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十人九脾虚”,但对中国人来说,脾虚却远不如肾虚来得有名,人们大多忽略了对脾的调养。
《生命时报》邀请权威专家,教你判断自身脾虚情况,对症调养帮你长点“脾气”。
受访专家
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副教授 赵艳
湖南省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消化肿瘤科医师 黄静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中医内科副主任医师 丁洪明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脾胃病科副主任医师 朱凌宇
国人的“脾”为什么容易虚
脾是五脏之一,居于中焦,在膈之下、胃之左。正如《黄帝内经》所说:“脾与胃以膜相连。” 人体摄入的饮食,必须要由脾胃共同工作才能转化为气血能量。
中医讲的脾,与现代医学的脾脏不同,主要从其生理功能方面考虑。
1.脾对食物进行消化、吸收并运输布散其精微,也被称为“气血生化之源”“后天之本”。
2.脾是参与人体水液代谢的重要脏器之一,具有运化水湿的作用,并将全身各组织器官利用后多余的水液及时排出体外。
3.肌肉所需要的营养也得靠脾运化水谷精微得以供养。
脾在五行属土,喜燥而恶湿。中国人“脾虚”多发,主要有三个原因:
饮食不节
吃的过饱或经常吃煎烤油炸、辛辣甜腻、过咸、过凉的食物,增加了脾的负担,形成脾虚。此外,长期吃素也可能是因为摄入的食物过凉,导致脾虚问题。
过劳或过闲
中国人的肌肉普遍较弱。过去的人靠劳作为生,过劳消耗脾气;现代人体力活动锐减,从过劳变成过逸,也会削弱脾气,造成脾虚。
压力过大
“忧思伤脾”,过度思虑对消化系统影响大,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脾虚几率。
另外,睡眠时间减少,脾胃在夜间得不到充分修复,反过来,受损的脾胃也会导致睡眠质量进一步下降。
脾虚牵连五脏健康
脾胃是人体气血生化的关键,脾虚则百病起,影响全身健康。
心脏
脾负责统筹人的气血,供养心脏。一旦脾出了问题,不能益气生血,就会导致人的心血失调,引发心脏疾病。
肝
脾胃会影响肝脏,比如脂肪肝出现的根源就在于脾胃无法良好消化食物,使得代谢废物处理困难,堆积在肝脏里,从而影响肝的供血和其他功能。
肺
肺气的盛衰,取决于脾胃的强弱。脾胃虚的人往往会导致肺气虚,容易患感冒和其他呼吸系统疾病。
肾
长期脾虚的人,肾脏无法得到充足的滋养,可能会导致肾虚。表现为心里烦热、容易盗汗,或者畏寒怕冷、手足冰凉。
5个现象看出脾虚
中医认为,脾虚失运会反应在外在表现和症状上,可以从下面5个方面,判断自己是否脾虚。
看五官
脾好的人嘴唇是红润有光的,干湿适度。脾虚的人,会出现面色发黄、口唇发白、干燥。
此外,脾虚的人可能会有耳鸣耳聋、流清鼻涕、眼睛疲劳等症状,有些人会表现为睡觉流口水。
看舌头
脾虚的人舌头过胖,容易与牙齿挤压形成齿痕,舌苔厚腻水滑。
看饮食
脾胃都虚的人,往往食欲不振,饭后感觉腹胀不适,或饭后会如厕。胃强脾弱的人则食欲好,但消化吸收力异常。
如果突然想吃重口味的东西,也可能是脾胃虚弱的表现。
看体型
《黄帝内经》有言:“脾主肌肉”,脾气健运则肌肉丰盈有活力,脾有病则肌肉萎缩不用。
脾虚导致的津液代谢失常,痰湿堆积在体内就会发胖,身上的肉松软无力,虚弱怕冷。也有人表现为怎么吃都不胖,胃肠吸收功能出问题,经常腹泻。
看湿气
中医认为,脾胃虚弱的人大多伴有痰湿。湿困脾、脾气不奋,又加重了水湿的问题,形成恶性循环。
身体沉重,感觉疲劳。
大便不成形,出现溏稀或便秘。
嗓子总感觉有痰,鼻炎、咽炎反复不断。
脸上长斑、起痘,黑眼圈、眼袋明显。
身体容易浮肿,出现腰酸、肩膀痛。
6个习惯帮你长长“脾气”
脾胃失调是一种生活方式病,需要从日常习惯的改变入手。
饮食定时定量
三餐定时,不暴饮暴食。可将山药、小米、莲子肉、桂圆、陈皮、芡实、白扁豆等做粥食用。
脾虚较重者,可在中医师指导下选用人参健脾丸、补中益气丸、参苓白术散等中成药。
多吃黄色食物
根据中医五行五色的理论,黄色对应的脏腑是脾。很多黄色的食物有不错的健脾之用,比如小米、黄豆、南瓜、黄花菜等,适当进食,能健脾益胃。
减少久坐,适度运动
脾主肌肉四肢,久坐伤脾。建议每天坚持选择一种以四肢肌肉锻炼为主的运动,如慢跑、快走、太极、游泳等,能促进脾经的气血运行,也有一定的醒脾健脾作用。
避免忧思过度
“脾在志为思”,调整用脑时间,每天午休或睡前可以用静坐、冥想等方式让身心放松下来。夜间不要熬夜,熬夜伤阴,更容易加重脾虚。
穴位按摩
足三里:位于小腿外侧,膝盖骨外侧下方凹陷往下约4指宽处。经常点按此穴位,辅助祛湿健脾。
丰隆穴:位于小腿前外侧,外膝眼与外踝尖的连线中点处。经常按此穴位,有利于祛湿化痰。
此外,多做做“金鸡独立”的动作,可以有效改善脾虚。
左脚单腿站立,将右脚心放到左大腿内侧上端,脚趾朝下,脚跟与大腿根部相抵,双手合十上举。之后换右腿重复以上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