐私应该优先于写一个戏剧性的故事。自愿接受采访的逝者亲属可能没有意识到将详细的私人信息广泛公开传播对个人的潜在影响,因此记者应事先与受访者讨论,并采取措施保护他们的隐私。同时在对其他信源的采访中,记者可能会获得逝者家属不知道的关于死者的信息,这些信息可能会伤害逝者亲属。记者还需仔细考虑从逝者家属那里得到的任何信息的准确性,因为极度的悲伤可能会影响他们对自杀的具体记忆、陈述的准确性。
“自杀”一词尽量不在标题中使用
标题应用尽可能少的文字表达故事的要点,“自杀”一词尽量不在标题中使用,并应避免明确提及自杀的方法或地点。如果标题不是由负责采写主要部分的记者决定,作者应当与标题作者沟通合作,以确保标题合适。
勿过度重复自杀故事
突出的位置和过度重复的自杀故事比隐晦的呈现更有可能导致自杀行为的后续传染。关于自杀的新闻报道最好放在内页,接近页面的底部,而不是在头版或内页的顶部。类似地,关于自杀的广播故事应该出现在电视新闻的第二或第三个插播栏目中,并在广播报道或网络帖子的顺序下,而不是作为头条。对于重复或更新原故事,应谨慎行事。
不要明确描述所使用的方法
应该避免对方法的详细描述或讨论,因为这可能增加易感人群的人模仿自杀的可能性。例如,在报告过量用药时,不能详细说明所服用药物的品牌/名称、性质、数量或组合,或获得药物的方式。当自杀方法罕见或新颖时,也应谨慎报道。虽然使用不寻常的自杀方法可能会让自杀事件变得更有新闻价值,但对这种方法的报道可能会促使其他人使用这种方法,这种传播效果会通过社交媒体加速。
不要提供有关场地/地点的详细资料
有时,一个地点可能会被报道赋予“xx自杀地点”的名声,例如一个桥,一个高楼,一个悬崖,一个火车站或十字路口。媒体专业人士应特别注意,不要宣传诸如自杀场所之类的地点,例如使用耸人听闻的语言来描述它们,或夸大在该地点发生的事件数量。在报告在教育机构或特定机构发生的自杀或企图自杀的情况时,也必须采取类似的谨慎态度,特别是针对弱势个人(如监狱和精神病院/医院)。
勿使用耸人听闻或正常化自杀的语言
在报告自杀事件时,媒体应当避免那些误导公众,使自杀正常化或将自杀简单归因的语言。例如,报道“自杀率上升”要比报道“自杀流行”好得多。自杀统计数据的明显变化也应该得到核实,因为它们可能仅表明暂时的波动,而不是实际意义上统计数据的增加或减少。不应在其他事件报道中频繁地使用“自杀”一词,例如“政治自杀”。频繁使用可能会使公众对自杀严重性失去敏感。不应使用“自杀失败”或“自杀成功”等字眼,暗示死亡是一种可取的结果,不要把自杀未遂称为“不成功”或“失败的尝试”,“非致命的自杀行为”之类的替代说法更准确,更不容易被误解。
尽量不使用照片、视频或媒体链接
不应该使用自杀现场的照片、视频或社交媒体链接,特别是如果提到了具体的地点或方法的细节。此外,在使用自杀身亡的人的照片时必须非常谨慎。如果使用图片,必须得到家庭成员的明确许可。这些图片不应该放在显眼的位置,也不应该美化个人或自杀行为。死者的自杀遗言、最后的短信、社交媒体上的帖子和电子邮件都不应该被公开。
在报道名人自杀事件时要特别谨慎
名人自杀被认为是有新闻价值的,报道这些自杀事件通常被认为是符合公众利益的。然而,这些报告特别有可能导致易感群体效仿自杀。颂扬名人之死可能会在不经意间暗示社会在赞美自杀行为,从而可能会促进其他人的自杀行为。出于这个原因,在报道名人自杀事件时应该特别小心。报道不应该美化自杀或详细描述自杀方法,而应该关注名人的生活,强调当事人对社会做出的贡献,以及他们的死亡如何对他人产生负面影响,这比报道自杀行为的细节或提供自杀发生的简单原因更可取。此外,在报道对象死亡原因尚不清楚的情况下,应格外小心。媒体擅自猜测名人的死因可能是自杀这一行为是有害的。更合适的做法是等待死亡原因对外公开之后再去调查。
报道应对生活压力的办法
提供那些设法应对逆境和自杀倾向的人的个人叙述,可以帮助那些生活困难的人采取类似的积极应对策略。这些个人叙述的典型特点是,叙述者采用特定的方法来克服他们的自杀想法,会强调如果一个人有自杀倾向,可以做些什么来获得帮助。
提供该如何寻求帮助的准确信息
应该在所有关于自杀的故事的结尾提供有关支持资源的信息。具体资源应包括自杀预防中心、危机求助热线、其他保健和福利专业人员以及自助团体。关于何处寻求帮助的信息应该包括社区公认的高质量的服务,这些资源可以为因为这个故事而感到痛苦或想要自杀的人提供帮助。应定期检查所列资源的地址或联系信息,以确保其准确无误。然而,提供一长串潜在资源可能会适得其反;因此,只能提供有限数量的资源(例如一个电话号码和一个网站)。
报道自杀预防的事实,而非传播错误消息
关于自杀有许多误解。研究表明,重复这些误解的媒体报道更有可能引发模仿行为。研究还表明,公众倾向于回忆媒体上的“误解与事实”类故事中的“误解”部分。因此,报道最好以有关自杀的事实真相作为开头。在讨论自杀时,除了仔细研究事实外,报道如何防止自杀总是有帮助的,包括有自杀倾向的人应该寻求帮助的信息,并指出如何获得帮助。
认识到媒体从业者也可能受到自杀故事的影响
准备关于自杀的报道的媒体专业人士可能会因自己的经历与被报道者产生共鸣。这种影响可以在所有环境中发生,但在小而紧密的社区中可能特别显著,因为媒体专业人员在当地有很强的联系。媒体机构有义务确保为媒体专业人员提供必要的支持,如上报机制和心理辅导。个人媒体专业人士如果受到任何负面影响,都应该毫不犹豫地寻求帮助。
三、在处理自杀事件时,学校应当注意什么
在自杀传染中,青少年为易感人群之一。自杀集群现象,又使得学校这一场所变成孕育自杀传染的温床,因此学校对自杀事件的处理方式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心理,正确的处理方式有利于学校正向地干预自杀传染,杜绝对自杀行为的助长。
1. 学校应当多加监视
学校应保存死亡和严重自杀企图的记录;工作人员应警惕自我伤害行为和各种助长因素(如校园欺凌);学校内部应该有一套完整的报告机制。
2. 学校需要注意如何向他人共享自杀事件的信息
学校需要与快速反应团队保持紧密联系,协调与家人的沟通以及各机构之间的回应;任何信息共享都需要事先与家人讨论;应当分享有关死亡原因的最少信息;用“突然的意外死亡”代替“自杀”一词;学校自杀事件首先告知老师,由熟悉的工作人员告知死者周围的学生,在课堂上而非通过大型会议告知其他学生。
3. 教师与其他学生家长的沟通至关重要
教师应该只应该告诉家长自杀事件的非细节事实;不透露自杀方法;正常化家长愤怒、指责等大范围的情绪,并且指出情绪会随着时间而变化;鼓励家校间彼此关心。
4. 学校在自杀事件后给其他学生家长的建议信内容
有关死者的简要信息,比如死者所在年级、死亡日期;让学生知道家长已经收到这封信,并且家长愿意倾听他们的烦恼;说明家长担忧孩子对自杀事件的反应是正常的,正常化他们的悲伤情绪;提供一些家长与年轻人交谈的指南;鼓励父母讨论积极的应对策略(例如分享情感、保持日常活动、充足的睡眠);如果他们或孩子想要进一步的支持,请联系他们的家庭医生;提供学校如何响应学生的信息(例如为需要帮助的人提供直接支持和具体咨询,相关工作人员的详细信息);确认学校将尽可能地保持日常活动。
北京心理危机研究与干预中心的热线:800-810-1117、010-8295-1332
中国心理危机与自杀干预中心救助热线:010-62715275
南京自杀干预中心救助热线:16896123
香港地区生命热线:(+852)23820000
长春市心理援助热线:(0431)86985000
四川省心理危机干预中心热线:(028)87577510/87528604
(以上热线皆24小时开通)
参考文献
[1]ncbi.nlm.nih.gov/books/NBK207262/
[2]https://abcnews.go.com/Health/suicide-contagion/story?id=55751220
[3]http://news.163.com/special/00012Q9L/suicide0531.html
[4]http://sage.cnpereading.com/paragraph/article/?doi=10.1177/0003122413519445
[5]https://time.com/5572394/suicide-contagion-study/
[6]http://sage.cnpereading.com/paragraph/download/?doi=10.1177/2156869319834063
[7]https://time.com/5572394/suicide-contagion-study/
[8]http://sage.cnpereading.com/paragraph/download/?doi=10.1177/2156869319834063
[9]朱天,叶璐璐.“维特效应”与主流媒体自杀事件报道的责任及内容要素[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32(12):178-181.
[10]https://assets.publishing.service.gov.uk/government/uploads/system/uploads/attachment_data/file/839621/PHE_Suicide_Cluster_Guide.pdf
[11]Gould MS. Suicide clusters and media exposure. In. In: Blumenthal S, Kupfer D, editors. Suicide over the life cycle: Risk factors, assessment, and treatment of suicidal patients. Washington, DC: 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 1990. pp. 517–532. [Reference list]
[12]Hazell P. Australian and New Zealand Journal of Psychiatry. 4. Vol. 27. 1993. Adolescent suicide clusters—evidence, mechanisms and prevention; pp. 653–665. [Reference list]
[13]Joiner TE. Journal of Adolescence. 4. Vol. 26. 2003. Contagion of suicidal symptoms as a function of assortative relating and shared relationship stress in college roommates; pp. 495–504. [Reference list] http://sage.cnpereading.com/paragraph/download/doi=10.1177/2156869319834063
[14]Cutler DM, Glaesen EL, Norberg KE. Explaining the rise in youth suicide. In. In: Gruber J, editor. Risky behavior among youths: An economic analysis. Chicago, IL: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2001. [Reference list]
[15]Seth Abrutyn , Anna S. Mueller.Are Suicidal Behaviors Contagious in Adolescence? Using Longitudinal Data to Examine Suicide Suggestion.Published April 01, 2014http://sage.cnpereading.com/paragraph/article/?doi=10.1177/0003122413519445
[16]Gould, M. S. (2018, April 26). The expert overview: Suicide contagion and media. Symposium presented at Media and Youth Suicide: Best Practices for Reporting and Storytelling. Stanford University, Sunnyvale, CA.
https://www.nasponline.org/publications/periodicals/communique/issues/volume-47-issue-5/suicide-contagion-and-clusters%E2%80%94part-1-what-school-psychologists-should-know
[17]Phillips DP.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3. Vol. 39. 1974. Influence of suggestion on suicide—substantive and theoretical implications of Werther effect; pp. 340–354. [Reference list]
[18]Stack S. Journal of Epidemiology and Community Health. 4. Vol. 57. 2003. Media coverage as a risk factor in suicide; pp. 238–240. [Reference list]
[19]Phillips DP.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5. Vol. 84. 1979. Suicide, motor-vehicle fatalities, and the mass-media—evidence toward a theory of suggestion; pp. 1150–1174. [Reference list]
[20]Kuess S, Hatzinger R. Crisis: The Journal of Crisis Intervention and Suicide Prevention. 2. Vol. 7. 1986. Attitudes toward suicide in the print media; pp. 118–125. [Reference list]
[21]Michel K, Conrad F, Schlaepfer T, Valach L. The European Journal of Public Health. 3. Vol. 5. 1995. Suicide reporting in the Swiss print media; pp. 199–203. [Reference list]
[22]美国卫生与公共服务部https://www.hhs.gov/answers/mental-health-and-substance-abuse/what-does-suicide-contagion-mean/index.html
[23]Seth Abrutyn , Anna S. Mueller.Are Suicidal Behaviors Contagious in Adolescence? Using Longitudinal Data to Examine Suicide Suggestion.Published April 01, 2014http://sage.cnpereading.com/paragraph/article/?doi=10.1177/0003122413519445
[24]Pirkis J, Blood RW. Suicide and the media: (1) Reportage in non-fictional media. Crisis. 2001;22(4):146-54.
[25]Stack S. Media impacts on suicide: a quantitative review of 293 findings. Soc Sci Q.
2000;81(4):957-72.
[26]Stack S. Suicide in the media: a quantitative review of studies based on non-fictional stories. Suicide Life Threat Behav. 2005;35(2):121-33.
[27]Sisask M, Värnik A. Media roles in suicide prevention: a systematic review. Int J Environ Res Public Health. 2012;9(1):123-38.
[28]Bollen KA, Phillips DP. Imitative suicides: a national study of the effects of television news stories. Am Sociol Rev. 1982;47(6):802-9.
[29]Phillips DP, Carstensen LL. Clustering of teenage suicides after television news stories about suicide. N Engl J Med. 1986;315(11):685-9.
[30]Fu KW, Yip PSF. Long-term impact of celebrity suicide on suicidal ideation: Results
from a population-based study. J Epidemiol Community Health. 2007;61(6):540-6.
[31]http://www.crisis.org.cn/ 北京心理危机研究与干预中心
[32]https://www.befrienders.org/ Befrienders Worldwide
[33]http://suicide.org/donate.html Suicide org.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NJU核真录(ID:njufactcheck),作者:NJU核真录小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