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有人能比深圳海归更明白,“书中自有黄金屋”的现实意义。

境外知名大学苦读多年的博士,学成归来,落地深圳,先拿3万元房补,还有5年内至少160万元的孔雀计划补贴。

每年32万,这是深圳“打工人”2016年平均年薪的三倍多。

2011年4月,深圳市启动“孔雀计划”,大规模、大手笔、成体系地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其魄力和行动力,为国内少有。由孔雀计划等政策构成的深圳人才政策,则掀起了国内城市的人才竞争。

相较于面向大牛或中坚力量的“A类人才”和“B类人才”,孔雀计划“C类人才”最为人津津乐道。

简单来说,评上C类人才,仅市级孔雀计划奖励补贴就高达160万元;而C类门槛不算高,境外名校博士来深签三年劳动合同即可评上。

彼时,如此优厚的人才政策在国内并不多见。深圳的人才政策如开屏的孔雀熠熠生辉,海归们纷至沓来。

十年间,深圳经济一路高歌猛进,“中国硅谷”声名大振,孔雀计划功不可没。支撑深圳的科技力量,如光启研究院、大疆创新、光峰科技,都曾是孔雀“天团”。

不过,今日之局势已不同十年之前。深圳,内有北京、上海等各有所长的老对手,外有东京、新加坡等世界级城市竞争,孔雀计划的“羽毛”绚烂如初并非易事。

2021年,升级版的孔雀计划呼之欲出。2020年11月11日,深圳市委书记王伟中在当天举办的第二十二届高交会上表示,深圳将以更大力度引进和培育国际一流创新人才,加快推出升级版“鹏城孔雀计划”,不唯地域引进人才,不求所有开发人才,不拘一格用好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

整装进发的孔雀,能否翩翩起舞,再添光彩?

一波三折的申请

“有人背调过吗?调查完大概多久能审批结束?”

“国内土博出去联合培养一年,归国算吗?”

“三个月社保必须从拿到毕业证的时候开始算吗?”

“请问C类计划对于从事行业有要求吗?比如基金或地产公司,能够申报吗?”

……

自2020年发布至今,知乎“热帖”《深圳市孔雀计划申请个案》,有不少类似评论。

“好像每天都有很多人去看,我没想过会有这么多关注。”发布者三湘回忆,当时自己的知乎账号只有几个关注者,为记录坎坷的申请历程才写下帖子。

2020年3月,三湘着手申请孔雀计划补贴。通过网络搜索、线上线下打听、向医院人事部门同事咨询等方式,三湘备齐了材料,提交申请。

次月,三湘的申请被退回,因为她的劳动合同时间不满三年。

2019年,三湘结束博士答辩就入职了,合同签署时间为2019年9月至2022年8月。不过,那时她还没毕业,当年11月才拿到毕业证书。按毕业证书上的毕业时间算,三湘签署的劳动合同不满三年。

三湘的遭遇并非个例。实行英国教育制度的海外高校,通常在冬季才发放大部分的博士、硕士毕业证书。而留学归国学子在论文答辩后就会提前回国,这就导致工作时间和毕业时间衔接不上。

考虑到自己3年后仍愿意在医院工作,三湘和人事部门沟通延长了合同时间。而后,她再次提交申请。

在等待的过程中,孔雀计划调整的传言越传越广。知乎相关提问下,有73个回答,近80万浏览量。

孔雀计划最新一次调整为2016年,扩大了认定范围,奖励补贴翻倍,“团队+项目”资助加码到最高1亿元。

而最新的传言是,孔雀计划不再继续加码,而是提高门槛。

像三湘这样的应届海外博士,或许将很难搭上“孔雀计划”这班车。

“我去深圳之前就听说政策要变化,一直比较担心自己会不会就拿不到证书,拿不到补贴了。”三湘说。

等待和传言,让三湘2020年都在焦虑中度过。

好在重新申请后,三湘于2020年6月底获得了海外高层次人才证书。继而申请的租房和生活补贴、孔雀计划奖励补贴都一一通过。



深圳市海外高层次人才证书模板 (深圳市人社局官网/图)

更新帖子的过程中,三湘收到诸多求助、私信。于是,她干脆建了一个微信群,供孔雀计划申请者们互相交流。第一个微信群很快就满了,到2021年春节前,两个群的群成员已将近900人。

海外名校博士=160万

三湘是幸运的。她若早三年毕业,可能评不上孔雀计划人才。

自2011年推出起,深圳孔雀计划认定标准修订了三次。

一名香港名校毕业的博士,若5年内没有发表3篇国际高水平一作论文,2011年评不上孔雀计划C类人才;到2013年,国(境)外高校毕业后从事博士后科研工作2年以上,来深后继续从事科研工作3年,也可以认定为C类人才;而按照2014年的认定标准,三湘和医院签署的合同需为5年,才能评上C类人才。

2014年调整时,深圳市人社局相关人士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表示,现行C类人才的认定条件领域明显偏窄,门槛设置偏高,如要求申请人须担任世界知名大学副教授等。

而根据调查,C类人才的认定对象皆为40岁以下的留学回国人员。

他们正处于创新创业的黄金时期,只要有优良的人才环境,他们中会有人在深圳成长起来、做出一番事业,对深圳市的贡献可能超过一些现已功成名就的A、B类海外人才。因此,对C类人才的引进应舍得投入、广为延揽。

直到2016年,孔雀计划人才认定标准才没有再调整,也塑造了坊间的认知:海外名校博士=孔雀计划C类人才=160万奖励补贴。

如果这位博士还评上了区级人才,奖励补贴或将加倍,累计达320万元。



孔雀计划人才考虑就业城市时,个人和所在领域的发展前景才是最主要的因素,但丰厚的奖励补贴也是权衡取舍时的重要因素。

“如果没有这笔补贴,我在深圳将要面临生活成本高的压力。”三湘说。

而现在有了补贴,三湘承受的生活压力与老家差不多,同时可以享受一线城市的市民待遇和文化生活。

孔雀计划实施之初,C类人才可分5年领取80万奖励补贴,2016年翻番至160万。算下来5年内每年领取32万,这约为2016年深圳人均收入的6.6倍。

彼时,正是深圳房价一路高涨之时。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从2011年到2016年,深圳住宅商品房均价翻番,涨幅高达116%。

也因此,外界将孔雀计划奖励补贴翻倍解读为用高额补贴“对冲”高企的房价。



对于创业的清波来说,这笔补贴同样非常重要。

在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攻读生物医学工程博士期间,清波就萌生了创业的想法,想要将多年的科研成果产业化。毕业后,她先在深圳一家创业公司工作,积累公司的创办、运营等经验。半年后,清波辞职创办了自己的公司。

“创业期间我没有工资。如果没有人才补贴,我的基本生活都没有保障,那么我创业就会非常困难。我也许就不会选择创业了。”清波解释。

而在深圳高校就职的“青椒”(青年教师)林弋看来,孔雀计划补贴,让深圳高校在薪资水平上能与海外高校一较高下。

在林弋曾求学的北美某顶级商学院,博士们求职不仅限于某个城市或某个国家。欧美、新加坡、中国香港,全球商业与金融发达的地区都是他们的目标。

“如果没有这笔补贴,(深圳)跟北美、新加坡或者香港地区的薪资待遇相比,会差太多。”林弋估计,深圳高校能够提供的薪水,可能只有北美等地的一半。可以说,孔雀计划的补贴,大大提高了深圳的竞争力。

下一个十年

再过不久,就是孔雀计划实施十周年。

深圳市委书记王伟中已对外确定,加快推出升级版“鹏城孔雀计划”。

1月4日,2021年第一个工作日,深圳发布人才宣传片《深圳脚步》。宣传片中,孔雀计划logo首次公开:蓝底上白色粗线条勾勒出孔雀轮廓,下书计划名称“鹏城孔雀计划PengchengPeacockPlan”。全新的视觉形象,象征孔雀计划新的历程。



回顾过去十年历程,我们不难发现,孔雀计划在不断修改和完善中。

除前述人才认定等标准、配套政策的改善,深圳市政府还加大投入、简化手续、优化监督和管理。

以资金投入为例,深圳并未公布每年在孔雀计划上的投入,不过我们可通过深圳历年财政预决算报告中的人才引进相关支出一窥究竟。

这些报告显示,深圳在人才引进上的投入,从2016年的1.5亿左右增加到2019年的将近50亿元。即便排除列支明细调整的影响,人才引进的资金投入变化也令人惊讶。



孔雀计划不断调整的同时,各大城市也在加码人才政策。

与其他一线城市相比,深圳的教育和医疗资源相对匮乏,差距光靠三五年的大额资金投入难以弥补;二三线城市则用住房补贴和相对更低的房价吸引人才。

以武汉为例,这座城市的高校和大学生数量让深圳羡慕不已。2017年1月,武汉提出力争“5年留下100万大学生”。至2020年1月,疫情暴发前夕,武汉新增留汉大学生109.5万人,2020年又新增30.2万人,提前两年完成原定计划。

此外,在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蓝图下,深圳的竞争对手不仅是北京、上海等国内一线城市,更是东京、新加坡等世界级一线城市。

那么,孔雀计划该如何升级?

新的孔雀计划是否会提高门槛,是坊间最为关注的话题。

2016年成为孔雀计划B类人才的赵俊华认为,提高认定门槛将降低孔雀计划的吸引力。

受益于当前孔雀计划,许多年轻的博士愿意去深圳,在赵俊华所在的高校从事科研工作。

他理解提高门槛的声音。如果一名博士拿到百万补贴,最终却拿不出像样的成果,五年后又离开深圳,对深圳来说相当于投入打了水漂。

“但是,这种情况没有办法完全避免。”赵俊华分析,“深圳引进科研人才,有点像投资,而投资就存在失败的可能性。”

基金业人士林雅恒认为,从长期来看,孔雀计划的标准会越来越高。

“越多人看到好处,就有越多人愿意过来,形成一个正向循环,优秀候选人变多而资源有限,标准就不得不提高。”林雅恒在香港工作三年后,2017年因职业规划和家庭因素来到深圳,通过了孔雀计划C类人才认证。

唯城君注意到,在过去的三次修改中,孔雀计划的门槛并没有一味地降低或调高,而是处于动态调整中。

以论文发表为例,申请者若5年内在JCR二区的国际期刊上发表3篇一作,2011-2015年都可评为C类人才,到2016年标准提高到期刊需为JCR一区。

三湘坎坷的申请经历表明,孔雀计划的申请虽然简化了手续和材料,但仍令人眼花缭乱,时有无所适从之感。

“我对孔雀计划的信息没那么熟悉,因为政策条例好多,也会有更新。所以对于很多政策细节,没有搞得特别清楚。”林弋说。

她希望,政策信息能在一段时间内保持一致性和可持续性,不要让有意向的人们因为政策不确定性而放弃选择来深。

步入“不惑之年”的深圳特区,如何调整和制定未来的人才政策,广纳海内外英才,依然是需要“摸着石头过河”的难题。

对这一疑惑,年初发布的宣传片《深圳脚步》,没有给出明确答案。它一如既往地宣扬着深圳精神:“失败,是当你学会走路之前,就必然掌握的天赋。它只是我们等待胜利的一种方式。”

这种冒险与创造精神,有时候比真金白银的补贴更有魅力。这种令人动容的精神价值,依然是特区深圳的核心竞争力之所在。

(应采访对象要求,三湘、清波、林弋为化名)

采访 南方周末实习生潘睿、甘笠男

资料收集 邓丽萍、林千曦、谭华玮、刘柯颖、张茜仪、李紫茵、苏现奎、蔡伊婷

可视化 张茜仪李紫茵林千曦

头图图片来自视觉中国。

南方周末研究员危昱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