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个五一,有两家超市正在艰难渡劫。
美国折扣店巨头99 Cents Only(99美分商店)宣布破产倒闭关停——不仅将关闭旗下371家连锁店,共1.4万名员工将被解雇。
在倒闭前夕,许多人冲进超市排队抢购,瞬间清空了货架。

另外一个难兄难弟Dollar Tree(美元树)3个月净亏120亿,最近也宣布:将关闭旗下连锁超市约1000家店。
在宣布破产和关店之前,这两家折扣店并不是什么网红,而是实打实的“鼻祖级”折扣巨头。
两家活了超过40年的老店一家破产,一家大规模关店,命运似乎都走到了艰难时刻。

1元折扣店里藏着的,到底是赚钱金矿还是亏本魔咒?

“鼻祖级”折扣巨头,宣布破产!
在美国开超市,谁都逃不过被沃尔玛支配的恐惧。
但折扣店,则是跟沃尔玛抢肉吃中为数不多的幸存者。

99美分超市成立于1982年,那个年代美国刚经历了一波经济危机,大家都在勒紧裤腰带过日子。
而99美分店绝大多数商品只卖99美分,且商品涵盖了日常生活用品、新鲜蔬菜、食品等,简直是美国低收入人群的生活保障。
对这些人来说,逛折扣店不是捡漏的游戏,而是真正的生活刚需。

折扣店虽然便宜,但抵不住购买力强悍,赚钱也是真赚钱。
1996年,99美分超市就成功上市,创始人成为亿万富翁。
距离99美分超市开店四年后,有家原本开杂货店的超市Dollar Tree(美元树),也看中了折扣店这块“肥肉”。
破釜沉舟,主动把自家杂货店“降格”为一元店——盯死沃尔玛们还未完全覆盖的中低收入群体,干成了美国人的大润发。

在选址上,Dollar Tree更是贴着沃尔玛打。
它将门店开在购物街旁、商场中,要是独立门店就紧跟沃尔玛。数据显示,其84%门店离沃尔玛开车不到10分钟。
这样做,一方面是为了抢客流,截胡沃尔玛;另一方面更直接,曾知名度。
从1996年到2004年,只用了8年,Dollar Tree从888家增长到2735家,覆盖美国大陆48个州,成为全美首家连锁一元店。
2008年金融危机浪潮中,生命力“逆周期”的Dollar Tree,逆势暴涨。

此时,欧债危机笼罩,美国失业率升至10%左右,可这一年,Dollar Tree的主营业务收入却突破46亿美元,跻身美国500强。
美国这些折扣店的势力越做越大,日渐成型的商业帝国,让宝洁、高露洁、高乐氏等大咖们低下了高高头颅。
它们祭出小容量包装产品,来适应折扣店的低价策略。

但如今,这两大巨头关店的关店、破产的破产。
临时首席执行官解释了破产原因,理由是“流行病的影响,消费者需求的变化、盗窃水平的上升以及持续的通胀压力。”
而这些最直接的影响,就是折扣店失去了最大的价值锚:便宜。

早在破产前,99美分店内部分商品价格已出现明显上涨,Dollar Tree也在3月宣布,将更高比例的商品价格上调至1美元以上。
甚至很多地方社区也开始滋生出对这种连锁廉价商店的反感情绪。
据统计,共有70多个城镇近期否决了1美元商店入驻当地的计划,超过50个美国城市颁布了限制1美元商店连锁扩张的法律。
理由是,在经济压力较大的时期,一些社区更愿意将这些就业机会保留给本地中小商家和员工。
但有人破产认输,就有人争锋入局。

跟美国折扣店的惨状不同,中国折扣店却在这两年风头正盛。
尤其是商场里,折扣店几乎比奶茶店开得更频繁。
在这些店里,你能买到1块钱的依云矿泉水、3.9元的元气森林,甚至是几毛钱的零食,直接让囊中羞涩的年轻人“破防”了。

甚至用这样“简单粗暴”的低价攻势,折扣店们迅速占领了过去良品铺子、百草味等零食店的市场,还把许多便利店、小超市打得关门歇业。
年轻人好奇两个问题:
第一,这些折扣店到底是从哪儿一夜之间冒出来的?
第二,价格都“打骨折”了,到底怎么赚钱?
深挖背后就会发现,中国这些折扣店表面上看上去一样,但其实赚钱模式大不相同。

行业中将折扣分为“软折扣”和“硬折扣”两种。
所谓“软折扣”,就是将临期、过季、瑕疵产品及尾货等,以打折、特价的形式售出。这样的做法在线上、线下的零售渠道都十分常见。
举个例子,奥特莱斯就是典型的软折扣。一到五一春节,无论是过去排队耐克阿迪还是现在始祖鸟和Lululemon,都能排到怀疑人生。
软折扣,赚走了、清库存的钱。

中国软折扣的代表好特卖,也是主打清库存,让年轻人捡漏。
好特卖售卖的绝大多数临期商品来自经销商,品牌普遍库存高企,线下零售渠道不振,这给了好特卖吸引品牌的契机。
2019-2021年间,好特卖门店总销售额分别为5000万、10亿、100亿,指数级爆发。
好特卖和嗨特购,也是专门往年轻人扎堆的商场开。

但更有中国赚钱头脑也更让资本抢着送钱的,就是“硬折扣”模式。
这种模式通过供应链优化,从厂家直采,或做代工产品,从而减少中间环节,降低经营成本,最终实现低价。
在过去三年中,主打硬折扣模式的品牌增长速度突出。
比如在2020年8月时,零食很忙只有300家店。去年,零食很忙以平均每天新开六家门店的速度扩张,到10月,门店数量已经超过了4000家。

甚至很多国内的很多超市,都放弃了“高大上”路线,跟折扣店死磕。
苏宁开起了折扣超市;盒马在上海开出首家盒马生鲜奥莱店;就连永辉超市,都按捺不住在半年前开起了折扣店......

过去被嫌弃不上台面的折扣店,终于一夜翻身。

有人说,2024年,内卷的风终于“吹”到了折扣赛道。
但从生存来看,过去一年,“折扣化”已经成为巨头们不得不走的路。
胖东来只有一个,但做低价却比做服务看起来门槛低很多。就连过去中产标配的盒马,正在努力撕掉“贵”的标签,并且“卷”起了低价。
在小红书,年轻人评选出的“穷鬼超市”一大指标,就是看100元到底谁家买的最多。

折扣店看似是赚钱风口,也确实解决了库存危机。
因为在商场体系中,商品保质期剩下三分之一时就很难被摆上货架,转而流向各种折扣店,成为临期商品。
在临期折扣圈,普遍说法是可以通过2-3折从临期仓库采购,成本低廉,即使下游商家对外五折销售,毛利仍然可观,同时让消费者感觉便宜。
但实际上,折扣店的生死决战,绝不仅仅是便宜这么简单,背后还要考验两件事儿:
第一,是会不会选品。
除了承接部分传统商超临期食品外,连锁折扣超市仍以自采购商品为主。
这种模式对采购能力要求非常高,一旦决策失误,就会造成库存,因为没有下家。库存量越大,成本越大。
为了避免因库存积压变成“垃圾堆”,折扣店的门店必须保持高周转。
“临期”的表象下,考验的是一家折扣店能不能真正找到用户真正需要的好产品。
比如,奥特乐与奥乐齐门店同样是2000款左右的品类,但由于定位人群的不同,二者的品类结构大相径庭:奥特乐聚焦女生护肤品;奥乐齐主打生活超市,在上海被戏称为“穷鬼打工人必备”。

二是在改造供应链。
折扣店低价货源的背后,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渠道库存,包括即将到期或已经临期的产品;二是,由于企业过多生产,导致的产能剩余。
但竞争对手越来越多,导致折扣店的“套路”也越来越多。
有的“临期”夹杂着“过期”产品,还有的折扣店混入了国外不知名的“进口”商品,更有的公开买起了山寨......

这些本来就便宜的产品,混入了折扣店,甚至给人一种疯狂打折的错觉。
折扣赛道的表象虽然是低价,但其核心则是供应链资源。
对扎堆开折扣店的加盟商来说,人人喜欢性价比,但折扣店未必就是稳赚不赔的生意。
风口背后,还有可能是“疯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