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茅房”
因为小孩要上学,时隔8年,我又开始看房了。
小红书这样的内容平台,好像比中介还要更早捕捉到我的动态。看过几篇关于北京房市的笔记之后,现在满屏都是关于房子的悲喜故事。
更多的可能是悲剧。比如高点买入低价卖,一倒手亏掉100万。又在去年入手学区房,到今年又跌了100万。两套房子倒腾下来,好几年都白干了。
在前些年房市凶猛的时代,没人会想过买北京房子还会亏钱。当时学区房一路猛涨,追着买的人依然不少:孩子能上个好学校,用完学位,倒手一卖,还能净赚几百万。这样的美事,谁不想要?
我是没机会赶上了。小孩2025年就要上小学,家门口的学校实在太垃圾,用我媳妇的话说,还比不上她们老家县城的教学质量。我们合计着,东西海是卷不动,好歹要在朝阳区找个好点的学区。
但一个现实的问题是:房价还在下跌周期,没人知道底在哪里。比如我去年看的一套学区房,今年成交价已经跌了八九十万。如果我今年买下,保不齐还得是个接盘侠。
“咱是刚需,真要跌,也只能认命。”人到中年,钱没挣太多,但自我安慰的话术已经攒了不少。
毕竟,比自己没发财更惨的,是身边有人发财。
就说买房吧。一位朋友,当年误打误撞买了西城的学区房,翻了好几倍,后来在高点卖掉,直接全家移民去了澳大利亚,带孩子彻底脱离了国内的教育体系。看他朋友圈里偶尔分享的照片,小孩皮肤黝黑,满脸都是没被欺负过的笑,透着生机和健康。
我妈一聊起学区房的事情,就会懊恼地直拍大腿。2008年,当时北京还没有学区房的概念,她就在中关村三小附近看过房,老房子,两居室,只要六七十万。但阴差阳错地没有买,后来就再也买不起了。
另一个被我错过的发财机会,是茅台,也称茅子。
我的酒友群里有一位大哥,喜欢喝茅台,也喜欢收藏茅台,在书房里摆了一面墙的茅台酒,他给书房起名为“茅房”,听起来就很有味道。
当时房子涨价,茅子也涨价。茅、房齐涨,大哥真是其乐无穷。更为有意思的是,这位大哥成功在茅子的高位套现,最后屈指一算,白喝了十来年茅台酒,最后居然还赚一笔大钱。
可惜,飞天茅台还在六七百块钱的时候,我都是随喝随买,没有动过“理财”的念头。后来价格越来越高,我还跟朋友嘲笑那些追着买茅台的人,从899到999,再到1299、1499,追到后来,我们脸越来越绿,大腿越来越肿。
酒圈流行一句话:买酒无技巧,全靠下手早。
渐渐地,我也加入了抢茅台的大军,守着几个电商APP,一边骂一边抢。一般来说,它都是定点限量发售,闹钟一响,我戳手机屏幕的速度比发报机还快。后来掐指一算,忙忙叨叨三五年,总共抢到五六瓶。
所以广大酒友苦茅台久矣。
不过,前段时间,飞天的单瓶价格跌破2600,终于开启了下行周期。但对于普通的酒友来说,差别也不大——喝得起的不差这几百,喝不起的也不差这几百。
对经销商的意义就不一样了。按照他们的说法,2600元是生死线。
这可能很难理解,出厂价1150元,零售指导价1499元,实际售价2600元,经销商怎么就过不下去了呢?
茅台是酒,也不是酒。
在全民抢茅台的热潮下,1499元的飞天茅台购买机会成为一种权益,它可以同平台会员、地方土特产、机场、酒店、饭店等等跨行业、跨地区绑定,起到拉动经济的效果。比如我连续办了几年的山姆卓越会员,每年680元的会员费,其中权益就包括抢飞天茅台的机会。
茅台可以作为抵押物进行贷款。——这在酒水食品行业里可能是独一份。2020年贵阳星力百货将16.44万瓶飞天茅台酒作为动产抵押给了银行,获2.3亿元贷款。所以有人说茅台是印钞机,这并不夸张。
茅台酒还具有很好的流通性和变现能力,只要价格合适,茅台酒秒变现金。
以上这些,除了茅台酒,没有一款白酒可以做到。也没有一个工业化商品可以做到。
所以,酱香科技确实创造了一个奇迹,它把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不同身份的人裹挟到一条巨大的产业链。
茅子不是这一模式的开创者,它只是照搬了房子的玩法。
二、周期
2015年,我从股灾中逃出半条命,入手了位于北京西南四环的一处住房,侥幸赶在了房价上涨之前。后来,同户型房子从355万一度涨至700万,整整翻了一倍。股市带来的伤痛就此被抹平,我一度又有些膨胀,仿佛自己赚了很多钱一样,其实兜里的仨瓜俩枣,还是那仨瓜俩枣。
我甚至会跟人说,“买房就是投资,租房就是消费”。
我的第一套房子是一个位于三环里的老破小,白住了五年,又出租了五年,最后卖房时还赚了一大笔钱。这个情节是不是很熟悉?没错,上一段中的“茅房大哥”也有过如此的感慨。
但是也有人掉队了。
我的好朋友,也是酒友J先生,曾经和我一起看房,甚至也动心过我买的小区。然而,因为种种原因,没有及时下手。在随后而来的房产上行周期中,失去了在北京购房的机会。他们最终离开生活十余年的北京,迁徙到祖国南方生活。
从此,我也失去了最好的酒友,白酒明显喝得少了。
茅台从来也不是百姓饭桌的常客。我喝的茅台酒大多来自两个场景,过年过节和商务应酬。然而,自从我爸那一辈因为身体等各种原因退出酒局后,我们这一辈中喝白酒的人寥寥。
颇为巧合的是,自从失业以后,我也没有什么商务应酬了。茅台酒一下从我的世界中消失了,我也不再痴迷于抢茅台、囤茅台。我的酒友J先生也从一年之前开始处理自己的囤酒,“趁着能卖上价,赶紧出手”。
其实,很多酒在我们入手之初,是想留着以后慢慢喝的,然而我们发现,根本喝不完。
与价格的疲软不同的是,茅台酒的产能仍在逐年提升,2023年达到5.7万吨。按照遵义市的《“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未来茅台酒和茅台系列酒将实现“双十万吨”。
从整个白酒市场来看,茅台酒的产量仅仅是很少的一部分。按照统计局的数据,2023年规模以上企业白酒(折65度,商品量)产量449.2万千升,这里的规模酒企指的是年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及以上的工业法人单位,并不是指整个白酒行业的所有企业。而根据中酒协行业统计分析及测算,2023年,全国白酒行业实现总产量629万千升。
我们可以粗略估算一下:按照统计局2023年公布的人口数据,16~70岁的男性粗算为5亿,假设全部为白酒用户,平均每人每年25瓶酒,每月至少2瓶酒(500ml/瓶)。
目前来看,从我家来看,要让我跟我爸俩人一个月喝完4瓶酒,显然是不可能的。
万物皆周期。
三、墓志铭
茅子和房子都曾是城市中产的优质资产,茅台股票更是价值投资者的拥趸。
但很多价值投资者更像是价格投资者,上涨时做白日梦,下跌时讲鬼故事,导致越涨越买,越跌越没人要。在小红书和中年人的酒局上,这样的故事一抓一大把。
茅子撑起了中产的面子,房子撑起了中产的里子。然而在星辰大海中,中产走丢了。
所以茅子和房子面临的问题,既不是供给问题,也不是需求问题,而是消费者不愿意为溢价买单的问题。
房子是用来住的,酒是用来喝的。
茅台酒的护城河既不是酒质,也不是品牌,而是从出厂价到零售价巨大的利润空间,其中吸纳了各种行业与角色。这曾经是茅台酒最大的护城河,如今也成为它最重的包袱。
茅子和房子在某种程度上是很类似的。
最近看房,我开始细细计算真正的购房成本。这时才发现,我当年在低点花355万购入的房产,等到房贷还清时,会偿还150余万的利息。此前我还承担了近40万的税费,加上中介费等,总计购房成本高达550万。即使它后来价格翻番,我也没有真的发财。
靠房子发财,终究只是一种幻象。而随着房价的下跌,这种幻象已经在逐渐消散。
我不知道,等到还清房贷时,房子还有多少残值。但我确实用最青春的30年,额外贡献了近200万GDP。
我想,这200万应该可以写入我的墓志铭。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波浪线FT(ID:blx_bobobb),作者:波浪线F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