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些人的骨头很“脆”,即使轻微的外伤也可能引发骨折?

近期,瑞典隆德大学科研人员在《骨与矿物研究杂志》发表的一项新研究发现:

瑞典脆性骨折发病率达27%,人群以中老年人和绝经后女性为主,部位以小臂和手骨折最常见,其次是髋部、下肢、足部。



专家表示,全球脆性骨折都呈上升趋势,我国情况也不容乐观。

哪些因素与“骨脆”程度紧密相关?怎样让骨头变得更坚固?《生命时报》采访权威专家为你一一解答。

受访专家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副院长 宋纯理

中南大学湘雅医院运动医学科主任医师 吕红斌


脆性骨折,就像一次山体滑坡


宋纯理表示,脆性骨折是指在没有明显外伤或轻微暴力情况下,身体骨质部位出现断裂的情况。

随着缺少户外运动、久坐等不健康生活方式增多和老龄化社会的到来,我国脆性骨折患者越来越多,最严重的就是髋部骨折。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领导的一项对全国4.8亿城镇人口医保大数据的分析显示:

2012~2016年的短短5年间,55岁以上人群髋部骨折病例增加了3倍,住院总费用由6000万美元飙升至3.8亿美元,增长了6倍。

“脆性骨折像山体滑坡一样,不到山坡倒塌的那一刻,身体表现和常人无异,一旦滑坡发生,骨骼就像山崩地裂,难以挽救。

而且一旦发生一次骨折,后续骨折的风险会成倍增加。

这也是为什么老年髋部骨折患者一年内死亡率高达20%,且存活者中50%留有残疾的重要原因。”

吕红斌提醒,对我国老年人来说,引发骨折的最大问题是骨质疏松症,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中至少三成存在骨质疏松问题。

更棘手的是,骨质疏松因发病隐匿,不容易觉察,而且治疗时间长,病人治疗依从性差。

一表自测未来20年骨折风险


上述隆德大学的研究分析发现,年龄大、女性绝经、体重指数低或高、闲暇时间体育锻炼少、工作繁重、独居、吸烟酗酒、曾经骨折以及骨折家族史,可以作为预测未来20年发生脆性骨折的危险因素。

吕红斌将这9个因素与临床上偏向于评估骨质疏松性骨折的11个风险因子对比发现:

该研究排除了风湿性关节炎病史、长期服用糖皮质药物病史、骨质疏松性骨折因素,而将体重指数、直系亲属50岁后发生骨折作为新的危险因素,评估范围更加宽泛,可用于普通人群自测骨折风险↓



闲暇时间体育锻炼少每多一次体育锻炼,都可降低随后几年的骨折风险。

值得注意的是,体育锻炼少只在年龄较大的人群中显示为骨折风险因素,这可能是因为体育锻炼对老年人有保护作用,如减少骨质流失;也可能是对老年人来说,体育锻炼作用更显著。

宋纯理表示,中年人工作较繁忙,但身体机能已开始下降,而且从40岁开始骨量下降速度较快,应该从中年开始就加强体育锻炼,增强骨量。

工作繁重


繁重的工作会增加未来骨折风险。

吕红斌表示,高负荷工作可能导致骨折等职业伤害发生率的增加,应注意工作的强度和性质,避免过度劳累;从事重体力工作的人还应减少其他骨折危险因素。



缺少社会支持和精神压力大

独居、孤独和中年朋友少会增加未来骨折的风险,尤其是独居。

总的来说,缺少社会支持和精神压力大带来的骨折风险增加了10%;在中年人中,风险增加27%;在老年人中,增加了6%。

吕红斌表示,中年人应适当增加社交。

吸烟和饮酒

烟酒都是骨折的风险因素,吸烟者比不吸烟者的骨折风险高16%~20%。

吕红斌提醒,烟、酒会增加男性骨折风险及髋部骨折风险,戒烟、限酒,甚至戒酒,对骨健康十分重要。

体重指数偏低或偏高

体重指数为体重(公斤)÷[身高(米)的平方],其与骨折风险呈U形曲线关系,即非常苗条和非常胖的人,骨折风险较高。

这是因为适量皮下脂肪和肌肉对骨骼有保护作用,而体重指数过高(≥30)的人,骨骼负担较重。此外,不是所有脂肪都能起保护作用,内脏脂肪不起作用,腹部肥胖还增加风险。

年龄大

成年人中脆性骨折的发生率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加。研究显示,年龄每增加一岁,风险升高6%。

吕红斌表示,年龄是不可控因素,但年龄相关的骨质疏松症却可以预防;

同时,年龄越大,越可能出现骨折相关慢性病、社交减少、独居、运动量减少、体重降低等骨折危险因素,需控制好相关风险。

骨折史

有骨折史的人群比普通人群再次发生骨折的风险高2~10倍,且死亡风险也因反复骨折而增加。

更可怕的是,这一风险将持续很多年:

20~50岁发生过骨折的女性,70岁后骨折风险大大增加

18岁之前有过骨折的男性,35岁以后发生骨折的风险明显增高

宋纯理表示,骨折史被称为“迫在眉睫的骨折风险”,尤其是骨折后1~2年内,再次骨折风险非常高,其中髋部和椎体骨折风险比普通人群成倍增加。

后1~2年内,再次骨折风险非常高,其中髋部和椎体骨折风险比普通人群成倍增加。



骨折家族史

直系亲属50岁后有骨折病史的人群,自己骨折的风险增加17%。吕红斌表示,骨折也可能和糖尿病一样,存在相关家族遗传因素。

绝经

研究显示,女性骨折风险增加了88%。绝经后妇女由于雌激素水平降低及维生素D生成量和活性降低,会导致骨量迅速丢失和骨钙含量减少,导致骨质疏松性骨折风险增加。

宋纯理提醒,女性绝经期后,除了补钙和维生素D等,还需加强肌肉力量、平衡能力的锻炼。

◎值得注意的是,研究人员提醒,上述9种危险因素具有叠加效应,即危险因素越多,未来骨折风险越高,尤其是男性。

骨折给身体带来5种伤害

吕红斌表示,骨折的发生可能会为身体埋下五大隐患:

1. 突发性疼痛,如腰背痛;

2. 驼背、胸廓畸形,可能引起胸闷气短、呼吸困难,甚至发绀;

3. 严重骨折可引起出血、休克、感染、发热;

4. 可能引起脂肪栓塞、周围内脏和组织的损伤等并发症;

5. 可能合并脊髓损伤,继发其他严重疾病,甚至危及生命。

宋纯理也指出,成年人发生骨折以后,骨量难以恢复到骨折前的水平,目前原因不明。



5招养好“脆”弱的骨头

“骨折虽不是疑难病,一旦发生,没有更好的促进骨折愈合的治疗办法,主要靠预防。”专家表示,骨折的危险因素中,遗传基因无法更改,但生活方式和社会状况是可以改善的。

陕西省骨科医院骨质疏松科主任医师曾玉红指出,30岁之前的饮食、运动等生活习惯对达到峰值骨量非常关键。峰值骨量越高,人体的“骨矿银行”存储越多,以后就能经得住流失。

No.1

每天补钙,多晒太阳


青少年、中老年人、孕妇、乳母、骨质疏松患者尤其要多补钙。

每人每天保证喝一杯牛奶,至少要晒太阳20~30分钟。



适量多吃豆制品、绿叶菜、贝壳类水产品、黑芝麻、紫菜等钙含量高的食物;多吃蛋黄、海鱼、蘑菇类等含维生素D较多的食物。

同时尽量做到戒烟、戒酒。

No.2

坚持“动”起来

不论是防跌倒,还是加强钙的沉积,运动都非常有效。

青少年

多打羽毛球和篮球等有助骨骼发育;英国埃克塞特大学体育与健康科学院研究发现,青春期后的5年是骨骼发育黄金期,十三四岁的男孩每周踢3小时球就能起到增强骨密度的功效。

中年人

多进行跳绳、慢跑、有氧体操或游泳。

老年人

有针对性地训练上下肢:多练习负重摆臂快走,做八段锦、太极拳;也可练习靠墙下蹲或仰卧举腿,增加髋关节、下肢力量。

No.3

优质睡眠


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布法罗分校公共卫生学院研究团队对1.1万名平均年龄为63岁的绝经后女性进行研究发现:

与睡眠时间较长的同龄人相比,每晚只睡5小时的参试者,全身、髋部、颈部和脊柱四项骨密度指标的得分明显较低,指标值相比同龄人老了一岁。

为了保护骨骼健康,年轻人尽量不要熬夜,老年人也要保证每晚7个小时的高质量睡眠。

No.4

保持正确的身姿


日常活动中要保持正确姿势。

站姿要保持肩膀向后伸展,挺腰收腹,避免头部和肩膀前倾;坐姿要挺腰收颈,双脚触地,椅高及膝,不要探头弯腰;睡觉时,床不要太软,腰背伸平直。

No.5

情绪乐观


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研究发现,人长期处在压力之中,可导致激素代谢紊乱引发骨量丢失,焦虑会造成骨质疏松。

而心情舒畅、良好的情绪能促进人体新陈代谢,有利于骨量维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