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会觉得是毕业即失业,或者拥有博士学历做着高中生都能干的工作,又或者从事着和自己专业毫不相关的工作...
最近美国街头上一位流浪汉引起了中美同胞的关注,而他的身份和经历更是让人大为震惊...
01 复旦本科,留学博士沦落流浪汉
前段时间,一段采访在美国街头流浪16年的华人流浪汉的视频火遍全网。
该视频博主讲述自己在美国纽约街头遇到一名流浪汉,知道对方很久没有吃饭了,于是请他吃了一份中餐。
在用餐过程中,流浪汉向博主讲述了自己的经历。
这名流浪汉姓孙,江苏江阴人,今年45岁,在美国已经生活了30多年,其中有一半的时间都在街头流浪。
他还说自己本科毕业于复旦大学,在美国获得了物理学硕士和博士学位,还做了一两年的博士后,毕业后进入华尔街工作了一两年,月薪曾达到13万美金。
他结过婚,也离了婚。在2007年,他开始过上了居无定所,四处流浪的生活,直到如今。
从视频可以看到,他头发都已经花白,身上的衣服较为凌乱,牙齿也有多颗脱落,平时常在街边过夜,靠着施舍度日,全然不见往日知识分子的气质和面貌。
但是他和视频博主对话的过程中,他眼神明亮又坚毅,语言表达比较清晰,思维逻辑敏锐,透露着他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影子。
孙先生的视频被国内的同学看到,他确认这就是自己的小学同学,印象深刻。
据说,当年中考满分是640分,孙同学考了628分,一路进入重点学校。
大家只知道他曾经在国外做涉密工作,大概有10年没有和家里人联系,在看到视频之前都以为他在美国过得很好。
孙先生的初中校友也说,孙先生曾经是学校的风云人物,毕业多年后他的故事还在师生中口口相传。
有知情人士说,孙先生他曾经是江阴市的高考状元,15岁就进入了复旦大学少年班。
网友根据线索发现,他是当年复旦大学物理系1985级1班之“87少年班”的神童少年,后来CUSPEA全额奖学金去了美国。
CUSPEA,全称China-U.S. Physics Examination and Application,中文名称为中美联合培养物理类研究生计划。该计划是由著名物理学家李政道和中国物理学界合作创立,在1979年-1989年间用来选拔派遣中国学生到美国攻读物理专业研究生的考试。在CUSPEA计划实行的10年中有900多名年轻学子出国深造,孙先生就是其中之一。
根据Google Scholar显示,孙先生在1997年毕业于纽约城市大学,师从Carl M.shakin,在1992年到1999年之间发表30多篇论文,多篇论文发表在核物理顶刊Physical Review,是名副其实的学术精英。
但是后来因为某些原因,改读了计算机专业,毕业后在华尔街做过两年程序员,当时年月薪13万左右,妥妥的高薪人员。
他当年的成就在今天看来依然瞩目,但是如今的处境却令人唏嘘不已。
02 天才陨落,伤仲永现实版?
近日,复旦大学美国校友会(纽约)联络人也确认了孙先生复旦校友的身份,并且已经开始行动为他提供帮助。
从天才少年班、复旦本科、美国硕博,华尔街高薪到现在的纽约街头流浪汉,这个故事落差不是一点半点的大。
很多人都在猜测到底是什么原因让一位高级知识分子沦落到如此寒酸的境地?他又是为何堕落?
孙先生自己给出的原因是“被孤独的幻想迷糊住了”,不知道眼前的事情是真还是假。
图源@王探长在纽约
他说自己在美国有一段4年的婚姻生活,由于价值观不同于是两人分居七八年,最终选择离婚。
他之前曾靠教堂资助生活,曾因工作不稳定、生活没有着落、感情受到打击得了抑郁症,在精神方面出现了问题,最终选择成为流浪汉。
近年来,我们看过许多神童陨落的故事,孙先生的经历也让我们想到去年同样话题度非常高的神童张炘炀。
张炘炀的人生是一段传奇,他10岁上大学、13岁读研、16岁攻博,曾经是全国年龄最小的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
他的父亲曾出书表示自己的培养是“中国教育史的一个奇迹”。
但是今天不到30岁的他没有固定工作、银行卡里只有几千块,靠着父母每两三个月打来的1万块生活。
张炘炀满意现在“混吃等死”的生活,没有工作、没有压力,换句话说就是“躺平”得非常心安理得。
从天才神童到一事无成,混吃等死,这显然是不符合大家对天才的期待。
但如今的他不再自诩天才神童,也不愿意作出改变,依然执拗地想着父母欠他的一套北京的房子,到现在也该值一千多万了。
03 天才少年现状,是抢跑的代价
这些“陨落”的少年天才似乎已经可以向我们证明,超前教育的本质是教育“抢跑”,而不遵守规律,“抢跑”是要付出代价的。
我国最早的“超前教育”应该出现在40多年前,当时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成立少年班,这是专门为早慧的天才设立的教育模式,这些天才少年都是作为未来的科学家来培养的。
从今天来看,天才少年班就像是大型的教育实验,让我们看到了超前教育的利弊。
其实少年班走出了不少顶级,包括前百度总裁、如今是院士的张亚勤,31岁成为哈佛大学最年轻教授的尹希,22岁实现石墨烯超导效应的曹原等。
但是更大一部分天才学生并没有当时预计的成长路线发展成为科学家,据统计,截止2016年,中科大少年班的毕业生只有18%~20%留在了学术界。
现在看来,这些所谓的“超前教育”其实早就为孩子埋下了一个个雷。
让一个孩子提前去学习他们还不应该在这个年龄段学习的知识,这是强制灌输,机械式学习,把孩子当成了完完全全的学习机器。
而且从各种关于天才神童成年后的新闻中我们可以看到,他们或多或少都有心理问题。
孩子从儿童到少年阶段应该是顺应天性成长,去接触社会,去交朋友,自由自在地玩耍,而不是早早地将学习当做首要的、唯一要做的事情。
所以很多天才儿童成年后都有这样一个共同特征,那就是智商高,情商低,不会和人相处,性格孤僻。
这些天才神童拥有天赋、高智商、卓越的成绩,但失去了童年、玩伴和自由,人一生成长过程中的很多快乐他们没有体会到过。
他们在自理能力、为人处世、人际交往方面可能还是一个普通孩子,或许还不如普通孩子。
另外值得我们关注的是,高智商的人似乎比普通人更容易患上精神疾病。孙同学流落街头的一个重要原因可能是因为他患上了精神疾病。
很多科学家都有精神疾病,例如牛顿、达尔文、约翰纳什、居里夫人等。据英国《精神病理学》期刊中,18%的科学家患有精神病,这个比例远远高于普通人。
这些科学家智商远远高于普通人,因此他的所思所想,以及他对万事万物的思考也更加深刻,他对世间的一切都充满困惑。
有句话说,有一句叫:天才在左,疯子在右。
获诺贝尔奖的华人科学家丁肇中也说说过:“一个天才,和一个神经不正常人中间的距离是非常短的。”
往好的方面来看,这是科学家非常宝贵的求知、钻研精神,往坏的想,长期处于这样的精神刺激中很容易让人出现一些精神问题。
所以面对这些天才神童级别的孩子,在教育中更加要小心谨慎,避免他们在一条路走到黑,卷进死胡同。
在成长中更要重视他们的心理健康、精神健康,通过社交、与外界接触等方式完成社会化,减轻他们在精神上和心理上的负担。
中科院当年还有一位备受瞩目的天才少年曹原,他一口气发表8篇《Nature》,22岁攻克百年难题,被称为“石墨烯驾驭者”。
但是他的生活并不仅有学习和科研,他喜欢仰望星空和天文拍摄,通过观察宇宙来纾解困惑和负面情绪。
对于这些天才少年来说,一味地过度挖掘他们的天赋潜能,倒不如让他们成为一个心智健康的聪明人。
毕竟,灵智可能早慧,心智无法速成。
04 写在最后
反观教育内卷的今天,许多父母、老师、机构还打着“不要输在起跑线上”的口号,幼儿园卷小学的知识,小学开始学物化生,高中就要学完高等数学...
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是彻头彻尾的伪命题,人生不是百米赛跑,人生是马拉松。
重要的不是抢跑,而是蓄满能量跑完全程。在起跑阶段就全速冲刺,那么在人生的中下半场就会感到疲惫,最后落后于他人。
反而那些前期蓄力,稍微落后一点的人在中下半场可以奋起冲刺,那些全程匀速前进的人也可以按照自己的节奏顺利抵达终点。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曾说:“教育是农业,不是工业。”在人的成长上,快不一定好,催熟未必真能成熟。
教育是自然,也是科学。孩子的身心成长是有规律的,一味地追求学习会让他们丧失学习其他的机会,一味地拔苗助长,是违背他们的成长规律。
以伤害他们身心健康为代价的成长,最终有些“债”还是要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