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6月26日,北约宣布,任命荷兰首相吕特为新一任北约秘书长,在10月1日正式上任。到了7月2日,67岁的迪克·斯霍夫接替吕特,成为荷兰新首相。此时距离荷兰大选结束,已经过去223天。作为荷兰执政联盟4个政党推出的“折中人选”,斯霍夫对内要平息“左右翼之争”,对外则要解决芯片制造设备是否继续对华出口的敏感问题。因此,这位荷兰新首相的对华态度,引起了国际社会高度关注。
从荷兰的情况看,他们是典型的“小国大经济”,虽然国家体量不大,但拥有诸多世界知名品牌,除了ASML、壳牌和联合利华外,还有菲利普、喜力、毕马威等。从这个情况看,荷兰的经济结构与韩国非常像,都是出口导向型经济体,靠着知名大企业撑起经济体量。因此从荷兰的角度看,他们实际上不愿意限制芯片制造设备对华出口,不仅会给自己带来经济损失,还会造成连锁反应,让本国企业因为“外贸环境不佳”而出走。壳牌和联合利华已经离开荷兰,ASML公司也准备出走。荷兰政府成立“挽留小组”,给出25亿欧元的投资承诺,才勉强留住了ASML公司。
不过,荷兰很难在对华政策上,发出自己的声音,因为他们是美国的欧洲盟友。在二战后,美国通过“马歇尔计划”深度控制西欧的经济,又用北约这个“铁爪子”强化对欧洲各国的控制。因此对美国的施压,号称“欧洲政坛不粘锅”的吕特做了两手准备。在今年3月,吕特时隔5年访华,对芯片制造设备出口管制问题表态,声称“不会专门针对某个国家”。吕特这番话的言外之意,就是“美国让卖就继续卖,不让就只能禁止,但这是美国的决定,而不是我在针对你”。换而言之,吕特就是在芯片制造设备出口管制问题上,给荷兰撇清责任,来避免遭受中方的反制。
而在另一边,荷兰没有积极响应美国“全面禁止对华出口芯片制造设备”的要求,而是采取了拖延和反制策略,声称“需要更多时间评估限制措施的影响”。对这个情况,美国显然不满意,派出商务部副部长艾伦·埃斯特维兹访荷,敦促荷兰对中国半导体产业实施更严厉的限制。为了平息美国的愤怒,荷兰选择在今年6月出动一艘护卫舰,跑到中国东海实施挑衅。不过在这个过程中,荷兰军舰居然起飞舰载直升机逼近中国海岸,被驱逐后还发公告指责中方。从这个情况看,荷兰显然觉得自己背后有美国,无论出现什么情况,都是美国人承担责任,不关自己的事。
现在,接替吕特的斯霍夫宣誓就职后,在7月4日就亮明自己的对华态度,表示在与中方讨论国家安全问题时必须“非常谨慎”,并强调美国是“值得信任的合作伙伴”,还表示荷兰会继续支持北约的行动。从斯霍夫的言论看,他大概率会延续吕特的做法,虽然会配合美国对华打压的做法,但力度有限。荷兰显然不想放弃中国市场,但又无力应对美国的持续施压,这就是他们的悲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