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报姐发现,油管一条关于敦煌文化的视频评论区爆了。

印度显眼包们拿着显微镜激情发言,输出敦煌与印度文化的相似之处,那架势就差直接把敦煌给搬去印度了...

“作为一个印度人,很震惊地发现,敦煌文化里的衣服和古印度也太像了...”
“当然了,这就是佛教传入中国后带来的影响。”

“鹅妹子嘤!印度竟然在中国文化里留下了如此显著的痕迹!”
面对这一顿吵吵,还没等中国网友反应过来,一群来自巴基斯坦、巴西、葡萄牙、美国等国的全球“敦煌粉”已经加入了这场文化爱好者大辩论,双方怼得不可开交。
事情起因是,一位名叫Zoe的华裔油管博主在视频中邀请几位外国朋友一起体验最近刚在欧洲上线的莫高窟沉浸式云游戏——《数字藏经洞》。
来自德国、英国、法国的友人们在体验完之后,纷纷沉浸在仿如身临其境,1:1还原的敦煌莫高窟洞窟和其背后跌宕起伏的文物故事里。

也许是因为外国友人们一副没怎么“见过世面”的亚子,致力于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Zoe老师可谓是掰开揉碎了地向大家介绍着敦煌莫高窟的美学、第17窟藏经洞背后传奇的历史渊源和文物价值,还顺手贴出游戏链接当做课后作业。


好家伙,这一讲,印度网友们闻着味儿就来咯~
“历史学家”瞬间上身,对着《数字藏经洞》画面里的每个文物细节“考古”,大到佛像、服装,小到人物手势和表情,全被印度网友一股脑懂完了,“头头是道”分析着敦煌文化与印度千丝万缕的关系。
“那些洞窟一定是佛教文化的,就算在印度也有超多类似的佛教洞窟”
“印度文化对中国的影响显而易见而且是润物无声”
“印度征服并主宰了中国文化将近20个世纪。”


此等言论一出,尼泊尔、巴基斯坦等网友们也坐不住了,都开始摆事实讲道理,科普“多元的敦煌文化绝不是只受到印度的影响”。
“要我说这有点像尼泊尔风格,印度把它偷走了,而中国在当宝贝一样珍惜。”
印度网友回怼:“你说被印度偷走是几个意思,啊?”

“真有意思,印度现在又开始蹭上中国文化。他们忘了中国的佛教不是来自今天的印度,而是来自位于巴基斯坦的佛教第二大圣地——犍陀罗。
犍陀罗艺术本身是希腊和巴基斯坦本土艺术风格的融合,而敦煌似乎是犍陀罗艺术和中国本土艺术的完美融合。
作为同时对犍陀罗和中国艺术感兴趣的人,敦煌对我来说堪比天堂了,远远献上来自巴铁的爱~”

“评论区里这么多印度教徒都好激动啊。印度并不是直接影响了中国文化,两者关系是一种文化交流(融合)。
当然,你确实可以看到些印度元素在里面,但问题是敦煌也吸收了很多阿拉伯和其它邻国的文化。”
然而印度网友显然不太接受当场破防:“可别搁这儿说些辣鸡玩意儿了。”

从敦煌莫高窟的壁画、塑像和出土资料里,我们确实能看到敦煌文化受到了印度文化的影响。
坐落于古丝绸之路咽喉处的敦煌,古时不仅是通商贸易的枢纽,也一直是重要的世界文化交流中心,来自古印度、古希腊以及一票阿拉伯国家文化的都在这里被汇集、吸收,敦煌文化因此具有丰富的文化底蕴和研究价值。

莫高窟藏经洞作为敦煌文化的集大成之地,被认为是人类文化史上的重大发现之一,在1900年被挖掘出惊世价值。
其中保存了公元4至11世纪的写本刺绣、绢画、法器等各类文物近6万件,因为其“方面异常广泛,内容无限丰富”,藏经洞很快受到了国际学术圈的关注,被誉为“中古时代的百科全书”、“古代学术的海洋”,也让敦煌研究逐渐成为一门世界显学。
有关敦煌元素的纪录片、爆改旅拍、敦煌文创、各种敦煌舞的爆美片段……也吸引着一大批老外化身“爱煌er”。

“介绍中国文化的视频超棒的!我还在慢慢研究其中提到的敦煌奥秘,中国真的是个让人充满好奇心的广阔国家。”

敦煌莫高窟魅力之大,让它成为了不少外国游客们喜爱的打卡地。但也因为地理位置偏远、文化差异大等原因,还有大批外国朋友很难有机会到敦煌实地看一看,只能通过晦涩的图文资料来了解这个世界级文化遗产。

外国友人们既然来不了,那不如直接把莫高窟开到你们家边上。
于是乎敦煌研究院就和腾讯就一起琢磨怎么把莫高窟搬到线上,又于是乎在今年4月把《数字藏经洞》服务器开到了欧洲去,还贴心配上了地道的英法语翻译。
除了Zoe这样的华裔博主,还有不少英、法等国家的网友都在这座“虚拟莫高窟博物馆”里玩得挺嗨。
一位英国网友就在自己的频道里表示,自己和母亲多年前曾到中国旅游,中国文化的美让他们至今记忆犹新。只是可惜了当时没有去成敦煌,非常想专门去看一看。
更令人惋惜的是,这位网友的母亲最近不幸罹患癌症,想要去敦煌实地圆梦显然是更难了。不过,英国小伙灵机一动,拉着母亲在《数字藏经洞》里逛起了敦煌。


在没有游客纷扰的环境里,母子二人细细体验莫高窟魅力的温情样子,令人动容。

莫高窟整个外崖面、洞窟里的塑像、壁画的还原度确实有点东西,杰克母亲刚开始硬是没看出来这个游戏建模和场景实拍的区别。

光是站在第16窟门口(藏经洞是第17窟,在16窟里面),一股神秘古朴的氛围感就扑面而来,好像真的来到了莫高窟景区。就连咱也不知道,这建模的背后到底得熬秃了多少程序员的头顶......

不止建筑跟现实做得一模一样,游戏就连窟内昏暗的光线环境都给做成了“实景同款”,不过在游戏里,这里是可以一键点亮的。

现实中,因为洞窟的口透进的光线有限,只能在讲解员的小电筒照亮下看到局部的壁画,如果在洞窟里使用强烈的光源,可能会加速对文物的破坏。
而虚拟洞窟的优势这时候就体现出来了,不仅点个灯不怕破坏文物,还能让线上游客看得更深入更仔细,“单人成团”想逛多久逛多久,想逛几次逛几次。
一波沉浸逛洞,让老外们也发现中国文化原来不只有小桥流水,还有古道西风。大家直呼:
“在中国旅游堪比环游世界,文化也忒多元了……”

随时随地就能“穿越”到敦煌的独特体验,让国外出现了云端打卡莫高窟“人传人”现象。相比以往用视频、书本或者线下参展等方式了解敦煌文化,用游戏的方式显然更加直接和轻松。
比如有个叫老路的法国博主,他自己已经在中国生活了几十年,是个实打实的“中国通”,之前却在怎样让其他老外了解中国文化上犯了难。
某天,人在法国的博主拿着藏经洞的照片和视频向人介绍敦煌文化,虽有一番激情解说,但年轻小老外们听了却是一个接一个地懵逼...

对于老外来说,想用填鸭式的知识灌输让他们了解复杂的敦煌文化,难度还是高了一些。不把老外们的兴趣钓起来,又怎能让他们愿意主动去了解和喜欢呢?
但一说是要玩游戏,老外们立刻就来了兴致。
同样是对中国文化不甚了解的路人,在博主简单的几句引导后立刻就“沉”在了《数字藏经洞》里。一会是赞叹壁画和雕像的美,一会是感慨敦煌历史的悠久。
而各个知识点也在同时润物无声地刻了老外的脑子里,大到藏经洞从开洞到封存再到重见天日的历史时期,小到经书的名字、壁画颜料的用料都被记得一清二楚。




每个外国朋友在沉浸游览过一遍数字藏经洞后,都表示收获颇丰——
“这种学中国历史的方式简直太赞啦”
“有朝一日,必须得安排一趟敦煌之旅”
......

也正是在不同体验者的不同感想交织中,文化的共鸣真正跨越了国界。
拥有几百甚至上千年历史的藏经洞在数字世界里得以“永生”,这段古老的历史故事通过也通过游戏这门“世界性语言”,被更多国家的人看到和了解。
这样的创新方式也引起了多位外国专家的关注。有的学者在网上表示,寓教于乐的思路让人大受启发。
“我也去试了试《数字藏经洞》,虽然只是个游戏,但这称得上是一个令人兴奋的方向,它不仅使学习变得有趣,还让用户获得了对藏经洞非常‘真实’的体验”。

“看到数字藏经洞国际版推出时,我感到很欣慰。这是一个可以用于探索洞窟、将敦煌呈现给全球观众的互动平台。
沉浸式的体验非常适合探索1500年来中国和丝绸之路上令人惊叹的艺术和文化。”

还有欧洲大学教授直接把这个敦煌游戏当成“教学课件”,现场开课研究起了游戏技术和文化推广的奇妙结合。

从老师到学生,一边品鉴着来自东方的神秘文化一边感叹:这么好的玩意,我们自己国家咋不整几个呢?

来自墨西哥的历史学家小姐姐在体验完后深情地分享了自己国家的故事,她表示墨西哥的文化遗产“奇琴伊察的卡斯蒂略金字塔”也曾经有一段令人伤感的故事。
但国家为了保护这个国宝级遗址,一直不让人进入,导致包括自己国家的很多人都只能靠博物馆来了解,没法亲眼看看里面到底长啥样,要是有像《数字藏经洞》这样的游戏就好了。

有趣的是,在国外一票网友们就打卡“虚拟莫高窟”这个新晋网红地聊得火热的同时,来自日本、巴西等国的网友就略显尴尬了一点。
由于《数字藏经洞》除了本土的中文版以外,国际版也才刚更新英语和法语版。想体验只能到欧洲或中国。不想“云中云”的他们,只得在网上各种催更新自己国家的语言版本。
“感觉可以当做旅行的参考,要是有日语版就好了!”

“我是一名老师,看完这个视频,我想把它作为第一个在我课堂上出现的游戏,让我的学生们和孩子都能用新的方式学习世界文化,最后...我们需要西班牙语版本!”

不仅国外响起一片催更的声音,国内的网友们肯定也希望让我们优秀的传统文化能走向世界上的更多角落,妥妥的“双向奔赴”。正如一位网友所说,“这简直就是新型外交”。

而除了《数字藏经洞》的更多语言版本要催催鹅厂赶进度以外,咱们国内还有许许多多值得被世界所了解的文化也正等着“赛博飞升”。
甚至或许有一天,全世界的优秀文化都能以这样的方式彼此跨越语言、距离的壁垒,呈现在大家面前。
那才是真的“美美与共,天下大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