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时馆方解雇了负责看管储藏室的员工,并表示将对其采取法律行动。

半年多的调查之后,大英博物馆终于给出了让人目瞪口呆的阶段性结果:1500件文物被偷的过程长达30年,是内部员工一件件陆续偷出博物馆后直接给挂在网上,卖往了45个国家和地区。

英国人从全世界偷来了文物,这位老哥偷出来之后又把文物送回全世界。这要放在古代,高低得是个“义贼”了...

偷窃文物的“义贼”名叫彼得·希格斯 (Peter Higgs) ,曾在利物浦大学学习考古学,1993年开始在大英博物馆担任研究助理。

希格斯的履历相当光鲜,他是现任希腊和罗马部门代理负责人,管理希腊和罗马部门的储藏室。
2015年,他协助将一座被盗的拥有2000年历史的雕像归还利比亚,英国政府称他为“世界知名的策展人”。他还因此上了英国电视台的节目,因帮助追查全球被盗文物而名噪一时。

这样一位管理文物储藏室、声名远扬的模范老员工,却动了偷窃文物的歪脑筋,甚至偷上了瘾,连续30年把文物哐哐打包往外拿。

更魔幻的是,大英博物馆根本没注意到自己被偷家。
最终揭穿盗窃事件真相的,竟然是一位远在丹麦的古董商,伊泰·格拉德尔 (Ittai Gradel) 。

伊泰很多年前就在网上搜寻各种各样的古董小玩意儿,刻有复杂图案或花纹的古代宝石是他的心头好。
但毕竟,这种昂贵又小众的爱好圈子太小。很多时候伊泰只能借助互联网的力量,在eBay等交易网站上“淘宝”,2014年,他认识了一位网名为“sultan1966”的大佬。

“sultan1966”称他从祖父那里继承了大量宝石,伊泰看出他手里的都是好货,但价格卖得不高,于是开始频繁从他那儿买宝石。

2016年,伊泰发现“sultan1966”上架了一块灰白相间的浮雕宝石,上面刻有希腊生育之神普里阿普斯的图案,售价仅为40英镑。
商品发布几个小时后就被撤下,但伊泰一眼看出,这块宝石自己在图鉴里看到过,图鉴中注明,宝石现藏于大英博物馆。

难道是大英博物馆的宝石被偷了?抱着这样的疑惑,伊泰联系了这位“sultan1966”,对方回复称,之所以下架,是因为这块宝石是妹妹继承的,她突然不想卖了。
伊泰想了半天,只能解释为“宝石应该是仿品”。毕竟,相比“大英博物馆被偷”,“宝石是仿品”的可能性要更大。

此后伊泰继续从“sultan1966”那里订购了很多其他宝石,但时间一长,他又发现事情不对劲了。
2020年,伊泰在一本新出版的宝石图鉴中发现一块宝石雕像,图鉴中标注,该宝石收藏于大英博物馆。伊泰一脸懵逼,这宝石自己前一阵刚在圈内的一位英国经销商那儿看到过,咋就变成大英博物馆的了?

伊泰去询问了这位经销商,经销商也一脸懵逼,表示宝石是从一位网名叫“sultan1966”的人那儿买的,买的时候并不知道是大英博物馆的货。
四年前的巧合再度出现,连货源都是同一个人,伊泰这下能肯定,大英博物馆绝对是出内贼了。

他联系到了当时大英博物馆的副馆长,对方告知博物馆由于疫情关闭,没法进馆核对库存,让他耐心等待之后的调查结果。
眼看着大英博物馆这样回应,于是乎,伊泰整理了自己2014年以来和“sultan1966”的交易记录,从付款系统中查到了对方的名字:P·希格斯 。

再度联系大英博物馆的副馆长时,副馆长表示诧异:“为什么你知道大英博物馆里有个叫彼得·希格斯的人?”

伊泰寒毛直竖,自己多年来的交易对象叫P·希格斯,大英博物馆员工叫彼得·希格斯。自己的交易对象昵称是“sultan1966”,彼得·希格斯生于1966年,这俩极大概率是同一个人。

这么一看,所有的线索都串起来了——
远在丹麦的自己竟然破了一次盗窃案:彼得·希格斯至少2014年就开始从大英博物馆里偷东西往外卖,而自己在无意间,从他那儿买下了超多大英博物馆的宝石...
可能有同学要问了,希格斯悄悄在网上卖了这么多年,为啥大英博物馆不仅没发现文物库存减少,而且还没在网上看到自家文物流通?
原因很简单:大英博物馆的文物,实在是太多了...

众所周知,由于历史原因,大英博物馆汇聚了来自全世界的藏品,藏品总数高达800万件,其中约有240万件未编入存档目录。

240万已经是个无比庞大的数字,其中丢失个1500件,如果不是专门负责管理的工作人员,可能根本意识不到。
巧的是,盗窃事件的主角、希格斯本人就是管理人员,自己偷走自己管理的东西,再巧妙掩饰一下,整整30年都没有任何同事发现...

但希格斯还是大意了,不小心在网上挂出了有存档数据的文物,还恰好被远在丹麦的伊泰逮到了两次。
虽然第一次希格斯及时撤掉了链接,但第二次的文物直接流向了市场,这可没办法直接撤回了...

2020年接到伊泰提供的线索后,博物馆内部一度以为希格斯是被造谣陷害。2021年7月,大英博物馆副馆长还给伊泰回信,称未发现内部有违规操作。
2021年12月,博物馆的例行抽查才发现事情不对。一年后,希格斯的下级同事将调查报告提交给希格斯,被希格斯本人压下,调查结果理所当然地一拖再拖。

直到2023年7月,大英博物馆才对外宣布1500件文物失踪,解雇了希格斯。
“我们花了一段时间才接受盗窃行为对信任的背叛,内部人员的背叛是一个很难预判的教训,也无法提前做好准备...”

馆方认为,希格斯售卖了大量没有存档数据的文物,最早甚至在30年前就有偷窃行为,从中获利至少10万英镑。
伦敦警察厅搜查了希格斯的工作场所和住所,发现了手写笔记和修改博物馆库存记录的证据,在他家还查获了疑似来自博物馆藏品的物品。

馆方据此对希格斯提起民事诉讼,但希格斯却对指控提出异议,表示自己是被冤枉的,他说自己对网络交易一无所知,而警方搜出的那些藏品属于一位已故亲戚。

毕竟,就算这些藏品是他偷出来的,没有存档数据的大英博物馆对此也“死”无对证...

诉讼还在继续,一些网络交易的记录还有待核实。而最初发现线索的古董商伊泰在看到大英博物馆官宣偷窃事件后,主动归还了360多颗宝石,其中还包括他转手之后又追回的,可谓是仁尽义至。
由于这些宝石没有存档数据,伊泰的归还行为属于“捐赠”,并不能拿到任何博物馆的赔偿。

英国人从全世界偷来的文物,被英国员工偷走卖向全世界,套娃偷窃属实大开眼界。不知道后续会不会有更抓马的展开,诉讼结果我们可以继续蹲一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