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GQ报道(ID:GQREPORT),作者:欧阳诗蕾,原文标题:《基金经理:被娱乐化后,“顶流”同行们都觉得很尴尬》,头图来自:《平凡的荣耀》剧照


伴随着基金从大热到最近的大跌,“顶流”基金经理们在舆论场上的“待遇”可谓坐了趟过山车。易方达张坤从“世界上最好的坤坤”,到沦为“菜坤”“坤狗”“只会炒白酒的笨蛋”,不过两月之隔。


近年来,“饭圈化”不再是小众的粉丝文化,而已经成为一种跨领域的泛文化现象,娱乐化更是成为席卷一切的狂潮,只不过,这次轮到了基金经理,他们“出圈”了。


真实的基金经理生活如何?他们是怎样看待当下的娱乐化、“饭圈化”现象的?对最新涌入的年轻基民,他们有何建议?这些人会成为一茬“新韭菜”吗?GQ报道和一位从业十年的基金经理聊了聊。


以下是他的自述。


“我感觉这个玩笑开得有点大了”


早在最近这波“热度”之前,在蚂蚁金服和天天基金网的讨论区,去年就出现了一些对知名基金经理的娱乐化调侃。当时同行之间已经传开,但后来这种关注娱乐化得这么激烈、迅速,还是挺超出我们的预料的。春节期间微博出现了给基金经理打投、建粉丝后援会,抖音也出现基金经理的动态表情包、调侃视频,我就感觉这个玩笑开得有点大了。


最近特别火的“顶流”基金经理中,至少其中我认识的几位并没有迎合或主动接受这种莫名其妙来的热度,大家也觉得很尴尬。


有些基金经理的历史业绩一直很好,有些基金经理的投资风格比较极端、波动大,因此被关注从而被“顶流”。他们并没有像娱乐明星一样接广告、做宣传、上综艺,去娱乐化自己和基金投资这件事,反而在这样的关注和热度之下,他们的压力蛮大的。


聚会时我们聊过这个话题,他们面对一些非理性的追捧时,也不知道怎么去引导,整个行业对此也没经验,只能通过限制申购这样的方式。其实整个基金行业在这波娱乐化热度中也真的蛮被动、或说蛮尴尬的。那些基金经理并不想要这个热度,基金行业也是,只能等这一波过去。


对于传说有基金经理要上湖南卫视综艺《天天向上》这件事,首先我不知道这件事是不是真的,但如果主动上综艺就属于纯娱乐化了。老百姓和基民在抖音微博怎么去娱乐你,那是老百姓自己的权利,跟你没关系,你觉得尴尬、觉得自己是受害者,都没问题,但是如果主动参加了《天天向上》或者接受了这个邀请,那性质就不一样了。


中国基金业协会前些天(3月3日)发布《关于公募基金行业投教宣传工作的倡议》,严禁公募基金娱乐化。(编者按:据上述倡议,公募基金管理人开展投教宣传活动时,应注重专业……严禁娱乐化……各机构不得开展、参与娱乐性质的相关活动。)其实原来也有一些口头规定,现在相当于落到纸面上了。


我所在的公司要求避免娱乐化,到我自己的要求就是低调,做好自己的产品,客观、理性宣传,我们原来也很低调,现在只能是更低调了。我自己是没想过成为“顶流”出圈,当然我想了也没用,如果发生,我肯定是不会觉得享受的。


其实,无论是从基金行业来说,还是对投资者自身来说,过度娱乐化基金投资并不是一件好事,因为它还是蛮严肃、需要理智的一件事情。基金行业需要把产品做好,给投资者提供服务,让持有人挣钱。投资者也不要神化和迷信基金经理或明星基金。


我们做过那么多年投资,基金业绩总是有起伏的。但基金赚钱的时候宣传过多,会使得基民朋友觉得基金永远赚钱,产生了误导,当基金阶段性表现不好时,大家又都骂,其实这个时候卖了的话,反而造成了损失,因为低点反而是买入的机会。这种娱乐化加剧了一些旁观者的追涨杀跌,并不利于大家获得好的收益。


“业绩做不好,客户还是留不住”


在我看来,之所以基金业会出现娱乐化、“饭圈化”的现象,是因为过去两年基金的收益比较明显。2019年和2020年连续两年公募基金大涨,很多基金差不多翻倍,这两年也是我进入基金行业十年以来涨得最多的。越来越多的人在投资时会考虑基金产品,进而对基金经理比较关注,这是一个很重要的物质基础。


确实在这两三年来,我身边许多原来炒股票和做其他理财的朋友都转来投基金了,一方面,他们觉得炒股收益率还不如买基金,另一方面,炒股操心,买基金相对来说轻松一些。


我觉得买基金的人会越来越多,这是个趋势。包括90后在内的这群年轻人也在逐渐成为线上基金购买的主力军。因为90后一般也工作几年了,有点小积蓄,就想理财了。他们用支付宝用微信都比较多,也接触蚂蚁金服等理财渠道,就开始买基金了嘛。


另外,从去年疫情以来,各家基金公司更多地利用互联网平台去宣传自家的基金经理,基金经理露脸的机会多了。这可能也是造成目前这种娱乐化局面的一个原因。


最初是去年三四月,一开始比较简单,各大基金公司开直播或录播,宣传公司品牌或宣传基金产品。去年下半年开始有公司推出明星基金经理的短视频,尤其在去年年底,各大公司的业绩排名出炉后,这种视频越来越多,竞争大了,各家就都想把视频弄得出彩,往里面加娱乐化元素,比如一些基金小视频做得有点像悬疑爱情剧的感觉。我自己最早看到这样娱乐化的视频也是去年年底,随后市场上的娱乐化倾向也有些重了吧。


我去年大概一个月一次直播或者录播。没有固定平台,淘宝直播、蚂蚁金服直播、新浪财经直播都有,不同平台的观看率不一样,有些平台一两万人,有些平台10万、20万,反正我的直播大概是这样一个量级,听说有同行的直播小100万的也有。直播评论区的讨论还是比较有意义的,虽然有些人会问比较敏感的个股的涨跌,我们也没法回答。


没疫情的时候,虽然基金经理也会去各地路演,但基民见到基金经理的机会并不多,现在有了免费直播,是了解基金经理投资思路的很好的方式,其实这个宣传方式并没有错。但宣传要适当,宣传基金经理做到两点就行了,一个是他们的风格特点,每个人都有擅长领域,有些人擅长投科技股,有些人擅长投消费股,有些人比较均衡,喜欢低估值……在某个行业的大趋势到来的时候,投资者可以选择相对应的产品。第二是过往业绩,让大家心里有个底。不要过多地美化宣传,因为基金是很容易通过数据体现好坏的理财产品,即便把客户忽悠来了,到最后业绩没做好,客户还是留不住。


“今年播种明年收获”


最近,我也常收到别人发来基金相关的表情包、段子和新闻。有张图我看笑了:一个人晚上打开手机看基金,一道绿光,所有人晚上打开手机看基金,就成了北极的绿色极光。


基金涨了,基民高兴,夸;基金跌了,基民不乐意,骂。往年基民的这类反应在各个基金讨论区还挺正常的。现在基金跌,我看到很多人都不是骂,就是纯娱乐开玩笑,就像那条极光的微博。我入行这十年,也第一次遇到这种情况。


你说现在老百姓的心态是好还是不好呢?虽然最近很多基金跌了,但是大家还开得出玩笑,说明还没那么悲观。可能一部分人投得不多,刚开始做尝试,所以亏一点也无所谓。另外一类是老基民,之前浮盈很多,稍微回撤一点就还好。


2015年基金投资也出现过类似情况,当时公募基金发行特别火,吸引了一批新投资者涌入,但接下来就跌落了。因为当一个项目短期热度高到吸引很多圈外人的时候,也意味着这个项目到了阶段性高点,它在短期内可能会冲得比较高,但后续会承接不住、会跌。


不过,如果2015年买基金的那波人一直持有到现在,其实也能赚不少钱,就是“今年播种明年收获”的意思。


所以,对于最新入场的基民朋友,我觉得看长久的话倒还好,基金投资一定比买P2P要走得长远。短期内可能存在追高,但看长期收益的话,对很多普通老百姓来说,基金还是很好的投资方式。


具体到基金的选择,我的建议是投资之前要了解这支基金的投资方向,也了解基金经理的风格。基金有很多正经的讨论区,可以多看一看。但是需要避免在基金大火的时候买,因为那时容易亏钱,其他时候都很稳当。


但说实话,也只有一个东西特别火的时候,那些以前没有关注过的人才能感兴趣,才能进入。我觉得刚开始亏一点钱未必是件坏事,只要投的别太多。我还是那句话,今年播种,明年收获。总之,这半年和今年暂时别想基金收益了(编者按:仅代表受访者个人看法)


我也和身边的朋友聊,建议他们设立合理预期,比如说过去两年基金涨那么好,今年我就建议他们放低预期收益率,不可能每年都那么好。


当基金经理就像考试做题,永远有题可做


我今年35岁,结了婚,也有小孩,至少家人目前都觉得我的工作强度很正常。基金经理工作压力大的原因是我们每天都要面对涨跌,而且业绩天天跟别人做比较,哪怕都是涨,有人一年翻一倍,有人赚20%,这也是挺大的差别。基民要求很高,每个人都希望买到最好的基金。但是我们不能情绪波动太大,因为怕影响接下来的决策。


不过现在什么工作压力不大?IT行业压力也很大,很辛苦。我尽量平衡好工作和家庭的关系,保持自己的个人爱好。我喜欢打篮球,现在还是每周打一两次,我喜欢比赛的那种感觉。这也和个人心态和性格有关系,刚入行的人可能容易被这份工作影响生活节奏,特别Top的基金经理工作压力肯定还是大一些。


硕士毕业后,我就进入基金行业,最开始做研究员和投资助理,当时的工作不用做决策,把公司研究好就可以。从2016年底,我开始正式管理公募基金产品,我所在的基金公司在行业大概属于前20的位置,公司有二三十位基金经理。每个月都有基金经理的业绩排名,我上个月的排名情况还行,处于中上游。


其实一年里,大家的排名波动起伏很大,月排名还好,公司的年底考核排名比较重要。我刚开始做基金经理时,年度排名当过倒数第一,为此我还失眠、脾气暴躁、心情低落了一阵子。后来我也拿过年度第一。


我们公司没有每年的末位淘汰制度,但这种末位淘汰的周期大概是两三年一轮,如果业绩始终不太行,就会被劝退了。也有公司比较残酷,每年启动末位淘汰,但不是很多。国内的基金行业还比较年轻,整个行业才约20年历史,所以大家也还在逐步地工作着转着,我也没遇到谁说干到哪年就干不动的。


很多人不了解基金经理和这个行业,我们的工作包括研究公司、研究股票,寻找合适的投资标的。每个月大概出差两到三次去实地考察公司,一次三四天,看公司的现阶段经营情况和未来的经营规划。如果是制造业的公司,我们跟管理层聊完,就去看工厂的流水线。如果是消费品的公司,我们会跑商场这样的终端经销商渠道。


如果不出差,我们每天八点多开晨会,疫情后就变成了电话会议。我很多工作时间也是看公司的年报等案头资料。我们有自己的研究员团队,我会看他们加工处理后的资料。其实我每周的工作时间还挺长的,因为这种工作有点像原来的考试做题,只要你想做,你永远有题可做,你永远可以研究更深入,可以研究更多的公司。


基金经理的薪酬水平差别还挺大的,这个不太方便透露,组成部分就是工资和奖金,和基金业绩、规模相挂钩。整个行业中最顶级的公募基金经理收入大概千万级,但这种顶级的很少,反正我不是(笑)


这几年,基金行业的准入门槛是越来越高了。我是十年前入的行,那时候好多人不了解这个行业,门槛还不算太高。现在基金业可能算个热门行业,入行后从研究员到投资助理、基金经理的时间周期在变长,原来三五年都有可能,现在已经要七八年了,以后可能会更长。因为这个行业里的竞争越来越激烈。


对想从事基金经理职业的年轻人,我觉得还是先深入了解这个行业,它有好的地方,也有压力大的地方。最好先实习,如果你确定你感兴趣,也觉得自己适合,就来吧。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GQ报道(ID:GQREPORT),作者:欧阳诗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