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福原爱登上了微博热搜,原因令人心疼。

那个最会说东北话的日本女孩,在看似甜蜜的婚姻中疑似受尽委屈:

不仅被曝长期遭受男方语言暴力,江宏杰对其进行孕期羞辱,还被江妈妈称“是我们家的生财之道”。







消息一出,不少网友怒了:













也有网友表示,各执一词,谨慎吃瓜:




虽然目前事情的真相还不得而知,但福原爱作为被我们看着长大的乒乓球女孩,一举一动都备受关注。




“不是乒乓球里有人生,是人生里有乒乓球。”

福原爱在一档综艺中这样总结自己与乒乓球二十多年的羁绊

尤其是她妈妈的教育方式,更是值得我们借鉴。

日本富士电视台追踪拍摄了福原爱从4岁到28岁的全部成长历程,用3000盘录像带剪辑制成纪录片《福原爱:镜头下的四分之一个世纪》,豆瓣评分高达9.0。




热评的第一位,有人感慨纪录片导演20多年前选中福原爱跟拍的“神级操作”。




镜头下的24年中,妈妈从风华正茂的女子变成慈祥老人;福原爱,从调皮可爱的小姑娘长大成人,有了自己的爱人。

当年那个小姑娘能有多可爱?

才长到和乒乓球桌一边高,就打败了小学二年级的男生,她开心地跑出场地,鞋跑掉了都不知道;

输球抹眼泪的样子,分明和长大后遇见“流水的大魔王”时没什么差别。

二十多年的人生,浓缩成短短一个多小时。

妈妈用自己人生中最宝贵的时间全身心地陪伴在福原爱身边,从小的教育、细致观察和尊重,成全了一个“天才少女”的诞生和成长。




当别的小朋友缠着父母买各种玩具时,3岁的福原爱最熟悉的“玩具”是乒乓球。

因为看过哥哥打乒乓,“小心机”女孩福原爱也吵着要打。

3岁9个月时,福原爱第一次打乒乓球。这个身高刚赶得上球桌的孩子,一打就停不下来。

每天幼儿园一放学,就奔跑着回家练球。训练的第一年打坏了三个拍子。




不过,4岁的福原爱自然并不明白自己为什么要不厌其烦地练球。

天才之所以成为天才,得益于自身过硬的条件之余,更重要的那个天才背后懂得坚持和教育的家长。

发现福原爱的兴趣后,妈妈开始带着女儿学习乒乓球,成为了她乒乓球的启蒙老师。

为了方便她和哥哥训练,直接把乒乓球桌放在了客厅。

那一年,母亲福原千代42岁。

富士电视台首次把镜头对准福原爱,是在一次全国大赛上。

身高只有100厘米的福原爱,面对比自己大很多的对手,第一次哭着跑向了妈妈。

在离球桌最近的观众席,梳着和福原爱一样发型的母亲千代,看着女儿跑过来,没有过多的安慰,而是打开福原爱的手掌,说:

“来看一看,这是什么?”




手上写着福原爱和母亲的秘密暗号:集中、时机。

球场上,时机就是一切。




她的第一场比赛就打败了二年级的小学生,面对孩子出色的表现,母亲展露笑颜,毫不吝啬地夸赞她:

“平局后能赢下真不错。”




但之后的比赛中,小福原爱的发球姿势不符合规则。

这时候母亲严肃起来,“我知道你发球的时候有点紧张,不过把手张开抛起来,加油。”

尝试让孩子正视自己的错误,鼓励她自己找到方法努力解决。




“用指导代替指责”的原则看似简单,现实中能做到的家长,不知能有多少。

又犯错了也没关系,这一次母亲不再继续安慰,把福原爱推回赛场,道理她已经明白了,当前要做的就是“下一个球好好发”。




在福原爱输球之后,母亲也没有责备,反而为小福原爱加油,给她鼓励,在她不停啜泣时也会说:

“不要哭,就算输了也不要哭。”




比起赢得比赛,福原千代更重视对孩子礼仪和规范的教育。

比赛结束后,妈妈第一时间让福原爱和对方道歉,因为发球不规范是不尊重比赛的表现。




“就算只有四岁,但规则就是规则。”

因为输掉比赛跑出去、又不巧撞到脑袋的福原爱,越哭越厉害。

妈妈没有继续逼她,选择了安慰。




球场之外,为了尊重规则,母亲每天一遍又一遍地训练她规范发球,并且制定了循序渐进的计划。




一个个球打出去,捡回来,陪着;

一次次手把手纠正动作,叮咛着;

望子成龙的父母有很多,对于母亲千代而言,练球的初衷只是陪伴孩子,创造属于自己和孩子的记忆。




事后回忆起这段经历,母亲坦言:

“一点儿也没有想以后会怎么样,就是每天兴致勃勃地和孩子一起练。”




母亲的特训让小福原爱就有了飞速进步,短短一个月后过去,掌握发球规则的福原爱就有了很大的突破。

不久后的一场比赛成了检验成果的关键时期。

大战来临前,面对紧张的小福原爱,母亲紧紧地握住她的手,耐心开导,叮嘱她“笑一笑”投入决赛。







而另一边,被福原爱扣杀厚输了的二年级小男生哭着回到家长身边,换来的只有身边大人、队友们的推搡和冷嘲热讽:

“自己不好好练习有什么办法。快打球去,去!”

“人家在等着呢,等你呢,听见没!”




对一个难过伤心、渴望安慰的孩子来说,这样的冷言冷语,比失败的打击更残酷。

习惯打压式教育,认为表扬会让孩子变得骄傲自负,然而这却很容易让孩子陷入自我怀疑的误区。

福原爱就是最好的反例证明:一句简单的夸赞和鼓励,化成一股背后的强大力量,增强他们的自信。




5岁的福原爱,就这样拿了第一个全国冠军。

这个仿佛是被乒乓之神眷顾的女孩,受到了全国的关注。

只有在不为人知的角落里,镜头无意捕捉中,才发现这背后的“真正力量”。

在所有人都离开练习场后,要求严格的母亲仍然陪着娇小的孩子练习。




这位母亲还有一本练习手册,上面用心地记录着女儿的性格特点。




练习手册

正是因为深刻地知道福原爱不放弃、不服输的性格,在她一直打不好,开始哭哭啼啼后,母亲也不理会她的撒娇,抓住她的性格特点,使用激将法:

“小爱不要太撒娇,不想练就算了,5个球练还是不练,你定。”




面对母亲的反应,即使哭得喘不过气,也倔强地回答:

“要练!继续练!”

坚守着和母亲曾经定下的“绝不中途放弃”的约定。

一个坚决不肯放弃的孩子;

一个不过度娇惯孩子、懂得“对症下药”的母亲;




节目组坚持拍摄福原爱的原因,也许就是看透了这对母女组合定能成就非凡的真相。

从4岁到28岁,福原爱这位天才少女的炼成,天赋、兴趣只是一块敲门砖,真正让孩子走得更远、更稳的,是母亲的教育。




从1988年11月1日福原爱出生到2000年,这种陪伴已经走过12载。

渐渐长大的福原爱,在面对强大对手时,已经学会忍着不哭了。




新的挑战不断出现。

 

2001年,12岁的福原爱,以特邀选手身份与36岁的前中国队员何智丽(日本名小山智利)对决。

 

福原爱惨败。




 

比赛结束,何智利称:“大家太大惊小怪了,在中国,福原爱这样的选手有1000个。”

这一次,面对新挑战,福原千代没有选择陪伴,而是放手。

福原千代知道“现在就是最好的时机”,她决定让12岁的福原爱,独自去中国,参加中国第三级联赛。




“时机”,是福原千代一直挂在嘴边的一个词。

不论是对女儿的球技训练,还是性格品行的养成,福原千代深知“时机”的重要性。




什么阶段该采用什么样的训练战略,不同阶段该怎样教育孩子,是一门学问。

北大才女赵婕曾说:“我最敬佩一种父母是,在孩子年幼时,给予亲密的照顾;在孩子长大后,懂得适时放手。”




12岁的福原爱独自踏上了去中国辽宁的旅途。

福原千代纵使万般不舍得,也微笑着送别女儿,装作坚强,但是却久久不忍离去,眺望着孩子远去的背影。




福原千代虽然内心满是牵挂,但她知道孩子需要独立,她可以陪伴福原爱一时,却陪不了她一世。

放手并不是等同于“撒手”,而是在陪伴和鼓励的同时,给予孩子自我成长的空间,锻炼孩子的自理能力。

福原爱离开了母亲,独自来到中国。

等待她的是重重困难,她什么都要依靠自己。




自己洗衣服,自己负责生活起居,学会自理。




面对陌生的生活环境,小小的福原爱没有怯场,很快地和小伙伴熟络起来,融入了“中国圈子”。




这些生活上的小问题,对于乐观坚强的福原爱来说,都能一点点解决克服。

她面临的最大挑战是独自一人承受压力。

独自站在比赛场上,回头望去,都是中国人陌生的面孔,寻不到妈妈鼓劲儿助威的身影。

在此之前,每一次观众席,一眼望去最显眼的那个人是妈妈;

比赛前,压力大到全身僵硬,拼命加油打气鼓励自己的人是妈妈;

比赛过程中,关键时刻提醒要注意时机的那个人是妈妈;

输了球,忍不住哭出声来,再怎么严厉也会安慰自己的人是妈妈;

拿了冠军,比自己还开心的那个人的也是妈妈……

福原爱知道,这次,她只能靠自己,不让妈妈失望。




“想要她技术变好的话,就不能去干扰孩子”。

在福原千代眼里,给孩子信任和独立的发挥空间,有一些事情是不需要父母的。




女儿独自抬行李,洗衣服,结交中国选手;在赛场上笃定的眼神,取得10战8胜的佳绩,都值得自己骄傲。

也证明了母亲“放手”的决定,没有错。

放手换来福原爱的“双重成长”,她脱落成能独立自主的少女,更成长为一位独挡一面的职业选手。

时机恰当的放手,何尝不是对孩子成长最好的陪伴。




有网友发微博说,福原爱的人生就是每个女孩子的梦想。




来源:新浪微博

幼年成名,家教好,不管是在日本训练,还是到中国训练,都是个被人捧在手心里宠爱的小姑娘。

但其实“团宠”福原爱的真实人生,没有网友想象的那样完美。

有人发现,纪录片中几乎没有福原爱父亲的身影。从小时候的训练到成人之后分享胜利的果实,似乎都只有妈妈一人。

现实生活中,福原爱的父亲对她很严厉。

2008年,日媒曝光福原爱与网球王子锦织圭恋爱。但这份“姐弟恋”仅仅持续四个月就走向了终点。




福原爱被拍到与锦织圭约会

父亲福原武彦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公开说:“无数例子证明,恋爱对竞技有影响,她可能是暂时被锦织圭迷惑住了。”

福原爱被步步紧逼,迫于压力,站出来向公众道歉:

“非常抱歉这件事给大家带来这么大的麻烦,我希望今后继续努力把球打好,不辜负大家的一片期望。”

有日媒曝出,福原爱的母亲和父亲在2008年就已经离婚,父亲福原武彦更是被整个家族赶出家门。

“福原武彦是个不了解乒乓球的普通人,但他却总是干涉福原爱的乒乓球训练,父亲的指挥并没有技术可言。”

日本的家族里父亲总是掌握第一话语权,尽管福原爱的妈妈福原千代才是真正懂乒乓球的那个。但因为父亲福原武彦的绝对话语权,福原爱不得不听从父亲的指挥,而父亲更注重眼前的结果。

如果福原爱输了球,父亲就认定是训练方法出了问题,所以不断改变福原爱的训练方法。以至于福原爱的训练变得混乱,在之后的乒乓球比赛中屡屡表现不佳。

因为父亲经营的公司倒闭,从1998年到2013年间,全家人的开销都要依赖福原爱,她经济收入的很大部分都用来还债。

直到2013年福原武彦因为胰腺癌去世,人们才知道,福原爱与父亲福原武彦这五年来,从未联系过对方。

“如果没有父亲我也不会来到这个世上,他对我的影响很大,无论是在我成长的过程中,还是加油打气提供良好的环境等方面,在此,我要衷心地感谢去世的父亲。”

福原爱在2013年父亲去世后,通过经纪公司发表的声明中这样说。

除此,福原爱很少在公开场合主动谈起父亲。

唯一一次是在一档综艺节目中顺口提起:自己的父亲从来都不带孩子,她原本以为所有的父亲都是这样。




开朗的福原爱鲜少提起的“父爱”,似乎也是这部拍了24年的纪录片在回避的。

从零散细节中拼凑出的父亲形象,甚至谈不上亲切。不过幸好福原爱的成长过程中,有来自母亲、队友、朋友们的关爱。

如今福原爱也生了一个女儿,谈到教育问题时,福原爱曾在一档综艺节目中自曝,她不想让女儿知道自己是乒乓球手。

“将来和女儿打乒乓球时,要一边对女儿说‘妈妈不会呀’,一边反手就是一个扣杀。”

 




如今的福原爱,也学会了“爱的教育”。

爱的教育,不是为了达到某个目标,旷日持久地相互要求;而是那一个个瞬间。

1993年,妈妈42岁。

不到5岁的福原爱参加全国大赛,第一次穿着全新的白色球鞋,输了一局之后哭着奔向妈妈。妈妈说不要哭,“时刻记住你掌心里的四个字,看准时机”。

在妈妈的不断鼓励下,福原爱打赢了二年级的小学生。

获胜后的她,转身朝着身后一直注视着自己的妈妈,竖了一个大拇指。




没过几个月,福原爱拿了县城乒乓球赛的冠军,在一群比自己大很多的选手中接过人生中的第一个金牌。

她和妈妈撒娇,“真的好重啊!”

妈妈没有帮她拿,只是轻轻说了句,“重才好啊。”




2003年,妈妈52岁。

15岁的福原爱独自出征,输球之后不再奔向妈妈的怀抱哭哭啼啼。她独自默默调整心态,集中注意力。

赢球了,镜头里的她,紧握着拳头,看向对手,眼神坚定。




2012年,福原爱代表日本参加伦敦奥运会,最终获得银牌。

比赛结束后,福原爱拿着奖牌奔向妈妈,妈妈笑着说,“借我戴一下。”

福原爱只是笑着看妈妈,已经60多岁的福原千代自言自语:

“好重啊,这二十年都在这奖牌里了,好重啊。”




这条路,走了二十多年。

所谓的“天才少女”,是在耐心的关怀和爱中,才明确自己的存在价值。

“因为是福原爱”被爱着,而非“因为是冠军福原爱”才被关注,天赋生来存在,而之所以有了后面的精彩,是因为这一场爱的故事。

 




纪录片中的录制完成时,福原爱忍不住认真地问导演,当时为什么选中她来拍这个纪录片?

镜头拉回1994年。

在陪福原爱训练到球馆空无一人之前,二楼的栏杆旁,43岁的母亲用手指着下面的乒乓球台,对女儿温柔地说:

“爱酱你看啊,大家都很努力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