傻啊,没钱搞什么艺术?
你看,马云,聪明人,赚了钱再搞艺术。
2015年,处女作《桃花源》,卖了3600万港币。
▲马云油画《桃花源》。没有说马baba不好的意思
但有一群“傻子”,没钱也搞艺术。
还有人给他们拍了部纪录片:《国产艺术凌凌捌》。
找了8位国内新兴的艺术大咖,然后“哐~”的一声,打碎他们的滤镜。
什么艺术家啊,竟然如此不“正经”。
搞艺术要耐得住寂寞
2008年,所有人都不搞艺术了,改去买房投资。
只有彭磊,还宅在家里继续画。
一间20平左右的房间,吃、睡、创作都在这儿解决。
“我其实要求比较低,只是在创作上面会有些较劲”。
掀开床,底下堆满了画,都是他画完了、卖不掉的。
“小时候喜欢的卡通形象,到了成人世界会是一个什么面貌?”
于是,他创作了2个“丑东西”:
露出一排尖牙的老鼠咪咪和鸭子嘎嘎。
画廊老板看了,都不好意思直接拒绝,“现在不行,你还需要再画一段时间”。
此路不通,就换条路。
从油画、丙烯到波普,彭磊几乎每个月换一种新风格。
但没什么用,还是卖不掉。60多张画堆在床底下,积满了灰和猫毛。
几年后,彭磊火了。
好多人都跑来买他的画,连踩满脚印的画也抢着要。
这时,他才知道,原来那时不入流的画,有个高大上的名称:观念波普艺术。
▲彭磊自制动画MV《爱情催泪弹》
怪咖画家,一转眼,成了波普艺术先锋。
万事皆吊诡,连画廊老板都承认:
“这是一个艺术家悲惨时代生活的伟大记忆”。
所以,搞艺术要耐得住寂寞。
不焦、不燥,拽紧了心里的那根线。心飘了,作品也就变了样。
比如,北京女孩殷越,北电高材生。
毕业后却在家里创作羊毛毡手作,一干就是11年。
成名前,殷越挺自闭的,每天在家里低头戳戳,跟外人没有太大接触。
别人问她是干嘛的,她不好意思,就说“我是个做小手工的”。
一件作品,创作时长为1~3个月,她就要每天在工作台前干上十几个小时。
“甚至比上班更辛苦。因为是给自己在干活,你会无情无尽地压榨自己”。
▲殷越怀孕时创作的作品,需要扎上十几万针才能完成
第3年,她依然是0收入,而身边的人都已经成家立业。
她说自己很羡慕,“我特别想上班”。
但最后,因为老公的一句话,她选择了坚持下去。
“我们俩个不要一起消耗才华”。
到了第7年,殷越举办了自己的第一次个展。
效果出乎意料的好,买她第一件作品的人,是隔壁画廊的老板,他说:
“我觉得你很年轻,作品也做得很好,要支持一下”。
这种被认可的感觉,殷越足足等了7年。
▲殷越迷茫时创作的《白》系列作品
遍地都是六便士,有人却抬头看见了月亮。
但在追逐月亮前,一切又都是未知数:
会不会成功、什么时候成功...
只有开始,才能知晓结果。
搞艺术也要赚钱吗
提起徐震,艺术圈内,大多都是骂他的。
“为了成功,用不要脸的方式做艺术”。
▲徐震“抄袭”达明安的作品以讽刺抄袭论调的泛滥
2009年,他成立公司,像卖商品一样,推销艺术。
第一步,“批量化生产”。
别的艺术家搞绝版,他偏不,一件作品,非要做上好几件。
第二步,组成套装售卖。
买大雕塑送小摆件,一个礼盒里,搭配了好几件他的作品。
连价格也只是原来价格总和的80%。
2016年,他又搞了一个装置艺术:卖“假货”的超市,把顾客们都“骗”惨了。
顾客花了钱买到的...却是只有空包装的假商品。
然而,这个讽刺消费主义的“造假”作品,却在香港苏富比卖出了200万港币。
▲徐震作品《徐震的超市》
很快,有人来骂他了,说他玷污了艺术的纯洁感。
连画廊老板都找上他,“你(的作品)太商业了,大家都不敢买”。
但其实怎么用艺术赚钱,徐震心里也门儿清:
“很多人其实并不需要艺术品,只是需要用艺术家'孤独、凄惨'的故事来证明作品的伟大”。
▲徐震®作品《进化–莫高窟》
搞艺术,要赚钱还是不赚钱,这是一个问题。
赚,有人嫌它俗;但不赚,敌不过商业化进程,也只能等着消失。
所以,徐震愿意站在主流的对立面,带头把艺术商业化。
“当商业成为让艺术能被更多人看到的渠道时,被商业化其实是好的”。
▲徐震®作品《体验–米奇》
当然,不是所有人都是徐震,愿意当“出头鸟”。
更多的人,还是愿意守住自己的一隅。
比如,熊亮,中国原创儿童绘本的先驱。
刚开始,他都画一些风格极其黑暗诡异的绘本。
但没有出版社愿意出版,于是,他就改变风格。
笔触变得温柔、有趣,像一位老奶奶和蔼地讲述童话故事。
▲熊亮绘本《游侠小木客》,原型来自《太平广记》
渐渐地火了后,他终于有能力去画那些小众、暗黑的作品。
过了6、7年,《寻暗集》诞生。少了细腻、柔和,画风粗糙得很。
但这部作品却入围了“儿童文学的诺贝尔奖”,安徒生奖。
▲熊亮绘本《寻暗集》中的一个故事
《寻暗集》成功后,熊亮并没有放弃继续创作主流的作品。
他想明白了,只有先赚了钱,他才能继续画自己想画的:
“如果我一直做非殿堂的东西、一直在自由创作中,可能一辈子都写不出一套完整的体系。”
▲熊亮绘本《悟空传》
▲熊亮绘本《二十四节气》
遍地都是六便士。
有些人踩着六便士,追逐月亮;
有些人先拾起六便士,再寻找明月。
每一种选择都没有好坏之分,管他呢,干就完事。
比如,手工耿,百无一用的中国达利。
一个初中毕业的“大老粗”,却一心沉醉于发明设计。
有意思的作品也不少,但几乎没有人把他当作艺术家。
好在,他也不在乎别人怎么看,自己干自己的。
“我就想做自己喜欢的事”。
你看,不是所有人都要成为毛姆笔下的斯特里克兰。
抛妻弃子,跑去孤岛创作不朽之作。
搞艺术没那么严格,赚钱也好、不赚钱也罢。
与其多想,不如一个字:干!
资料来源:纪录片 《国产艺术凌凌捌》部分图片来源:cr:@桃子奶霜-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