坊间一直有个传言,温州前首富王均瑶38岁英年早逝,妻子带着十几亿的身家,改嫁了王均瑶的司机。司机开着他的车,住着他的房子,抱着他的女人,幸福地感慨道:以前,我认为自己在给老板打工,现在才明白老板一直在为我打工。这个故事常常被一些养身保健的文章,拿来教育读者要保护身体,珍惜健康。
作为一个专门写富豪秘史的作者,当然不会随便取信这些没有根据的谣言。经过深入研究,这个故事纯粹是子虚乌有的谣言,被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利用,也是对知名企业家王均瑶的大不敬。
为什么说是谣言?王均瑶为何英年早逝?他去世后财产如何分配?他的公司是否良好发展?
这些疑问,可以在接下来的内容中,将获得完整的答案。
一、
1966年,王均瑶在温州苍南县大渔镇的渔岙(ao)村出生。
渔岙村三面环山,南面向海,从村的名字就可以知道,这里的村民们靠打渔为生。
王均瑶3岁的时候,他的二弟王均金出生;6岁的时候,三弟王均豪出生。
家里人口众多,生活的重担全部压在父亲一人身上。父亲外出打渔,一家人整天都提心吊胆。
有一次刮台风,隔壁村一共就只有二十几个男人,结果10个渔民遇难,躺在沙滩上一动不动。
父亲打渔一直没有回来,王均瑶三兄弟都跑去沙滩上找,所幸父亲没事。
看到那凄惨的一幕,三兄弟都触动非常大:不能接父亲的班做渔民,一定要出去闯一番事业。
那个时候流行订娃娃亲,但订娃娃亲要有体面点的房子。父亲深怕三个儿子将来讨不到老婆,向亲戚借钱,建起了一栋宅子。
王均瑶旧宅
三个兄弟,也就只有大哥王均瑶订上了娃娃亲,只不过后来没有结婚。
由于家里实在太穷,王均瑶读完初中,就辍学了。
他找了个印刷厂,跟着一个师傅做学徒。学了一年,师傅看王均瑶聪明,就带着他跑业务。
跟着师傅走南闯北,积累了不少经验和人脉。
1985年,19岁的王均瑶开始独立创业。
那个时候,他主要在内地推销售卖不干胶、饭菜票、徽章等业务,生意虽小,但能积小成多。
眼看生意越来越好,弟弟王均金和王均豪也加入到大哥的生意当中。
父亲没读什么书,但还是很有文化,看到三兄弟一起做生意,他经常教育哥仨:做人要摸摸胸口的巴掌地,要对得起自己的良心。
二、
王均瑶有着温州人的创业“四千”精神:历经千辛万苦,说尽千言万语,走遍千山万水,想尽千方百计。
王均瑶创业也赶上了改革开放的大好时光,1990年北京举办了亚运会,会旗、徽章、招牌等巨大需求,让兄弟三人大赚了一笔,获得了创业以来最大的一桶金。
彼时,王均瑶的生意不成体系,基本上是什么赚钱就做什么。
1991年春节前夕,远在长沙打拼的兄弟三人,和一群温州老乡,包了一辆车回温州过年。
当时火车票紧缺,包车回家时间长,又不舒服。
王均瑶就抱怨了一句,同行的老乡打趣道:你想又快又舒服,那你去包一辆飞机啊。
说者无心,听者有意。
一过完年,王均瑶就大致做了个调研,然后带着资料,就去找民航局的领导。
民航局领导听王均瑶说要承包飞机,觉得他异想天开,是不是疯了,然后断然拒绝了他。
但王均瑶却不为所动,为此事奔波了一年,盖了100多个章,成功承包了长沙到温州的航线。
1992年,26岁的王均瑶三兄弟,拿出所有的积蓄5000万元,成立了第一家民营包机公司——温州天龙包机公司。
消息震惊了全国,王均瑶的动静搞得有点大,当时民营经济的地位还不明确,第一家包机公司的地位也极为危险,随时有可能被叫停。
恰逢邓小平南巡,他在南方讲话中强调:“改革开放思想再解放一点、胆子再大一点、步伐再快一点。”
王均瑶胆子够大,也赶上了好时机,温州天龙包机公司的地位稳了,他也成为了“胆大包天”之人。
王均瑶承包第一条航线
正如王均瑶所预料,长沙到温州的航线非常受欢迎,第一年包机公司就实现了盈利。
王均瑶的民营航空梦,由此启航。
三、
王均瑶由一个不知名的小商贩,成为了轰动一时的企业家,各种资源也扑面而来。
与此同时,改革开放初见成效,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牛奶的需求开始日益加大。
当时,国内知名的牛奶品牌并不多。
“一杯牛奶强壮一个民族”,成为当时的口号,王均瑶从中嗅到了商机。
从1993年开始,王均瑶就在全国各地寻找优质奶源,引进先进的杀菌技术,投身乳品行业。
1994年,28岁的王均瑶,又成立了温州均瑶乳业,正式进军牛奶行业。
均瑶牛奶
此时,王均瑶开始着手打造“均瑶”这个品牌。
1998年,温州市政府向社会公开拍卖80块出租车牌照的经营权,王均瑶不惜以68万元的高价夺得头筹。
同行都认为王均瑶是在做亏本生意,但带着“均瑶”的出租车满温州城跑时,“均瑶”的品牌知名度却打出来了。
王均瑶承包温州出租车
此外,王均瑶还在温州投资建设了“均瑶宾馆”,还一度成为温州的地标建筑。
事业顺风顺水,三兄弟赚到了一辈子也花不完的钱。身边很多一起发家的老板,在这个时候迷失了自己,吸毒、赌博的大有人在。
王均瑶及兄弟们,当时也有迷茫。就在这个时候,王均瑶觉得赚钱并不是最重要的,做一个百年老店,才是梦想。
1999年,王均瑶将公司搬迁到了上海,并且组建了均瑶集团,他不满足于偏安一隅,真正想做一个百年老店。
四、
亲兄弟,明算账。兄弟三人,一起打拼多年,到了分股权分钱的时候。
当时,大家都有一个原则,分多分少无所谓,只要求不要有一个人的股权大于51%,导致一言堂就行。有大事决策,三个人中起码要两个人同意。
价值几个亿的股权,兄弟三人15分钟就分完了,领头人王均瑶40%,二弟王均金35%,三弟王均豪25%。
兄弟三人齐心,没人争权夺利,均瑶集团的股权结构一直非常稳定。
搬来上海之后,王均瑶开始进军房地产行业。
2001年,王均瑶在浦东一举夺得了200多亩地。仅仅一年之后,王均瑶又以5.5亿的价格,接手了徐家汇的一栋烂尾楼。
2003年,经王均瑶之手改造,烂尾楼焕然一新,摇身一变,成了上海均瑶国际广场。
仅此一战,王均瑶就至少赚了一个亿。
2002年,民航大重组,王均瑶把握住了机会,参与了东方航空对武汉航空的重组,成为了东航武汉公司的股东。
多条战线齐发,王均瑶始终处于高负荷工作状态,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是常态。
为了在有限的时间,处理更多的事情,王均瑶准备了两部电话。同时接听两部电话,对他来说,是家常便饭。
超负荷工作的王均瑶
2003年,王均瑶身体不适,一经检查,发现得了肠癌。这个消息如晴天霹雳,但他没有公布消息,依然带病工作。
2004年6月,王均瑶拖着疼痛的身体,还出国考察。回国之后,他马上进行了手术。
手术后仅仅一个月,王均瑶的病情迅速恶化,这才找到两个弟弟,定立了个遗嘱。
在此期间,王均瑶与无锡市国资委签订了《股权转让协议》,收购无锡市商业大厦集团56.88%的股份,借此间接控股了A股上市公司大东方。
大东方,也成了均瑶集团旗下的第一家上市公司。
2004年11月,38岁的王均瑶已贵为温州首富。但天妒英才,王均瑶与世长辞,再也没有机会带领均瑶集团往下走。
当时,王均瑶有两个儿子和一个女儿,大儿子王瀚才14岁,还在读初中。
王瀚继承了38.5%均瑶集团的股份,小儿子王超和女儿王滢滢只获得很少一部分股份。
由此可见,王均瑶的妻子带着十几个亿的财富,下嫁给司机,且老板给司机打工的说法,是毫无根据,不攻自破。
五、
王均瑶去世,二弟王均金被推到了台前,成为了均瑶集团的掌门人。
哥哥去世,对两个弟弟打击非常之大。当时,兄弟俩心灰意冷,恨不得把所有企业都卖掉,就收缩到只剩上海的一栋楼,收收租金就好了。
但开弓没有回头箭,打造百年老店是王均瑶的遗愿,兄弟俩只能向前冲,不能往后退。
2005年,王均金带领均瑶集团在航空业更上了一层楼,筹建了上海吉祥航空。次年9月,吉祥航空实现了首航。
经过9年发展,吉祥航空从名不经传的小航空公司,成为了知名航空公司。
2014年2月,吉祥航空再下一城,经民航局批准,在广州成立了廉价航空——九元航空。
九元航空
2015年5月,吉祥航空成功登陆A股市场,成为均瑶集团旗下的第二家上市公司。
王均金为吉祥航空上市敲钟
均瑶集团的商业帝国已初见成型,一家上市的零售商业公司,一家上市的航空公司,金融行业成为了均瑶集团的下一个目标。
当时,上海的老牌上市企业爱建集团,成为上海金融业混改的排头兵。
爱建集团手握证券、租赁、信托三张金融牌照,尤其是信托牌照,只有存量流转,没有新增牌照,可谓价值连城。
均瑶集团把握住了机会,参与了爱建集团的混改,成为了其第二大股东。
2017年,信托牌照价值突显,爱建集团的市值却只有200亿左右,第三大股东广州基金,欲花70亿资金,要约收购爱建集团。
爱建集团成了广州基金和均瑶集团争夺的对象,作为反击,爱建集团发起了对均瑶集团的定向增发。均瑶集团想进一步增持爱建集团,成为控股股东。
一场爱建集团的股权争夺大战,就此打响。广州基金和均瑶集团接连出招,举报、辟谣、质疑、反击,口水战层出不穷。
最后在多方力量协调之下,广州基金调整了收购方案,均瑶集团得以完成定增,成为爱建集团的控股股东。
至此,均瑶集团旗下的第三家上市公司诞生,成为了其在金融行业的布局。
2020年8月18日,均瑶乳业砍掉牛奶业务,专注乳酸菌饮品后,改名为均瑶健康,成功登陆A股。
均瑶集团成了一个强大的商业帝国,旗下已经有大东方、吉祥航空、爱建集团和均瑶健康四大上市天王,形成了资本市场上的“均瑶系”。
六、
王均瑶三兄弟,生于穷山恶水,仅三人之力,走出大山。白手起家,踏准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变革的每一个脉搏。
他们从不畏艰苦,从小商小贩做起,赚到人生的第一桶金;领先时代一步,成立了第一家民营包机公司,是民航改革第一批吃螃蟹的企业家。
赚到一生也花不完的钱后,三兄弟也并没有止步于此,本身开“百年老店”的想法,将总部迁移到了上海。
完成均瑶集团的雏形后,王均瑶抱憾离世,诺大的均瑶集团并没有发生争权夺利的事,股权结构非常稳定。
在王均金的带领下,均瑶集团进入了航空业、商业零售、乳业、金融业等诸多行业,控制了四家上市公司,成了实力雄厚的企业。
王氏兄弟的成功,离不开“胆大包天”的过人胆量,离不开温州人的“四千精神”,更离不开中国改革开放释放出的巨大经济红利。
改革开放后商贸的第一桶金、民航业放开民营经营、上海金融业混改,每一个转瞬即逝的机会,都被三兄弟精准抓住,这才是常人难以企及成功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