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热搜上一条#专家建议农村剩男向城市输出#的消息引起了热议,某砖家称城市“剩女”多,农村“剩男”多,so。。。
这不乱点鸳鸯谱嘛。
剩男剩女的问题有着由来已久的复杂性,不是一刀切,把多出来的人配在一起,促成表面和谐和数据完美就行了,况且结婚配对不是人生的必选题,作为独立的个体,每个人其实都应该保留做出另外一种选择的权利。
有一位来到中国的美国姑娘Roseann Lake,曾花了四年多时间采访了七十多位中国“剩女”,无论是通过亲身跟她们攀谈,还是在大数据里找证据,她认为这个群体很重要,代表着未来,“每一个人心里都住着一位剩女。”
拒绝约定俗成地“活着”
Breaking Down Stereotypes
“每年春节回老家就特别特别难受。”
美国妹子Roseann Lake有一位汉语老师张美(化名),老家在哈尔滨的,有一回聊天的时候,张美对着金发碧眼的Roseann说出了句无奈的话。
“我觉得应该很幸福吧,毕竟在外一年,休息回家的机会都少,春节是最长的假期了吧?”
“是的,因为有好吃的,我可以跟家人在一起,但是从小区走到我家的那一段路特别难熬,因为邻居都在外头,他们会问你结婚了吗,什么时候结婚?”
这种被催婚的压力有时着实令人抓狂。还记得,头几年有个在北京打拼的27岁妹子不愿被贴上“剩女”标签,出下策决定租个男友回家过年
每年春节回哈尔滨时外头都很冷,张美基本都不出去,这样就不会碰到邻居了,但即便在家里呆者也并不“安全”,张美妈妈难免出门打个麻将什么的,邻居就会在牌桌上问“你女儿回来了吗?”
被问多了,张美妈妈也会把压力转移到女儿身上:那个,闺女,你啥时候带个男朋友回来过年呐?
张美从家乡哈尔滨考到北京上大学,毕业之后在这儿找到工作成功留京,按理说,在北京算是混得不错了,但是老家的邻居直接跳过这些,他们在意的只有“过了25岁,都这么大年纪的闺女了,啥时候结婚?”
一位上海新娘正在化妆。对很多姑娘和他们的父母来说,这一刻是人生最重要的时刻之一。图片byCarlos Barria
这两天热搜上一条消息
在微博上讨论炸了,
某为剩男剩女操碎了心的智库砖家
建议农村剩男向城市输出,
立马引起2万+留言讨论:
评论比较靠前的基本就是:
能这么简单粗暴地将农村“剩男”
和城市“剩女”配到一起吗?
为什么一定要结婚????
剩男剩女的问题从来不是这么简单,一刀切就能解决的。
有一位美国妹子曾经花了将近五年的时间,采访了近百“剩女”,才发现出一些稍微深入的东西来。
2010年,Roseann Lake厌倦了终日面对deadline的忙碌生活,辞去法国大使馆的工作,离开美国,来到了北京的蓝海电视台,成了一名记者和主持人。·
在工作期间,她遇到了很多优秀的女性朋友,她们可能是制片,编剧,总监,但她们却几乎被同一个问题困扰着,在聊天时Roseann Lake知道了她们“被催婚”“被相亲”的故事,曾经一句汉语都不会讲的老外,如今说起“剩斗士”“齐天大剩”的梗,一个接一个。
Roseann Lake
出于职业敏感性,她还专门采访了70位“剩女”,直白点说,“被剩下的女人”。
在中国,有很多女性被贴上“剩女”的标签,而被剩下,是因为她们到了25、27甚至30这样的年纪还没能结婚,这样的情况是不被主流文化接受的。
“剩女”,其实是个跨文化的词,也就是在任何国家都存在这样的文化。
在日本叫做“Christmas Cake”,因为圣诞节是12月的第25天,这个词的寓意就是:过了25岁生日之后你就完蛋了。
在韩国叫Gold Miss,在南美“Jamona Sonderona”意为“孤独的火腿”,在美国,她们被称作“Carrie Bradshaw‘s”,欲望都市的人物......
不管这些词叫上去千奇百怪,表达的都是一个意思,她们决定自己掌控人生时刻表。
她们可能很漂亮,拥有高学历,也可能有一项正在为之奋斗的梦想和事业。
但是生活里的确是有很多伤脑筋的事儿,比如姗姗。姗姗是Roseann来中国后认识的女性朋友之一,24岁的姗姗从安徽老家搬到北京,下了一个为改善人生的赌注:她梦想成为纪录片制片人。
她做得确实非常好,但是每当春节一回家,各种提问就开始了:“你结婚了吗?”“还没有结婚?没有男朋友什么时候结婚?年龄快到了!”
姗姗的父母对女儿结婚这件事的在意程度,也大大超过了常人的想象,在他们眼里,女儿做什么工作不重要,到年龄了找个人嫁了才是正事。
由于中国传统文化影响,结婚对一个家庭来说是很重大的事儿,迟迟不结婚的子女成了父母的心病,为了缓解压力,“剩女”们有时也会做出妥协
“剩女”、“被剩下”,对于女性来讲,这样的描述有些太不公平了。
为了让身边的“剩女”朋友们压力小一点,Roseann和两个朋友捣鼓了一个超人类别的卡通人物“超级剩女”。
就是下面这个有着S形的头发,头发可以感觉到剩女的压力,然后悄悄来到她们身边,专门为被“污名”化的剩女们出头的卡通人。
她是个超级英雄式的卡通人物,会帮“剩女”们和咄咄逼人的爸妈、爱管闲事的亲戚和邻居,经常帮倒忙的朋友和同事周旋。
超级剩女卡通形象
不止是想为“剩女”们去污名,Roseann确信“剩女”这个群体很有前途,她专门去挖了大数据,从巴塞罗那人口学家的研究成果里有一个发现——
1970年代受到高等教育的男性在全世界范围内都普遍比女性多,随着时间变迁,女性成为比男性受高等教育更多的那一方,这项成果还推测到2050年女性会是受到高等教育更多的那一方。
在中国,受到高等教育的女性群体比例超出男性群体的年份是2012年。也就是从这一年开始,拥有大学学历的女性首次超过了男性。
红色点点代表的是女性拥有大学学历的人数
她还有个发现:
人口自然繁衍性别率为100:105,
也就是100个女孩出生的同时,
有105个男孩降生,
这是自然的性别出生概率。
中国在20世纪80年代
还是属于正常范围内的,
到了80年代后期,
男孩比女孩的数字越来越多,
一度到了100:120(女:男),
计划生育政策和
中国传统的重男轻女的现象
加速了这样的局面,
这样导致了很多中国适婚男性过剩,
找不到对象。
那能把这多出来的剩男和剩女匹配到一起嘛?太过天真了。
看下面这一幅中国地图,上面标注了男女比率的分配比重,发现天津、北京、浙江在性别比这件事上还是趋于缓和的,大量“剩男”其实是集中在相对贫困的山区和小县城。
因为环境、见识、受教育程度的不同,这些“剩男”是无法和“剩女”匹配到一起的。
“我发现,目前的中国有两类剩下的人,代表‘past(过去)’的剩男,生活在偏远地区,家境贫穷,代表‘future(未来)’的剩女,她们有更多机会,她们会成为有强大影响力的人。”
性别比的相对失衡,以及女性受到高等教育的人数的越来越多,一定程度会让“剩女”越来越多,并且这个趋势并没有放缓的样子。
在1980年代只有5.3%的女性29岁还未婚,2010年这个数字变成了21.6%,超过34岁之后仍未婚的女性比例也在上升。
在这些剩女中,有些人最开始会说“我太年轻了,还有时间,不担心结婚,碰到小孩还喊我姐姐呢。”
后面Roseann再见到她,她表示“我要剪头发”,Roseann追问为什么,对方说坐地铁时有小孩喊她阿姨,剪短头发,显年轻。
这位姑娘每次回老家也都表现得很焦虑,还打算回家结婚,以前总是说不要对象,变成接受妈妈介绍对象,而她还不到30岁。
图源自网易 部分“剩女”迫于压力开始接受家里的安排
有一位朋友38岁了,最开始是说希望自己找到一个喜欢的、有感觉的人,过了一段时间她说“我想生孩子,应该可以随便找一个人生孩子,但是又感觉有一点不行。”
但是Roseann明显感觉她没那么挑了,以前就是感觉回家相亲的男人身上都能挑出一点毛病“啊,太难看了,受不了”,现在则是变成了“呃这个还可以”,从语言的微妙变化上都能觉察到她的态度变了。
图源自新华网 中国式相亲会上,父母“摆摊”为子女贴相亲小广告
一位未婚美女郭盈光34岁时,月薪3万,海归女博士,当她去相亲角,却被人评价为“郊区房”,因为她年纪大了
在美国欧洲这样的地方,可能愿意结婚的人越来越少,但是中国结婚还是一件特别重要的事儿,很多女强人可能会选择遇到那个最对最好的人,没遇到就一直等,再想着结婚。
有的人之所以“剩”下了,可能就因为生活基本被工作占据,都没有合适的男人出现,实际她们是很想结婚的。
Roseann认为中国没有一个dating culture的东西,是一个方面的原因:
比方在国外如果一个女孩在外头玩,有一个男孩看到她很漂亮,可能会过来跟她说几句话,请她喝一杯,然后问对方电话,在中国这种情况还是很少的。
当然这个不全是女人的问题,也是男人的问题,“三不”原则有段时间很流行,那就是不主动、不拒绝、不负责。
图源自网易 这种非常正规的约会其实还蛮尴尬的
父母掌控子女结婚应该也是一个很大的问题,
“在中国,很多女人没那么担心自己找不到男人,因为她们的父母会帮着他们找。每次回老家,父母会准备五到十个男的去相亲,选择多了,确实就不会选择,因为没有特别心动的,就会一直说‘下次吧’、“下次吧”。
图源自新华网
Roseann曾去采访世纪佳缘的龚海燕,她了解到很多线上约会其实就是妈妈在掌控一切。
妈妈们在网上看到一个账户,然后去假装女儿跟那人联系,再跟女儿说啥时候去哪个咖啡厅见一面。
假装女儿跟男方聊天的父母,会问对方有没有车,有没有房,告诉女儿在相亲的时候要尽量少聊天,多问问题。
相亲很多时候是父母在主导 图源自中新网
Roseann采访身边的“剩女”朋友这件事,
一直持续了四年,
她发现受访的70多个人里
最终选择结婚的人是特别少的,
只有两个。
当身为记者的Roseann接触到的“中国剩女”越来越多,她意识到这是一群很重要的人,于是开始构思写一本关于她们的书。
在接触每一个受访者之后,她越来越发现有这样的念头在产生:“她们就是中国发展与崛起的一个写照。”
写好初稿之后,Roseann觉得自己能够有幸与中国最有趣儿、最具开拓精神的女性面对面,是一个殊荣。
但是她发现要准确抓住她们每个人故事里的情感又特别难,相当复杂。
她非常渴望能够用现场展示的方式来讲述她们的故事,于是就有了“剩女独白”舞台剧,成功地让13位女人和3个男人自愿写下关于剩女的故事。
“我不是一个男人,我也不是一个女人,我是一个女博士!”
“我小时候经常被妈妈教育‘好好学习,因为你眼睛太小了,这辈子可能都没法被优秀的男人看上’。”
“在学校我还可以自由地恋爱,一旦出了象牙塔,开始往婚姻这条路上走时,就突然冒出来一大堆的限制条件。”
为了吸引到喜欢的男人,做了很多“蠢事”的Naomi,疯狂地节食、学习法语只为了让自己更有浪漫气息。
Yolanda曾在独白舞台剧中说了一句引自母亲的话:我每次看见你我感觉你越来越老,越来越胖,你快要嫁不出去了。
有一位勇敢的“剩男”,他讲述自己与前女友的故事,他希望女友能在家相夫教子,直到他失去了她才发现什么是爱。
Kristy来参加剩女独白舞台剧会议时,她很生气,她24岁,她爸爸对她说她必须结婚了,就像一个足球教练一样催促:快上!找一个男人,在你老到没有魅力以前。
她没有理会爸爸的催促,也不相信这样会遇到良人,后来用自己的方式找到了非常中意的对象。
她说的一段独白非常感人——
“坚守自己的价值观,但不要太挑剔;选择自己所爱,但不能以牺牲自尊为代价;做现实主义者,但不要残酷;做理想主义者,但不要沉浸在白日梦中。
我们都是社会动物,所以要拒收外界信息的干扰很难,但最终我们是独立的个体。我们有选择的能力,听听自己的需求,去追寻心的召唤。我们必须这样做。”
做了一系列的事儿之后,Roseann发现:
剩女不仅仅是一个标签,更是一种心态,它是所有敢于挑战性别身份,或者说在向什么年纪该做什么事的成见发出挑战。
总之,剩女是一群很重要的人,她们有很大的潜力去改变那些需要改变的东西。这是一群坚信自己有决定自己幸福的权利的人,她们愿意保护自己的权利,哪怕是意味着这会代表自己将会过一种与众不同的,受怀疑的悲哀的生活。
“我相信我们每一个人心中都住着一个剩女。如果你听从她的召唤,好事就会发生。”
“租男友回家过年”的女孩表示有些后悔欺骗了父母,她后来的打算是这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