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车企流量之王,小米SU7出了一个严重的车祸。在海口市美兰区美苑路春江壹号小区,一辆小米SU7驶出停车场,突然失控,冲向非机动车道正常行驶的电动车和路人,造成一死三伤的严重车祸。



这场车祸一出来,很多人就习惯性地质疑小米SU7的质量问题。毕竟,在做手机的时候,小米手机也出过不少品控上的瑕疵,包括小米生态链上的某些家电产品,都存在不少的小缺陷。

可在质疑小米SU7之前,我们还是尽量等交警发布调查结果。前不久,一辆问界M7也因车祸,死了一对父子和一个小舅子。大量的小视频质疑问界M7的AEB主动安全系统失灵,可经交警调查后发现,这辆问界M7事故车,没有配置华为智驾系统,也没有配置华为研发的AEB主动安全系统。

关于车门为何打不开?也主要是因为车内乘客已经死亡,车门无法从内部落锁。关键是,这辆问界M7是标准版,而非智驾版。它使用了不少的华为技术,却没有搭载最核心的华为智驾技术。



小米SU7在这场事故中,暂时也很难判定为刹车失灵。因为根据小米公司发布的公告称,配合警方调取车辆后台数据发现,车辆整体状态正常,制动系统正常,但加速踏板被持续深踩。按这种说法,大概率是司机误把电门当刹车了。



因为小米SU7是当下的“流量之王”,自带舆论光环,被无数媒体紧盯。小米SU7出现任何事故,都会被无限放大。可在新能源行业,这基本已经是常态了。在燃油车时代,发生车祸了,人们首先想到的是,司机可能犯错了。但在新能源时代,发生车祸了,人们首先想到的是,车可能出问题了。为什么会这样?关键就在于智能化的过度宣传,而人与车的权责却不一致。

各大车企都大力宣传自家的智驾技术,可当智驾技术真正地掉链子时,背锅的却又常常是司机本人。因为不管智驾技术多牛逼,对生命的第一负责人永远是自己。你放开方向盘的时候,智驾技术和它背后的公司,都是不会为车祸而承担责任的。



其实,小米SU7的智能化水平是比较低的。像在鸿蒙智行、理想、蔚来、小鹏等造车新势力中,城市NOA系统基本是标配了。可小米SU7由于起步晚,上市也晚,它的城市NOA系统才刚刚开放,甚至有些车主都还没更新。而且,小米SU7的标准版,是没有城市NOA系统的。

队长特意查了一下,小米SU7是昨天开始推送城市NOA系统的,但也仅限于北上广深杭、武汉、成都等十座大城市的主要干道。可华为、理想的城市NOA系统基本覆盖全国了,蔚来也覆盖100多座城市,小鹏则覆盖了200多座城市。从智驾技术来说,小米SU7与比亚迪王朝网、海洋网处于差不多的水平。比亚迪不是没有城市NOA,而是只局限于腾势、比亚迪汉、唐等中高端车型,没有全量开放。



也就是说,小米SU7的流量造势虽然很大,但它的硬核技术确实吃了一个起步晚的亏。它的车身稳定系统、制动系统,全部由德国博世集团供应,电机、电控由汇川技术供应,电池由宁德时代和比亚迪供应,外观设计则高度模仿了保时捷Taycan。

根据雷军的说法,小米SU7的女性用户占比非常高,预计会达到50%。很多人购买小米SU7,都是被它的颜值所吸引的,还有对小米品牌的认可,也就是忠诚的米粉。小米SU7有很多关于女性痛点的设计,比如防晒、收纳、好看等。这些小细节看起来不太重要,但对女性而言,却很容易打中痛点。



可在这些小设计之外,一辆车的核心,终究还是在于硬核技术。汽车是硬核工业,光靠整合,是难以走得长远的。除了软件技术外,整车厂也需要掌握一部分核心的硬件技术,像特斯拉,就自行研发了电控系统、电池热管理系统、自动驾驶芯片等核心硬件。华为则研发了激光雷达、三电系统、智能座舱、车机芯片、自动驾驶芯片以及智驾软件系统等。

在这个卷技术的时代,造车,不是雷军不够努力,而是小米还太年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