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我们的生活中离不开天然气和石油,但它们都是不可再生资源,直到可燃冰的出现,让众人看到了另一条路。



而且,我国有着大量的储量,声称它可以代替天然气,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可燃冰这个字眼慢慢的消失在了人们的视野中。



勾起了不少人的好奇,可燃冰是冰它怎么可以燃烧呢?又为什么不再被人提及了?

«——【·为资源而苦恼·】——»

面临21世纪严峻的能源危机,传统化石燃料如煤、油、气等正在加速消耗殆尽,已无法满足人类社会日益增长的能源需求。



在这一背景下,全球都在争相寻找新的清洁可再生能源,以期能够缓解能源紧缺带来的诸多负面影响。



就在这时,"可燃冰"因其储量巨大、燃烧清洁的独特优势,被视为"未来能源之王",成为各国高度关注和竞相开发的宝贵资源。

«——【·什么是可燃冰?·】——»

可燃冰这个名词听起来很矛盾,冰怎么会燃烧呢?其实可燃冰并不是我们平常见到的那种水冰,而是一种由甲烷和水在特定的低温高压环境下形成的固态混合物。



尽管它的外表看起来酷似坚硬的冰块,但其内部实际上蕴含着丰富的天然气资源。



可燃冰主要分布在地球的深海或者陆地永久冻土带中。它形成的条件非常苛刻,需要0-10摄氏度的低温且是高压环境、同时还需要有机质分解产生的甲烷气体。



正是这些独特的形成条件,使得可燃冰被隐藏在地球深海或冻土带这样的特殊环境之中,成为了一种神秘而又宝贵的资源,让我们追溯一下人类对可燃冰的发现过程。



长期以来,可燃冰的存在对于人类来说一直是个谜团。早在1810年,英国科学家汉弗莱·戴维和他的助手法拉第在实验室中首次发现了这种奇特的"气体水化物"。



当时两人在将氯气通入水中制造气泡时,意外发现水面出现了结冰状态,由此证实了气体和水在一定条件下会结合形成类似冰的物质。

1930年代,随着天然气开始投入使用,为方便运输,人们修建了大量输气管道。



但在寒冷的天气里,管道中时常会出现一些奇怪的"冰块",严重影响输气顺利进行。



经过深入研究,人们终于发现这些"冰块"实际上就是后来被称为可燃冰的天然气水合物。



直到1948年,前苏联科学家才首次理清了可燃冰的形成机理——在特定的低温高压环境下,水分子和甲烷分子会结合形成一种结构类似冰的固态混合物,即可燃冰。



上世纪60年代,人们在西伯利亚冻土地区首次发现了天然可燃冰存在的实际案例。



随后几十年间,各国相继开展了大规模勘探活动,对全球可燃冰分布及储量有了更清晰认识。

«——【·储量有多大?·】——»

全球可燃冰储量究竟有多大?这个问题一经提出就引起了各国的浓厚兴趣。



据权威专家测算,全球范围内的可燃冰储量大约在惊人的1000亿至5000亿吨之间,按照平均值2500亿吨计算。



相当于约21万亿吨石油储量,是已探明全球石油储量的高达1万倍之多!可以说,可燃冰储量真是举世无双,储量规模极富诱惑力。



在全球可燃冰储量的分布格局中,我国更是占据了绝对优势。我国南海地区就拥有至少800多亿吨的可燃冰储量,在全球范围内可谓位居首位,被誉为"世界可燃冰之王"。

早在20世纪90年代,我国就开始了对南海可燃冰资源的深入勘探和研究。



经过多年努力,已在南海发现和圈定了大量的可燃冰矿体,储量之丰富令人惊叹。



如此巨大储量,完全可以满足我国今后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能源需求。可以说,可燃冰将会成为中国应对能源危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能源来源。



除了储量巨大之外,可燃冰的开采利用效率更是傲视其他任何能源。与常规天然气储存相比,每立方米可燃冰竟可以释放出164立方米天然气,能量含量高达常规天然气的10倍以上。



而且,可燃冰在燃烧过程中基本无污染排放,可谓是名副其实的"清洁能源之王"。



凭借无可比拟的储量优势和清洁环保特性,可燃冰无疑是继煤、油、气之后,最理想的能源替代品。

«——【·各国的开采进度如何?·】——»

鉴于可燃冰巨大的战略价值,各国都在积极开展其勘探和开发利用工作,但受制于多方面技术瓶颈,目前可燃冰的商业化开采仍未取得重大突破。



其中,日本由于国土面积有限、本土资源匮乏,最早就把目光投向了可燃冰。



于是在1998年,日本便与加拿大合作,进行首次开采任务,很快双方就获得了不小的经验。



此后,日本继续大力推进可燃冰开采技术研发,并于2013年在东海域首次实现了连续短期开采。



虽然只维持了6天就出现设备故障,但日方当时仍大肆宣称已掌握了世界上首个海域可燃冰商业化开采技术。



2017年,日本再次在同一海域尝试开采,目标是连续稳定开采3-4周,但仍因技术原因未能如愿,只坚持了12天就宣告结束。

除了日本,美国等国家也盯上了可燃冰这颗宝石,也在想尽办法开采他们。



2008年,两国曾经联合在北极地区尝试过可燃冰开采,并取得了一定的积累。

但由于技术装备水平还有待提高,2017年,美国和加拿大不得不宣布终止北极可燃冰开采计划。



相比之下,我国在可燃冰开采技术方面已处于领先地位。我国从上世纪90年代末就开始了可燃冰的勘探与研究,并于1999年正式启动了可燃冰资源调查研究项目。



2007年,在东海海域钻探中,我国取得了第一批实际可燃冰样品,标志着开启了可燃冰试采新阶段。



2017年,在南海我国成功实现了有史以来首次连续海域可燃冰试采并一口气持续了长达60天,远远超出了原定1个月的计划,这一成果的取得,再次彰显了我国可燃冰勘探开采技术的先进性。



2020年3月,我国又在南海神狐海域完成了第二轮可燃冰试采,并创造了多项纪录:采用全流程装备集成和全部核心关键技术自主化等,将可燃冰开采工程化程度提高到了一个新水平。



经过多年持续不懈的努力攻关,我国已在可燃冰勘探开采、钻井设备、储运技术等多个环节取得重大突破,核心关键技术已基本实现国产化和自主化,体现了我国在这一战略新兴领域内的卓越创新能力。

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国必将在可燃冰资源的大规模商业化开发利用方面,继续保持全球领先地位,为推动我国乃至全人类的可持续发展贡献应有力量。



公认的"未来能源之王"——可燃冰,其储量之丰富、燃烧之清洁、利用效率之高,让它具有广阔的开发前景。

但要真正开发利用这种神秘资源并从中获取能源并非易事,需要持续攻克勘探开采、储存运输等多个环节的技术难题,实现科技自主创新。



我国在可燃冰领域已处于国际前列地位,不仅拥有全球最大储量,也已掌握了一批创新性核心技术,并在多轮海域试采中取得重大突破。

«——【·结语·】——»

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国必将在可燃冰资源的规模化商业开发利用方面实现新的里程碑式进展,为应对全球能源危机、实现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让我们拭目以待,期待可燃冰这一"冰火两重天"的宝贵资源,能为人类社会带来新的希望和无穷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