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工人、干饭人,这些年度爆梗背后是年轻人对于职场、生活的自我解嘲,也反映了他们对于严肃议题的独特思考。
如何正确认识这一代年轻人?为了解答这些问题,腾讯新闻联合众多优质创作者,围绕95后这个“年轻群体”,通过行业观察、人物故事、市场报告等一系列的内容,试图为大众揭开这个新兴群体的真实群像。
废柴,是一个网络上近年来比较火的词汇,一般用来自嘲自己毫无用处。但如果你在现实生活中,听见某个年轻人说自己就是个废柴,拜托千万别信以为真,更别用废物的眼光看人家。否则的话你可真的被这个时代摁在地上摩擦了。
正如醉酒的人从不说自己喝多了,精神病人也从不说我有病,真正的废柴是不会如此自称的。只有那些有潜能,只是暂时未燃烧(电视剧)起来的年轻人,才勇于将自己自嘲为“废柴”。正如去年火爆全网的脱口秀演员,北大毕业生李雪琴,在节目上被问及“北大毕业的做点啥不好非要干这个”时,她回应道:“谁说北大毕业的就不能做个废柴呢?”
这番话代表的是当下95后们的心态:废物不废。他们并非颓废不上进,只不过不想被某种“定义”绑架罢了,用一份自嘲的姿态退后一步,懒得跟你解释。而且更重要的是,废柴根本就是95后年轻人对主流世界贴标签的抗拒。
日剧《宽松世代又如何》,反映的就是塑造平成废柴的那个年代里废柴青年的工作与生活
柴废发展史:从平成废柴到中国废柴,平凡人丧也要丧得精彩
平成废柴,特产于平成初年,差不多就是日本(专题)的90后。这波年轻人的童年底色是“不景气”,但日本的福利政策又保证了他们不至于因无业而流落街头。这代人对生活无欲无求、不求上进,低欲望,对人生缺乏热情。与他们的父辈,满腔热血的“昭和男儿”形成鲜明对比。他们被认为是“无法寄托希望的一代”,也就是“平成废柴一代”。
最初废柴一词出现在日本动漫中,用以形容有巨大潜力的人,它带有褒义。传入中国后,因网剧《废柴兄弟》播出,被延伸出坚持梦想的穷苦青年。
当它成为社会现象,指的是那些到大城市打拼的年轻人群。他们表面看着颓废,其实很有才,废柴只是自嘲。他们的口号是“燃烧自己,成全别人”、“废柴不哭,站起来燃”、“众人拾柴火焰高,废柴团结起来”。在诸多网络小说里,男主角都被塑造成废柴形象,以迎合时代感和现实意义。它们很容易跟年轻人产生共鸣,《废柴英雄》中极有个性、更为自我的废柴形象,更讨95后欢心,受年轻人喜爱。
对这一代95后来说,心灵鸡汤是油腻和俗套的代名词,他们羞于提及。但“丧也丧得精彩的平凡人”,却是让他们欢欣鼓舞的那一类。
95后柴废:能说出口的废柴不是废柴
有学者研究认为那些自称废柴的,并非低欲望群体、不需要消费,只是相对其他人的消费更自助更重视消费的品质和个性化。现代人内心绷得太紧,竞争太激烈,社会节奏太快,缺少淡定从容的文化气象。其观点认为,95后以废柴自嘲,是中国软实力在提升的表现,因为他们有一种这个时代所缺乏的“放松感”。只有放松才能从容,从容才能更好地思考,更自信。
95后00后等新生代群体,从一出生就接触日本动漫、游戏、影视,建构起了独特的二次元世界。日本的二次元,形成于平成时代宽松教育大背景下,是日本低智社会的表现。为了抵制成人主流文化,他们创造了自己的文化,与父辈形成区隔,恶搞、自嘲、鬼畜,就是这种青年亚文化的表现。废柴,隶属于自嘲系列。
与“佛系”文化一样,废柴也涉及两种状态和态度。一类是真的废柴:自小不思进取,沉迷娱乐游戏和享乐,对未来缺少规划,慵懒而颓废,废柴是逃避的遁词;第二类是我们常见的,也是这篇文章谈论的类型,即:奋斗在大都市的年轻人。
他们大多出身在小镇和农村,因社会固化和分层而缺乏上升空间,面对现实生活无力。“废柴”是他们自我解压的表现。
废柴女孩小龙推荐我们看的废柴美剧,豆瓣评分8.8
95后以废之名等待爆发:柴废这个词只能我们叫自己吧
YOUNG世界采访一位从北京知名广告公司离职后,移居压力更小、发展空间更大的杭州的广告策划人,95年出生的“小行星B612”(化名,为小王子居住的星球以下简称B612)时,他说:柴废这个词只能我们自称吧?如果外人说你是柴废,那真是有攻击性。
B612说自己是偶尔有无力感和不知道如何面对那些同龄但功成名就的人生赢家时,以及面对父母和外界对此的评判时,才会拿“我就是个废柴”做挡箭牌。“我上大学时就看过《下流社会》,我知道什么是真正的颓和丧,什么是真正的废物。自嘲消解严肃,我们是等待燃烧的人,但是怎么好意思跟你们讲呢?”。
这是一种网络文化中的自我降格,也是安全又讨喜的自保,以及对外界不解懒于解释的回应。从某种角度来看,95后废柴是用一种幼稚来抵抗主流社会的标准和价值观。
B612有着清醒的自知,自嘲废柴依然没有放弃奋斗。在杭州的广告人生活,缺少了在北京时的鸡血感,没有那么快的节奏,也不用再为通勤方便,而用几乎一半的工资,租大望路或国贸附近的狭小老旧合租房。这位年轻人说,自己不想别人用所谓成功与否定义自己,过自己选择的人生,只有在被问及为什么离开北京时,他会自嘲地说因为自己是个废柴。
小行星B612在杭州依然保持着行业敏感,社交圈,互联网是隐藏在他身体里连接北上广深的纽带,实现着信息输送速度。杭州给了他性价比更高的生活,让他觉得不像北京的冬天冷得让人绝望,绝望到连哭都不想。
废柴女孩小甜的休息日生活一角
另一位95后上海女生小甜是个自嘲“只会工作而生活能力低下”的废柴,她曾经创下过因为懒和忙而一个星期没换袜子的历史记录。尽管如此,她对工作是一点都不马虎的,然而却并不喜欢被看做女强人。她在上海一间IP内容电商公司做策划,工作之余开着一家淘宝店卖乳贴。她性格火辣做事雷厉风行,却并不是那种有距离感、精英风格的女性,在与YOUNG世界的聊天中,当我们展示废柴的另一面,一位以“物品精良,你就精良”著称,鼓励女性自律、成长、塑身、学习的鸡血型女创业者时,这位柴废女郎说:“你不觉得很尴尬吗?”
她认为“废柴偏向于聚焦某一部分的自我评价,是对自己有要求,但未如意后的情绪片段。用废物、废了形容自己的人,我觉得没有精神可言,太过于自我否定。废物有点偏全部否定的感觉,所以废柴是一群特别有机会的人,也可能会成为某种大天才。”
在一家视频大厂工作的95后的后浪女孩小龙也认同这个观点。她说“现在的年轻人还能用这个词说自己,绝对是对自己有要求哦,还有一大部分人,连这个觉悟都没有。”小龙认为哪怕一时对自己不满意,但用废柴这个词的人,听上去就比用废物来形容自己更有希望。“这群人是有抱负、有追求、有行动力的,可能是因为遇阻或某个领域不适应,有些焦虑”。
小龙大部分时候会说“我大概是个废柴吧”、“我就是个废柴,MD”,在她跟朋友的意识里,这个并不算颓废和自暴自弃,而且“还有一些不服输的精神在的”,她热情地推荐YOUNG世界去看看《废柴联盟》,“在大众视野里,他们都是差生,都有问题,不被待见,但是当他们聚集在一起,每个人身上星光熠熠。”
不被优秀困住,也不被批评绑架。这代95后做自己很勇敢。中国社会近几年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消费主义盛行,价值尺度单一,功利主义之上,成功人士炫富斗恨,舆论媒体兜售贩卖焦虑。中国年轻人自嘲废柴,有塞亚·柏林“消极自由”的概念性:积极自由要回答“什么东西或人,有权控制或干涉,从而决定某人应该去做这件事、成为这种人”,自由意味着“去做……的自由”;消极的自由回答的问题是:在什么样的范围内,一个人可以被容许做他能做的事,成为他所能成为的角色而不受干涉,即“免于……的自由”。
在北京东城区的一处胡同的平房里,居住着一位辞职后专职写作的95后废柴作家小颜。她说在同学朋友眼里,自己是一个看起来没什么成就、工作不正经生活徘徊在温饱线上的人。“他们的想象很符合作家或者艺术家,颓丧落拓的形象,但那个只是刻板印象。”
小颜的生活看着的确不鸡血,她保持着自己的写作和阅读节奏,靠给一些自媒体和杂志写稿获得报酬维持生计,但因为并没有特别大的花销,日子也算过得去。她拿了一本今年刚出版的热门新书《糜骨之壤》,翻开其中的一段话读给YOUNG世界听:“我们为何要做有用之人,对谁有用?是谁把世界划分为有用和无用,又有什么依据?难道飞廉就没有活着的权利?在仓库里偷吃粮食的老鼠呢?还有黄蜂、雄峰、野草和玫瑰,它们都没有权利活着吗?谁有这样的智慧去评判孰优孰劣?”
每一个时代都有自己鲜明的特性。在这届95后身上,旁观者无法用约定俗成的世俗眼光观看他们,也无法用刻盘印象来理解他们,在面对外界的疑惑眼光时,他们只需一个“废柴”就轻易解构了社会要强加过来的压力。转而更加轻盈地退缩在世界的后面,等待一次厚积薄发式的燃烧。他们的精彩,披着丧的外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