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外长王毅才刚见完俄国外长、出访中东六国,又立即邀请东南亚各国外长前来访问,外界认为中国试图拉拢盟友,建立自己的联盟与美抗衡。
美中两国在结束火药味十足的阿拉斯加会面之后,美国国务卿布林肯(Antony Blinken)前往欧洲与北约和欧盟成员会面;王毅则是转身与俄国外长在广西会面,后也马不停蹄前往沙特阿拉伯、土耳其、伊朗、阿联酋、巴林、阿曼等中东六国进行访问,3月30日更是邀请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尼及菲律宾的外长于3月31日至4月2日访华。
北京积极巩固中东、东南亚
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华春莹在30日的例行记者会上宣布此消息时,如此说道:“中方期待通过此访,同东盟国家就当前地区和国际形势加强沟通,进一步落实高层重要共识。”
不仅王毅行程满档,中国外交部副部长马朝旭29日也与阿拉伯国家联盟秘书处召开中阿数据安全视讯会议,并共同发表“中阿数据安全合作倡议”。中国一连串的外交动作在外界看来,是想建立自己的联盟来与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抗衡。
“目前来说中国想要着力在提升自己的影响力和国际地位,可能更直接的目的是抗衡(美国)牵制。”在美国乔治城大学法学院亚洲法中心担任中国法研究员的赵思乐说,“现在中国和美国之间争夺的核心,应该是东南亚和欧洲。”
她向本台分析,欧盟与美国抱有相近的理念及价值观,对于人权民主看法一致,从布林肯出访可见双边关系逐渐修补,加上中国近年人权纪录不佳、“战狼外交”下多次踩到欧盟红线。不过她也提及,欧盟仍担忧美国在未来,会再度采取如同前总统特朗普政府抱持的孤立主义。
在中国因应新疆问题对欧盟祭出报复性制裁后,欧洲议会在3月23日取消对《中欧投资协定》的审议。该协议历经7年之后终于在去年底完成谈判,叫停之后未来能否落实成了未知数。
此外赵思乐认为,东南亚国家面对美中竞争时多采用“对冲”(hedging)策略,不单单选边站进行“制衡”或“追随”,还积极采取在效果上互相抵消的政策,维持摇摆模糊的立场。她也提到东南亚在地理位置上较靠近北京、经济上也与中国有大量往来,因此该地区国家对中国仍有一定的依赖。而美国在中东地区除了反恐、以及与沙特阿拉伯、以色列的合作之外,已将外交重心转往亚洲。
“对东南亚长线来说,中国是相对有优势;欧洲的话,美国有固有优势但也有隐患,中东的话美国肯定是要退出的,中国是否能趁虚而入,形成自己的势力范围,就看中国的本事。”她告诉记者。
美国国务卿布林肯2021年3月29日表示,中美关系“在某些地方具有竞争性,在其它地方具有合作性,而在另一些地方则具有对抗性”。(路透社)
布林肯:不逼盟友选边站 但要防北京分化
美国总统拜登日前将美中竞争界定为21世纪民主与专制的较量,《纽约时报》北京分社社长麦思理(Steven Lee Myers)在30日的文章中就指出,世界正日益分化为不同的阵营,中国和美国都在吸引支持者,而北京希望把自己放在主要挑战者的位置,挑战以美国为首,以民主、尊重人权和法治为原则的国际秩序。
布林肯周一(29日)在联合国安全理事会的会议上再度重申,不会逼盟友在美中之间选边站,也无意围堵中国,但须防止北京分化,强调“这无关围堵或压制中国,而是维护基于规则的国际体系”。
不过美国圣托马斯大学国际研究与当代语言学系系主任叶耀元认为,在美中抗衡的“两极体系”下,选边站是不可避免的结果,相对弱势的国家必须考量如何维持最大利益。
“很多国家在经济上需要仰赖中国的市场和产品,在安全方面,即便是东协或东南亚国家,对中国仍是有所疑虑。所以很多国家在安全上面愿意与美国靠拢,可是在经济上面却又摇摆不定,因为美国和中国的市场,对他们来说都是核心的利益。”叶耀元告诉本台。
拜登于26日宣布邀请俄罗斯总统普京、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等40位领袖,参加4月底的气候领袖视讯峰会,届时是否能够成为拜登与习近平的首次会面,甚至未来的美中合作走向,都引起高度关注。
叶耀元认为,双边合作须以互信为基础,但美中双方在阿拉斯加会面之后关系落入冰点,是否中国会再度以“战狼外交”之姿点燃战火,或是夹带与气候无关议题将会议场面搞僵都有待观察。
美欧联动制华 北京已有破解之道
拜登(Joe Biden)政府上台后,对华整体策略便是联合盟友来应对北京。这种策略成效似乎初显:英国、加拿大以及欧盟3月22日加入到美国就新疆问题制裁中国的行列中来。美国国务卿布林肯(Antony Blinken)3月23日在参加北约外长会时还承诺要重振北约,要与盟友合作“缩小技术和基础设施等领域的差距”。在此次欧洲行之前,布林肯与防长奥斯汀(Lloyd Austin)先后访问日本韩国。拜登此前则与日本、印度、澳大利亚举行了首次四方领导人视讯会议。
美国正在拉拢盟友应对中国,中国则与美国盟友的关系恶化。在中加、中澳关系还未走出低谷之际,中欧就新疆问题相互制裁并相互召见大使抗议,关系陷入紧张。
广结战略伙伴
面对美国与盟友的“来势汹汹”,北京讲求实际的行动也颇多。中美阿拉斯加3月18日至19日会谈后,俄罗斯外长拉夫罗夫(Sergei Lavrov)与中国外长王毅3月22日和23日会谈,各自通报对美关系近况。王毅表示“不论国际形势如何变化,中俄之间的全面战略协作只会加强,不会削弱,只会拓展,不会收缩”。这说明中俄并不会止步于当下的状态,仍有合作的空间和可拓展的领域。
俄罗斯有着强大的军事实力,是联合国“五常”之一。在中国将强未强而又面对来自美国的围追堵截之际,中国与俄罗斯再次在战略上对表,可以缓解来自美国等盟友的压力。
中国与俄罗斯对接的同时,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与朝鲜最高领导人金正恩3月22日互致口信。其中,金正恩呼吁双方加强战略沟通。中朝之间的沟通有着向拜登释放信号之意。
与拉夫罗夫会晤之后,王毅3月24日至30日访问中东六国(沙特、土耳其、伊朗、阿联酋、巴林、阿曼)。中国防长魏凤和3月24日至31日赴匈牙利、塞尔维亚、希腊、北马其顿访问。
中国外交部在通报有关王毅出访时称将深入进行战略沟通,这说明由美国主导中东的传统格局正在发生变化,一些中东国家不再一味对美国亦步亦趋。中东一众穆斯林国家,尤其是沙特,在新疆问题上并未追随美国。沙特王储穆罕穆德(Mohammed bin Salman)在与王毅会谈中表示“沙特坚定支持中方在涉疆等问题上的正当立场,反对以任何借口干涉中国内政”,明显站到了中国一侧。
在中欧关系紧张之际,魏凤和到访欧洲国家。其中,他赞扬了匈牙利在新疆等涉华核心利益问题上给予中方坚定支持并仗义执言。拜登虽然在集合盟友,但美欧并非铁板一块,中国与欧洲的沟通与交流可以“分化”美欧,进而降低美欧联手制华的压力。在美国联结盟友的同时,中国也能实务地巩固并扩大其战略伙伴圈回应。
疫苗支援全球
固然中国正在面临来自美国的压力,这也并不意味着中国会完全聚焦于与美国之间的“斗”。除了美国之外,中国有更大、更为重要的全球性务实议题需要应对。
从全球大局来说,当下的头号任务依然是抗击疫情进而推动全球经济的复苏。中国外交部在介绍王毅出访中东的重点时也提到要“支援地区国家抗疫和经济社会恢复发展“。
“抗疫和经济社会恢复发展”的关键便是疫苗。现实情况是,西方国家提前预定了大量的疫苗,有统计显示,占世界人口16%的富裕国家购买了全球70%的疫苗,甚至为此争吵不休,根本无暇顾及一众发展中国家是否获得疫苗。
中国国内疫情基本得以控制之后,在推进国内疫苗接种的同时,中国通过捐赠和出售的方式,向100多个国家分发中国疫苗,这既包括中国周边的东盟国家,也包括王毅访问的土耳其、伊朗等中东国家,更包括非洲、拉美等国家。当然,仅靠援助和出售对于解决各国疫苗的诉求仍然是不够的。中国还在印尼、阿联酋、巴西等国建立生产基地,塞尔维亚总统武契奇(Aleksandar Vucic)也提到要在该国生产中国的疫苗,而土耳其总统埃尔多安(Recep Tayyip Erdoğan)则在与王毅的会晤中言及“愿与中方探讨开展三方疫苗合作“。
中国疫苗正在席卷亚非拉等国家。(多维新闻制作)
随着疫苗接种而来的另外一个问题是疫苗接种的认证问题。欧洲、以色列、东盟等国家在尝试推进“疫苗护照”,中国已启动中国版“国际旅行健康证明”,并表示希望与各国探讨建立健康码信息互认机制。在拉夫罗夫的会谈中,王毅也提及这一话题,称愿与俄方探讨建立健康码信息互认机制。这一举措同样有利于全球人员往来和经贸交流。
深度经济融合
在疫情蔓延至全球、外部需求低迷、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的大背景下,中国提出了 “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在“外循环”层面,中国也正在进一步打通与各国的联系,以求达至实质成效。
王毅在沙特时表示中方愿加强“一带一路”倡议同沙特“2030愿景”深度对接,有序推进贸易、投资和重大项目等传统合作。土耳其外长查武什奥卢(Mevlüt Çavuşoğlu)在与王毅的会谈中则谈及希望与中国深化“中间走廊”计划同“一带一路”倡议对接。全球正常的经贸和投资等受到疫情的影响,中国推进高质量的一带一路合作符合“双循环“的要求,能进一步拉动中国国内的经济,加大与全球的联系,同时,这是稳住全球产业链的一步。
图为2019年1月16日,希腊比雷埃夫斯港一幕,该港口已经成为“一带一路”倡议的典范项目。(新华社)
除了传统的经贸和投资等,王毅与拉夫罗夫言及数字经济、绿色经济、人工智能、5G、大资料合作。在与沙特王储会晤时,王毅表示,希望与沙特拓展可再生能源、5G、人工智能、大资料、航天等高新技术合作。深化5G、人工智能、大资料、数位经济等高新技术领域合作也出现在王毅与土耳其总统埃尔多安的会谈中。这说明,中国正在实质事务上拓宽与发展中国家的合作面。
中国3月22日率先宣布核准《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之后,泰国也已批准协定。RCEP所有成员国均表示,将在今年年底前批准协定,推动协定于2022年1月1日生效。RCEP未来一旦落地,将成为世界经贸规模最大的协定。对中国来说,它将有助于扩大出口市场空间,也有助于拉动中国与全球经济的复苏。
利益才是关键
拜登政府正在用价值观和意识形态来应对中国,初步来看,已经取得成效。但这能否持续尚是疑问。拜登不能只靠口头上的“民主”、“自由”等维系与美国与盟友之间的关系,这种关系是相当脆弱、不堪一击的。
在当今世界,利益对各国才是更为关心的话题。如果美国盟友因靠向美国而波及与中国的合作进而损伤自己的利益,各国自然要衡量一番。在中美之间选边站是非常不明智的选择,加拿大和澳大利亚已经是前车之鉴。拜登在军事和经济合作上尚未给盟友以看得见的好处,一旦这个情况持续下去,这将成为美国与盟友关系最大的障碍与软肋。
中国对与美国的较量有着清醒的认识,这个博弈将是长期的、复杂的。中国有自己的战略定力和耐心,不会因为美国的打压而自乱阵脚。同时,在策略上,北京正在国际上广交朋友,与俄罗斯这样的大国合作,强调与俄罗斯的合作“上不封顶“。同时,中国在推进与发展中国家的合作,如中东、东盟、非洲等国家。此外,中国也在主动与美国的盟友打好交道,比如,中国外交部透露正在安排韩国外长访华。
中国也很清楚,用实实在在的合作和利益才能推进与各国的合作,也才能稳固与各国的关系。这是为何中国推动与各国战略对接的原因,与各国在经济上捆绑,各国在面对中美时不会贸然、轻易行动,而是要慎重作出抉择。
中国与美国的拉锯将是持久的,双方不可能只靠一两次的交手便分出你输我赢。这个过程考验双方的耐心和智慧。拜登正在发挥其优势整合盟友,中国似乎处于守势。但环顾北京近来的诸多行动,外界就不难看出,北京有着实实在在的行动,正在做好自己的事情。这些行动正在弱化美国的优势,同时壮大中国的地缘政治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