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或许你已经听腻了“每天一斤奶,强壮中国人”的电视广告,但你不一定知道:90%的中国人天生就乳糖不耐受。




来源:新浪微博 中国人饮用牛奶的历史最早始于商代,早在三千多年前随着畜牧业发展,人们学会了喝牛奶。 公元前170年,中国历史上就有了用乳汁制作奶酒的记载。从唐朝开始,乳制品成为贵族中较为普遍的食品,明朝时期,乳类产品开始进入寻常百姓家。


并且对牛奶体质的探索是从遗传学和现代基因组学开始,而这两门学科的飞速发展不过是近20年间的事情。

01
什么是乳糖不耐受?



但乳糖不耐受的元凶不光在肠道,还在中国人的基因里。
图片
02
90%的中国人天生乳糖不耐受
早在80年代开始,就有学者开始研究中国居民乳糖不耐受的问题,几十年来的多个调查研究发现,中国各地成年人乳糖不耐受的比例大多超过90%。
即使在喜食奶制品的西北的少数民族聚集区,乳糖不耐的几率也在80%左右。

乳糖不耐受地图,越深色代表耐受者比例越高。来源:维基百科
这个现象不仅出现在中国,和北欧的20%相比,整个亚洲几乎都是全球范围内乳糖不耐受比例最高的。
|乳糖不耐受是哪来的?
严格来说,乳糖不耐受不能称作是一种病,因为人类刚出生的时候,大家的基因本来就都是不耐乳糖的。
当我们还是需要喝母乳的婴幼儿时,我们的小肠会分泌足够的乳糖酶,断奶之后,我们能够摄取别的能量来源了,便不再产生没什么用的乳糖酶。

对于大部分哺乳动物(包括人类)而言,断奶之后的乳糖酶就没什么用了,这本来是一个性价比很高的进化设定。
但大自然怎么也想象不到:断奶后的成年人类竟然会去”抢“其他动物的奶喝。
|欧洲喝奶史
按照现代生物进化理论,最先演化出了耐乳糖能力的那批人,可能才不正常。

来源:《自然》杂志
人类最早的耐乳糖突变出现在大约7500年前,然后随着人类迁移扩散到欧洲各地。由于欧洲南部已经存在着稳定的农耕社会,乳糖耐受变种人的放牧技术和喝奶能力没有用武之处,于是他们往北迁徙。 在北欧,位于2号染色体长臂的耐受乳糖基因给他们的生存带来巨大的生存优势。


来源:pintreast 最早驯化原牛的北欧居民生产生活离不开牛奶,于是耐乳糖者越来越多。 |中国喝奶史 相比欧洲,中国并不是一个有着喝牛奶传统的国家。
究其原因,一是古代牛奶的来源非常贫乏。

中国土生土长的牛主要是黄牛和水牛两类,算上藏边地区的话还有牦牛,无论哪种牛产奶量都远远无法与奶牛相比。
二是中国古代牛只主要作为农耕工具使用,为了保护农业,政府对牛的食用功能严格限制。
因此,中国饮用牛奶的历史虽然久,却没有形成全民普及的饮用习惯。
中国人的乳糖不耐受的比例高,就很容易理解了。
图片
03
乳糖不耐,曲线救“肠”
乳糖不耐受不等同于一点乳糖都无法摄入,而是可以在承受能力范围内适当进行补给。
健康成人即使为乳糖不耐受者,也能饮用适量牛奶。但要注意喝法和饮用量,有许多方式可以让乳糖不耐受患者放心喝奶。

|避免空腹
乳糖不耐受者不宜清晨空腹饮奶,在喝奶前吃一些主食或谷物就能减轻或杜绝乳糖不耐受的症状。
| 限制饮奶量
大多数人每天可以耐受10g乳糖 ,相当于200毫升左右的低脂或脱脂牛奶,在这个安全范围内并不会发生乳糖不耐受的症状。
| 坚持少量多次喝奶法
有规律的每日摄入一定量的乳糖可降低乳糖不耐受,并可以诱导大肠菌群对乳糖的适应性。
将一天的饮奶量,分成多次饮用。普遍推荐乳糖限量为12克,一次食用量最好不超过250毫升液态奶。
| 替代奶制品
不过,上面奶制品并不包括乳饮料、乳酸菌饮料、复原奶酪和奶油。
严重的乳糖不耐受者也可以选择类似干酪、芝士、酸奶、舒化奶等低乳糖奶制品,豆浆或多种豆制品也可以用于部分替代牛奶及奶制品。
图片
所以,千万别被统计学里的数字游戏吓到,乳糖不耐受本来就是广泛存在世界问题,本身也不需要什么“救星”。
但凡事都有两面,乳糖不耐受也不一定是件坏事,总有人会带上好奇的视角发现新世界。

参考资料:
[1]高亚滨.如何解决乳糖不耐症[J].中国乳品工业,1997,25
[2]何梅.乳糖酶缺乏和乳糖不耐受[J].国外医学卫生学分册,1999,26
[3]金汉珍.婴儿乳糖不耐受症[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00,15
[4]崔思荣.乳糖的生物特性[J].枣庄学院学报,2010,27
[5]乳糖不耐受的人喝奶需要注意什么?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24339539/answer/68650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