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核真录 (ID:njufactcheck),创作团队:沈文豪、潘笑、吴馨怡、张慧凤、王蓼汀、林凌,题图来自:视觉中国


有一句俗语叫“牙疼不是病,疼起来要人命”。通常人们去医院都是希望给自己的疼痛找一个明确的病因,认为疼痛只是病的症状,治好病,自然也就消了痛。但事实上,疼痛不仅是症状,还是一种疾病。


疼痛已被现代医学列为继呼吸、脉搏、血压、体温之后的第五大生命体征。有些慢性疼痛本身就是一种疾病,长期的局部疼痛会形成局部疼痛综合征或中枢性疼痛,进而变得十分剧烈和难以治疗。这不仅会导致机体各系统功能失调和免疫力降低,还可能引发各种并发症,甚至导致残疾或危及病人的生命。


本期核真录对人们关于疼痛的三个常见误区进行了梳理。


核查点一:止痛是治标不治本?疼痛还需要治吗?


在讨论这两个问题之前,首先要对“疼痛”和“止痛”的概念有所了解。国际疼痛学会定义疼痛为“与现存的或潜在的组织损伤有关联、或者可以用组织损伤描述的一种不愉快的感觉和情绪上的体验。”疼痛的种类繁多,其中大多由疾病因素引起,如神经系统疾病、炎症、癌症和心理疾病。


“止痛是治标不治本”的说法,要根据不同的疼痛分情况讨论。


生活中的疼痛大多是炎性疼痛。目前临床上常用的止痛药,如布洛芬、塞来昔布等,通常都有解热、消炎、止痛三种作用,这些药的机制是在止痛的基础上,消除炎症、阻止致痛物质释放。因此针对炎症,止痛药能够达到治本的目的。


在癌症患者群体间较为常见的癌痛,一般由肿瘤引起。通常是肿瘤侵犯或压迫了神经,肿瘤局部坏死、溃疡、继发炎症等引起的疼痛。在这种情况下,止痛药只能起到缓解疼痛的作用。


然而,止痛药只是众多止痛手段中最常见的一种。除了止痛药之外,临床上还会根据病因联合使用多种药物。比如在治疗神经系统疼痛时,使用一些消水肿药物和营养神经药物,不仅可用来缓解症状,还可以根治疾病。非药物治疗的方法,如微创介入也是目前疼痛科使用较多的技术,对问题神经直接进行调理,从而达到阻断痛觉传导、改善神经功能的效果,这种治疗可以达到治本的目的。


不同疾病的“止痛”效果存在不同,是否能够治本也与治疗方案的目标有关。早期的止痛治疗往往局限于药物对症缓解,未能做到根治。目前的疼痛科往往遵循“急则治标、缓则治本”的原则,在缓解疼痛的同时,也会朝着疼痛的根本病因寻找治疗方向。例如,患者足跟痛,医生一方面会给患者开止痛药缓解症状,另一方面也会给患者补钙,加强局部钙含量,达到治本效果。因此,疼痛治疗还是以去除病根为目标,并非简单地缓解。


*炎性疼痛指由炎症引发的疼痛,非炎性疼痛反之。
*炎性疼痛指由炎症引发的疼痛,非炎性疼痛反之。

*疼痛的分类根据不同的标准可分为五万多种,止痛手段也非常多,该图仅举了一些例子来区分治标和治本。


对于“疼痛还需要治吗?”这样的问题,答案是肯定的。


首先,突发的疼痛往往意味着身体正遭受严重损伤,医生也需要根据疼痛来寻找病因、判断病情程度。在这个意义上,疼痛扮演着身体健康危机“警报器”的角色。例如,胸痛可能是心梗的迹象,排尿时的剧烈疼痛可能预示着膀胱感染或膀胱癌。如果在痛因不明确的情况下随意使用止痛药,很可能掩盖深层病因,导致小病变大病。


其次,许多疼痛往往会导致身心健康状况的下降与恶化。术后疼痛可能使患者身体系统功能出现异常,影响患者术后康复;慢性头痛会导致食欲不振、睡眠和精神问题,降低身体抵抗力和应急能力;长期的疼痛刺激会使中枢神经系统发生病变,形成慢性顽固性疼痛,大大增加治疗难度;疼痛更会给患者带来不稳定和负面的情绪,这极大地降低了他们的生活质量,甚至有可能致命。


需要注意的是,当疼痛持续一个月以上,它就属于疾病的范畴而不仅仅是单纯的症状了。这也被称为慢性疼痛。对于这类疼痛,我们需要用对待疾病的方式加以治疗。


核查点二:疼痛科都治什么?我国有多少疼痛科?


疼痛科以治疗各种类型的疼痛性疾病为目标,比如上面说到的神经痛等。如果存在其他科室治疗效果不佳且病史超过一个月的慢性疼痛疾病,尤其需要考虑到疼痛科进行诊疗。


早在20世纪20年代,美国就有麻醉科医生开设疼痛门诊。但在我国,疼痛科仍属于一个年轻的科室。1989年,我国疼痛医学的开创者、奠基人韩济生院士把“疼痛科”的概念引入国内,成立了国际疼痛学会中国分会。2007年,卫生部在《医疗机构诊疗科目名录》中增加了疼痛科诊疗项目,确定疼痛科为临床一级诊疗科目,并宣布在二级以上的医疗机构增设疼痛科。


然而现在疼痛科在全国的开设情况并不理想。2021年,国内6000多家医疗机构中设有疼痛科的医院比例仅为37.60%,与巨大的慢性疼痛患者人群相比服务能力严重不足。同时,在从事疼痛诊疗的医生团队中,专业为“疼痛医学”的中高级职称医生占比约为38%,这反映出疼痛科医生专业化程度有待进一步提高。此外,由于宣传科普不到位,很多患者都没有听过疼痛科的名字,更不知道医院还设有“疼痛科”这样一个科室。



核查点三:为了避免药物上瘾,是不是应该尽量不吃止痛药?


尽管很多人至今还不理解止痛药的上瘾机制,但中国推动镇痛的历史可推至上世纪90年代。1990年,中国开始推行WHO(世界卫生组织)在1986年提出的“三阶梯止痛原则”,即:对轻度疼痛患者主要选用解热镇痛药;对中度疼痛患者选用弱阿片类药物;应对最剧烈的疼痛,才可用强阿片类药物,比如最广为人知的吗啡。



吗啡被广泛用于癌痛治疗之初,患者、家属甚至相关医护人员对使用阿片类药物存在偏见,对药物的不良反应有诸多顾虑,卫生管理机构、公安缉毒人员也害怕医院成为“毒品来源”,这种忧虑在我国更甚。从宏观情况而言,如果以国际麻醉药品管制局制定的每百万居民每日统计限定日剂量(defined daily doses, DDD)为衡量指标,中国2016—2018 年用于疼痛治疗的阿片类镇痛药物,每百万居民每日统计限定日剂量为101,刚刚跨过“少于100:严重使用不足”的分值线。


从止痛药的特性来看,止痛药从成瘾与否的角度可以分为两类,一类属于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的,具有成瘾性的止痛药;还有一类属于作用于外周系统的,没有成瘾性的止痛药。如果医生认为需要对患者的疼痛进行对症处理,他们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止痛药物。在这种情况下,即使使用的是具有成瘾性的止痛药(比如强阿片类药物)合理的使用也不会造成医源性的成瘾问题。而作用于外周系统的药物本身就没有成瘾性,所以更加不存在成瘾的问题。


此外,北京长庚医院医生路桂军指出:“对于常规患者可及的止痛药品,确实存在一定的依赖性,但是这种依赖往往是躯体依赖。躯体依赖是突然戒断以后,身体产生的不适感,和我们担心的成瘾是不一样的,成瘾指的是精神层面的依赖。”


总结


生活中大多数疼痛属于炎性疼痛,服用止痛药完全可以“药到病除”;虽然在一些情况下,如癌症患者面临的癌痛,止痛药确实“治标不治本”,但它可以起到缓解症状的作用,配合其他疗程逐渐达到“治本”目的。服用的过程中患者也无需过度担心成为“瘾君子”,止痛药分为成瘾性和无成瘾性两类,即便是成瘾性药物,只要在医生指导下合理用药,并不会造成上瘾问题。


“疼痛”本身就是身体发出的一种信号,以提醒我们注意异常。目前疼痛科普及并不广泛,很多人仍缺乏正确观念,如果感到不适,尤其是出现慢性疼痛、突发性疼痛等状况,一定要及时就医,以免错过治疗的最佳时机。


参考资料

[1]2021年全国医疗质量数据抽样调查

https://ncisdc.medidata.cn/usp/collectInfo.jsp

[2]岳林,谢淑敏,刘家浩,吴美静 & 张雷.(2017).肿瘤外科医生对癌痛治疗和吗啡临床应用的认知调查. 中国全科医学(10),1262-1266.

[3]方婷,邓奇坚,张晓洁,袁明 & 郝伟.(2018).阿片类药物治疗慢性疼痛:挑战及应对. 中国药物依赖性杂志(06),393-397.

[4]胡雪松,董绍兴,沈兵,布艳,陈黎跃,董文斌 & 李世福.(2018).疼痛科住院病人对使用镇痛药的态度及影响因素分析.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09),711-715.

[5]谢靳希1, 邓艳萍2, 史录文1. 美国阿片类药物滥用危机与中国镇痛药使用与监管[J]. 中国药物滥用防治杂志, 2020

[6]《2021年全国医疗质量数据抽样调查》

https://ncisdc.medidata.cn/login.jsp

[7]【科普】长期吃止痛药会上瘾?原来真相是这样啊!_网易订阅 (163.com)

https://www.163.com/dy/article/ED8JA6ID05492DG8.html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核真录 (ID:njufactcheck),文字:沈文豪、潘笑、吴馨怡、张慧凤,制图:沈文豪、潘笑、吴馨怡,编辑:王蓼汀、林凌,排版:张慧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