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天乐、林峯、宣萱、郭羡妮一个不少。
这让不少港剧迷大为兴奋,表示都要买童年的一张票。
据悉,电影是2019年在贵州拍摄的,在拍摄过程中,剧组人员都签署了保密协议,因而大家很少知道这部剧被翻拍。
回顾中国影片的发展历史,2000年以前,都可以说是港片的天下。
但如今,优秀的港片港剧,已经可遇而不可求。
导演王晶都曾感叹:香港电影在岁月的长河中渐渐落寞……
01
社会思潮的涌动,必定伴随着文化的浸润。
改革开放之初,大陆没什么商业片,反观港片已经红遍全球。
当时,大陆收视率最高的就是港片,83版《射雕英雄传》不知道轮播了多少遍。
但到了在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香港电影就开始由盛转衰。
其中原因甚多,一是中国大陆电影崛起,资金开始移出香港。
二是香港片商内斗严重,大量粗制滥造作品充斥市场,已然难以再赢得观众青睐。
再加上盗版冲击等等因素,港片走向下坡。
还有一个就是,香港电影人要想在大陆上映作品,其故事选材都必须受到严重限制。
比如过去拿手的鬼片基本上不能拍(除非片尾能证明鬼其实不存在),更遑论情色片。
就连警匪片,也都必须依照规则走。
比如《拆弹专家2》中的潘乘风,身为警察却犯下种种罪行,已经清楚知道结局会是如何收场。
要么就是让他束手就擒、接受法律制裁,要不是就是让他一命呜呼。
反观盛世时期港产片,基本是反着来的。
比如成龙自导自演的《警察故事》(1985),他饰演的陈家驹向来桀骜不驯,在一场经典场面之中,陈家驹为伸张正义,不惜挟持警局审计长。
这种高举个人英雄主义,无视集体秩序的叙事,深受美国电影的影响,也表现出了早年香港的自由精神。
不过在中港合拍片当道的现在,香港剧中的种种极端反叛行为,已经没有任何转圜的余地。
现在问起95后或00后的孩子对港片的印象,许多人会提起的恐怕顶多是周星驰,然后就是《无间道》。
后来,随着中国大陆与香港的合拍片兴起,过去大家熟悉的“港味”已经消失殆尽。
以《拆弹专家》系列之作为例,第一部饰演刘德华女友的是宋佳,反派是姜武。
第二部饰演刘德华女友的则换成倪妮,皆是大陆影星。
结局的内容,也都是正能量。
港味,已经逐渐消失。
02
近年,港剧式微已经成了很多人的共识。
往年,中国的春节档都会有一部香港的贺岁片,比如《澳门风云》系列。
但今年的春节档,港片已经没了踪影。
可即便如此,中国的电影票房还是屡创新高。
《你好,李焕英》正在冲击50亿票房,整个春节档期票房已经突破历史新高,超越了同期的好莱坞。
时也,命也。
时间站在大陆这边。
一代人养育着一代文化,一代文化又反哺着一代人。
对于80后、90后而言,他们刚出生的时候,中国文化市场并不繁荣,只能在港片中聊以慰藉。
那是改革开放的初期,大家一穷二白,渴望着外界的财富和对体制的冲破。
如今,随着物质生活的进步,更年轻的00后,已经没有了旧日香港光辉日子的记忆。
对他们而言,由出生开始,香港就是印象中那个是非多多,不是能随便去,也不见得特别先进的地方。
另一方面,因为人才、资金的流失,香港的文化圈也不再繁荣。
如今的香港小报,不是绯闻、劈腿,就是回忆过去,新鲜之意凋零。
如今,香港的形象在中国,已经发生了变化,进入到另一个阶段。
新一代的年轻人不再渴望香港,不再把那方寸之地,当成朝圣之所。
很多香港店铺酒店的美团评价是:又贵又小,还不如老家县城……
当中国的年轻人不能或不愿去香港,又或者到了香港已看不见旧日的香港。
他们能和香港最近的距离,就仅仅停留在新闻上了。
这样的大环境,港片的没落,亦是情理之中。
03
流行事物的变化,往往透出一种社会情绪的变化。
教员说,世界是属于年轻人的。
现在的年轻人,认的是鹿晗、肖战,而不是黄日华、古天乐。
历史来到今天,我们的文化导向都在追求一个“更宏大的叙事”,而不是人性的挣扎和痛苦。
电影《你好,李焕英》和《唐人街探案3》分别用上《大侠霍元甲》的主题曲去引发年代回忆共鸣。
但这个细节,已经被观众淡忘。
当沈腾用蹩脚的粤语唱 “江山秀丽叠彩锋岭,问我国家哪像染病”时。
迎接他的是一片嘲讽的笑声。
这个段子,或许就是映射两代人之间的代沟。
代沟,是很难弥合的,更多的,是一种消磨。
相信很多人都看过电影《霸王别姬》,这部电影改编相较原著最大的区别,就是导演陈凯歌放弃现实而让程蝶衣永远留在了舞台,用生命为艺术献身。
可是在李碧华的原著结尾却不是这样。
当时,段小楼和程蝶衣在香港重逢,但程蝶衣表演完便随团回大陆去了,而在香港的段小楼却发现自己走投无路。
当时正值中英联合声明发布,至此段小楼才恍然明白,那个属于香港的时代,已经过去了。
这样的宏观叙事,不以个人意志而转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