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需要隔三差五通宵,24小时在线、一周七天无休、工作和生活密不可分的工作模式,都在给“打工人”带来精神和身体的双重压力。
年轻上班族猝死的新闻屡上热搜,“996”“007”等热词频繁引发网络热议……近日,有业内人士通过媒体呼吁完善加班的认定标准,确保劳动者的休息权。
诸多研究发现,长期加班带来的危害远不止“累”。《生命时报》采访专家,揭示从疲劳到生病的5个阶段,拯救“超长待机”的你。
受访专家中国医科大学航空总医院心血管内科二病区主任医师 刘芳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健康管理研究院主任 曾强
多加班一小时,患病风险就在升高
按照我国《劳动法》规定,劳动者每日工作时间不超过8小时,平均每周工作时间不超过44小时。
但事实上,加班已经成为了很多职场人的常态。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0年11月份,全国企业就业人员周平均工作时间为46.9小时。
某招聘网站对1.1万余名职场人的加班情况进行调查发现,加班是80%办公族的日常,平均每周加班时间高达9.3小时。
《生命时报》综合国内外多项研究发现,工作时长每增加一个小时,多种疾病的患病风险都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
早在 2007 年,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就把“熬夜倒班”定义为 2A 类致癌因素,也就是“很可能致癌”。
近日发表在JACC上的一项研究提醒,如果发生心梗后返岗,更要注意少加班,否则显著增加再次心梗风险。
从疲劳到生病的5个阶段
长期保持高度紧张的工作状态,可能会导致各种慢性病。这就像一枚“不定时炸弹”,威胁着人体健康。
从疲劳到疾病,一般会经历以下五个阶段:
1
头昏气短
偶尔熬夜加班、白天工作量过大、长时间对着电脑工作,会导致血流缓慢,让人头昏眼花、憋闷气短、无精打采等。
此时抵抗力短暂下降,可能出现口腔溃疡、感冒、喉咙痛等症状,但及时休息就能恢复。
2
身体发沉
连续数日加班、出差,或者两三个周末没休息后,身体可能感觉沉甸甸的,行动迟缓,步态沉重,站立不稳。
此时,可能出现肌肉痉挛、手脚冰凉、眼睛充血、胃肠功能紊乱、脱发、情绪低落等现象。
3
精疲力竭
如果手头的工作紧急,不得不连夜赶工时,生理和精神都会承受着巨大压力。
在这种情况下,有人会吃不下、睡不着,在短时间内暴瘦;也有人通过暴饮暴食缓解压力,从而变胖。
这段时间还可能出现皮肤暗沉长痘、浑身酸痛、情绪焦躁的现象。睡眠也可能受到影响。
4
频繁出现“小毛病”
过劳状态持续半年到一年,欠身体的债就开始慢慢还不上了。
此时,颈肩腰背痛愈发严重,口腔溃疡、牙周病、胃炎、便秘等经久难愈,甚至影响正常生活和工作。
精神上可能出现轻度焦虑、抑郁表现,睡眠问题更加堪忧。
5
大病缠身
长年处于过度劳累和精神紧张状态,免疫功能就会逐渐减弱,身体的自我修复能力下降,此时疾病可能就会找上门来。
轻则患上多发性关节痛、偏头痛、心肌炎、肾小球肾炎等,重则患上糖尿病、心脑血管病、肿瘤。
拯救被加班“掏空”的你
不得不加班时,遵照这几条,补回被“掏空”的身体。
提高工作效率
一方面,工作要在上班时间完成,下班后尽量减少应酬;另一方面,建议有条件的单位尝试“弹性工作制”,以完成工作任务为主,而不是劳动时间。
转换思维
工作太忙或力不从心时,学会“换着干”:比如在连续写3个小时文案后,可换成不需要太多脑力的琐碎工作。
坚持运动
每周坚持锻炼3天,每天运动20分钟,就能赶走疲劳感。
如果平时运动时间有限,可选择时间间歇起身多走走,或者做10分钟低强度运动。
减少久坐
工作每隔1~2小时,起身活动10分钟。休息时,要采取与工作时相反的姿势。
例如,工作时多半站着的人,休息时就要坐或卧;老是伏案工作的人,休息时一定要站起来,手臂举高,松弛肩膀肌肉。
避免熬夜
学会疏解压力和负面情绪,尤其不要带着坏情绪入睡。
周末别赖床
研究显示,有效睡眠通常在晚上11点到早上6点,过了这个时间段,只会越睡越累。周末睡到日上三竿的做法并不可取。
定期体检
普通人群每年要进行心电图、抽血化验等体检。
有冠心病、心律失常、心衰、心肌病等基础疾病、“三高”、心源性猝死家族史等高危人群,最好每年到医院进行全面心脏检查,做出预防和治疗决策。
警惕猝死信号
心源性猝死并非没有信号,只是容易被忽视。
一过性晕厥、呼吸困难、胸闷、胸痛、心慌、腹痛等,尤其是症状持续性、进行性加重,都可能是心源性猝死的先兆。出现相关症状后,尽早就诊,进行病因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