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新生活方式研究院(ID:neweeklylifestyle),作者:咕咚、Birdy,头图来自:视觉中国



脱单这个话题,对生活方式研究院的同事们来说并不算陌生。


只要看到线上脱单活动就互相分享,甚至顺便帮同事们修改相亲简历。


今年,办公室来了第一位00后实习生。她的到来,继续壮大了生方院的单身狗队伍。


出于对00后恋爱观的好奇和对小伙伴终身幸福的关切,我们决定做点什么。线上组CP,线下逛相亲角,能安排的我们都安排上了。


以下是我们00后实习生自述的脱单故事。


00后相亲,离谱吗?


“你能接受相亲吗?”


“应该可以。”


00后相亲,听着离谱。然而,对于一个母胎solo 21年的人来说,似乎没什么资格看不起任何脱单方式。


本人,00年,母胎solo,佛系脱单人士,佛到身边朋友都认为我要坐等相亲年龄的到来。


“一周CP”“CP计划”“脱单专属”等等,这些活动基本上都是填写资料,后台根据资料匹配一个对象,然后两个人一起完成一些小任务,比如分享一首喜欢听的歌、一起和日落合影等等。



在同事们的鼓励下,我决定去试一试。在报名CP活动前,我还迷信地做了塔罗占卜。占卜师说:“你的正缘已经出现,或者马上就要出现,你离脱单不远啦!“


结果呢?别问,问就是失败了,而且是失败了两次。


第一次参加,我深思熟虑地填写每一项资料,把每个表格都填得满满的,天真地以为这样就能被分配到一个心仪的CP。


结果,匹配结果出来后,我对着上面的微信号搜索,发现根本没有这个人。


查无此人!



“可能是不小心填错了吧?”“怎么偏偏是我的CP把微信号填错了呢?”我心想。


一次不行,那就再来一次。


一周后,我又参加了这个CP活动。这次的CP匹配分数比上次的还高,很快也加上了对方的微信。


“Hi”


“你好呀”


对话停留在互相问候的步骤,我和CP的故事再也没有下文,根本没有进入到我曾经以为会很尴尬的小任务阶段。


这让我本不坚定的脱单自信,又遭到了不小的打击。


相亲角,更练胆量?


同事比卡丘提议:“线上接连受挫,不如转战线下,一起去天河公园相亲角看看。”


于是,00年的我,94年的比卡丘“阿姨”,以及一位90年的男同事陈淼淼组成了一个临时相亲团。


来现场之前,我们用心打磨出两份觉得叔叔阿姨们会喜欢的简历。


天河公园的相亲角规模十分壮观。看着满地的资料,拥挤如潮的人群,我着实被吓了一跳。





人群中更显眼的,是拿着简历毛遂自荐的相亲者。他们一边自我介绍,一边说出自己真诚的恋爱口号,引来许多叔叔阿姨们的围观。



人们或低头俯视成排的资料,或扫视身边的男男女女。要是把地上的相亲资料换成菜市场里的货品,人们的神情动作也大概如此。


如果不想引人注目、被人从头到脚打量,那我劝你千万别在人群中停留。当你往那一站,就会有人看过来,打量你,对你感兴趣的话,还会问你一些问题。


“你哪里人?”由于我听不懂粤语,每当被别人问到,我都下意识要躲,仿佛要拒绝街上往你手里塞小广告的人。


“你哪年的?”看着眼前这位接近40岁的叔叔,我真的很难承认自己是00后。



“你对另一半有什么要求?” 叔叔继续追问着。面对这一两句说不清的问题,我只想赶紧结束对话。


“年龄上有什么要求?”叔叔又问。


“90后吧。”我回答。比我大十岁是我能接受的年龄上限。大叔听完和旁边同行的朋友说:“好吧,我们被淘汰了。”


还有比叔叔的追问更直接的,走上来直接说“能摘下口罩看看吗?”或者“加一下微信吧。” 我尴尬得不知如何拒绝,脚下抠出的绝对是三室一厅。



一个帮儿子相亲的大爷,打量了我和比卡丘,分别问了我们的年龄和籍贯,然后向旁边的人介绍我们俩。他的语气仿佛在说:“你来看看,这有两个,这个不行还有那个。”



30岁的男生,被嫌太年轻?


“你是本地户口吗?“


“有房吗?是你自己的房还是父母的?“


“你多高?有一米七八以上吗?“


面试官们的问题张口就来,能不能对答如流且获得叔叔阿姨喜欢,那就全凭造化了。


穿着工装裤、马丁靴,戴项链的时尚小伙,叔叔阿姨们基本不会正眼看。反倒是旁边西装革履、背着电脑包的男生,被叔叔阿姨团团围住,帮自己的女儿要微信。



在这里,20岁的女孩相亲不稀奇,30岁的男生却会被嫌太年轻,阿姨们看到同事陈淼淼的相亲简历后,频频摇头。而且,叔叔阿姨们都不太相信,男孩子真的能接受姐弟恋。


和比卡丘搭讪的男生,简历上写的是87年,但实际是92年的。“来相亲的女生大多年龄比较大,我把自己年龄写大一点,会比较好找。”他解释道。


本人缺席,没有照片,只有一份文字简历,简历上的信息真假难辨,只看几个标签,这确定能找到对象?


现场摆放着的简历大多写得很宽泛,仅有一些身高、体重、年龄、籍贯和财产状况等硬件条件,择偶偏好写的也多是对另一半硬件条件的要求。爱好、性格在简历里几乎没有提及,还不如在线上参与CP计划时填写的资料多。


在许多叔叔阿姨们眼里,这些硬件条件都是基础,反正“感情都是可以培养的”。和叔叔阿姨们的相亲观比起来,我顿时觉得自己的择偶格局有点小了。


相亲这片海,人人都能是海王


只看简历没什么收获,没关系,专业的事还是交给专业的人来做。




当然也有听起来靠谱一点的,“注册只需10元,公安机关审核身份证,真实身份和身份证不符的不给通过”。


我加了一个免费的相亲群。进群后发现,有人会把群里的异性都加一遍。大家打着多认识一些新朋友的旗号,其实心底里都是“海王”。不会有人真的在加了一位异性微信之后就立刻离开,只专心和ta接触。




移动互联网时代,线下相亲角的人流最终也导流到线上。在相亲角看到合适的简历,简单沟通几句,加个微信。没看到合适的,还可以加入一些群聊或者线上组织,在群里面互加微信,最后成为网友,殊途同归。


原来“网恋”才是亲密关系发展的开端。


从拥挤的相亲角出来,那种奇怪的窒息感才得到缓解。如果问我有什么收获,那一定是增强了我的忧患意识:努努力,以后争取不用相亲。



相亲角里,每一个年轻人都被标签和编号取代,几十年的人生被概括为A4纸上的几句话,大家像是一个个明码标价的商品,被摆在地上、挂在树上以及父母的太阳伞上。来到这里,也就意味着你需要做好被选择、被比较的准备。


相亲可以是爱情跑道上的一种加速器,帮助你省去前期认识人的时间成本,彼此沟通更直接、相处时目的性也更强。只不过,当你决定使用加速器时,心态恐怕也得跟得上这加速度。


相亲前先问问自己,你真的准备好迎接这种婚恋加速度吗?


(文中比卡丘、陈淼淼均为化名)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新生活方式研究院(ID:neweeklylifestyle),作者:咕咚、Bird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