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种一颗粟,秋收万颗子
按常理来说,种植业并非高科技,那为什么我们要进口种子呢?难道我们国家没有自己的蔬菜种子吗?事实上,我国的种业市场的确埋着一颗巨大地雷。
早在十几年前,包括全球种业前十强在内的70多家国际种企就进入了我国,凭借优良的品质 以及一开始低廉的价格,一大批洋种子成功渗透到了田间地头。当时我国的种子研发还在起步阶段,而人民是很务实的。
东北的白山黑水间,有我国最大的玉米产地——黑龙江。然而黑龙江的玉米种子市场,已经被美国先锋公司选育的,杂交玉米种子“先玉335”霸占十余年,市场份额紧跟其后的是一个德国品种。
在如此恶劣的大环境下,有的育种工作者忍不住自嘲,“我们不用搞育种了,一个先玉335就够了”,然后继续埋首于工作。
再以尖椒为例,国内的种子只能采两茬,国外种子可以采三茬,而且外形更好看、市场认可度更高。农民能赚回更多的小钱钱,家里孩子的新书包有了着落,那就这么用着呗。
就这样,在丰收景象的背后,是外企拿走了国内市场的主动权和话语权。在农民和菜市场形成依赖后,价格还不是想提就提。一些蔬菜品种的洋种子,价格是国产种子的几十倍,还无法留种。
就算国产的论斤卖,进口的按粒卖,百姓的餐桌还是更认可洋种子长出的蔬果,这样的情况怎么能不让人担忧?
那么为什么我们的大部分种业,没有像袁隆平院士的水稻一样优秀,是什么造成了现在的困局?主要原因有三:
其一、种质资源原始创新能力不足
我国保存的总量并不少,目前已经突破52万份。但完成资源精准鉴定的不到10%,而很多外企种子资源的收集,都是百年的积累。这是客观差距,无可否认。
国际交易会上展示的农作物种质资源
并且我国种子收集的杂乱,意味着最原始的种质材料积累不够纯正,就像把白酒倒入白开水,你知道这杯水含有酒精了。但要把水和酒分离开,还是得花时间。换算到种子研发上,我们与国外的差距可能长达20年,亟待进一步努力。
其二、企业和研究人员的关系需要协调
我国的种子企业普遍小而散,比起研究它们更擅长的是市场推广,而科研人员缺少产业化推广的精力和能力。按理说这恰好是互补的,但是大家有着共同的隐痛——知识产权问题。
如果这个工作没有到位,科研人员有后顾之忧,不愿与企业合作,而企业也不愿投入,担心遭遇侵权假冒。因为种子在外表上差不多,农业又有时效性,农民们在收获的季节才会发现“雪碧”变成了“雷碧”,要买“奥利奥”,到手的却是“粤利粤”。
其三、经费和人才储备的不足
我国前50强种业企业年研发投入,加起来只有15亿元人民币,仅接近美国跨国农业公司孟山都公司的1/7。投入的不足,必然导致设备不足、人手不足、时间不足,成果就会不足。
紧缺的种业研究人员
而成果不足,又会导致利润不足,形成一个恶性循环。而且部分大学热门专业,都是就业率最高的那些。像农大这种,上学要种地,毕业后还要种地的苦活累活,不只是学生自己,大部分父母也是不愿意的。
所幸,总是有一部分人想得更长远,没有躺在“买买买”的舒适区中。比如2020年的高层经济工作会议中,就提出了2021年的“八大重点任务”。其中有四点都涉及到了,增强我国经济的自主性。
摆脱对外国科技 种子和原材料上的依赖,那么我们怎样才能打赢种业翻身仗呢?
第一、从种子的基因库入手
如果说种子是农业的芯片,那么种质资源是芯片的核心。国家作物的种质库,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最后防线,是作物种质资源的“人才库”,也是打赢种业翻身仗的“弹药库”。
庞大的种子基因库
比如地处海南三亚的南繁研究院,云南昆明的中国西南野生生物种质资源库,青海西宁的长期种子库备份库,以及正在建设全球最大的,能保存150万份种子,还能给它们身份编码的——国家作物种质库。
第二、国家在政策上和经济上的支持
研发时间上的鸿沟,需要大量资金和人力去填平。因为农业有其特殊的生产方式和生产周期,种业投入大、时间长,对人才和资金的需求都比较大。
一般的蔬菜品种育种周期是8年左右,而水果的育种更是长达20年,这中间就需要国家来兜底。保证项目不会半途而废,也不会陷入资金不足的窘境。
第三、做好种子库 也要做好人才库
种业离不开科学技术和掌握科学技术的人才,谁抓住了技术和人才,谁就能在竞争中占据主动地位。之前我国多数种企研发人员不足100人,而外企的研发团队人数常常以千为单位。
但是现在,随着“种子硅谷”南繁研究院的建立,许多种子企业无缝对接合作,学校与社会也能更好的衔接,培养出更多农业人才。为什么国家如此重视农业?一定要坚持中国人的饭碗端在中国人手里?
因为种子的质量不仅决定了农作物的品质,还决定了粮食安全问题。体现的是科技实力,而科技实力不足就容易受制于人。国家的兴衰与存亡,有时只在一粒种子之间。
比如1996年,阿根廷为了摆脱经济衰退,引入转基因大豆,拥有技术专利的美国孟山都公司一开始装聋作哑,,放任当地农民盗种。尝到甜头后的短短数年,转基因大豆便占领阿根廷99%的市场。
阿根廷转基因大豆
阿根廷人虽然每年从中赚取了200亿美元,但代价却是摧毁了一国的粮食自给能力。大规模单一种植大豆,不但迫使数十万农民离开土地,大片森林被砍伐,还摧毁了阿根廷的奶牛农场,以致这个历史上以畜牧业著称的国家,竟然要从乌拉圭进口牛奶。
而就在阿根廷人刚刚尝到苦果时,孟山都公司突然开始向农民征收专利费,而且是连本带息,万千豆农顿时陷入穷困潦倒。原本富饶的潘帕斯雄鹰,也折了羽翼。此后几乎同样的一幕,又在邻国巴西上演了一次。
所以,我国这些年一直在坚守主粮安全这根红线,不曾发生过类似惨剧。而今蔬果种子的“自己来”,也提上了日程,期待中国种业能够内顺外畅、协同发展、不断提升国际竞争力,出现更多的“袁隆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