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安徽省安庆市宿松县的一所乡村小学因招生不足十人,教育成本过高,宣布停办;2023 年 11 月 30 日,湖南省教育厅发布《关于应对学龄人口变化调整优化中小学幼儿园布局的通知》,提出农村地区原则上不再新增幼儿园…… 乡村内的教育布局正在主动或被动缩减。随着教育发展程度提高和城乡人口流动,乡村小学持续减少将是必然么?
乡村百万小学过往
早在20世纪初,小学教育就已经被重视起来,即使动荡时局,校数整体也呈上升趋势。统计显示,20 世纪初,我国有小学 3.465 万所,至新中国成立之时,我国小学总数量达到 34.68 万所,达到超9倍增长。当年,80% 左右的人口是文盲,我国提出“要有计划有步骤地实行普及义务教育”,仅三年后我国小学总数量就增幅 52%,达到 52.7 万所。“村村有小学”(行政村)的教育格局从此时开始。
彼时我国城镇化率低,乡村是人口的主要聚集地,也是初等教育普及的重点区域。农村地区群众办学、私人办学等行为在社会主义初期被予以大力支持,在这样的背景下,全日制小学,半日制、早班、午班、晚班、识字班等耕读小学纷纷开办,乡村小学一度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超百万所,最高达 162.5 万所(1965年)。
改革开放后,“普及初等义务教育”的要求还在继续,除教育部规定的教学计划外,乡村小学也可办只开设语文、算术、常识、思想品德课,或者是主要学好语文、算术的简易小学或教学班组。不过,从90年代后,耕读小学慢慢退出历史舞台,大量学校撤离乡村。小学教育愈发规范,不仅仅承担者普及义务,还成为输送人才的起点。
但在“一村一校”急速扩张的同时,分散办学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格局,也带来了师资力量不足、办学经费不够等困难。另外,对于农村地区来说,人均教育消费支出偏低,学费同样成为阻拦部分学生上学的门槛。
21世纪以来,平均每天约有46所乡村小学消失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流动儿童数量快速增长,从1990年的459万人增加至2000年的1982万人,增加了3倍以上;2000~2010年继续快速增加,2010年增加至3581万人,增幅高达40%以上,全国儿童中流动儿童的占比上升至12.8%。表现在小学招生人数上则为,在乡村小学校数、招生人数逐年走低之时,城镇小学招生人数呈上升趋势,于2016年,城区、镇区小学招生人数均超过乡村。
在农村学龄人口减少、教育经费短缺、城镇化进程等多种因素综合影响下,2001年5月国务院颁布《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农村学校布局调整政策正式启动。大量小规模乡村小学解散,2001年我国有乡村小学41.62万所,而到了2012年,乡村小学仅有15.5万所,减少了62.76%。与此同时,中国的自然村数量由2001年的362万减少到2010年的271万。
在此趋势下,乡村小学数量减少看似并无不妥,但落在许多乡村孩子身上,却是每天十几公里的上学路程,大大增加了农村中小学生的就学距离和上学难度,交通安全隐患也成为了农村中小学校合并调整后的严重威胁。
据2010年9月-2011年9月在湖南、贵州两省35所农村中小学的一项调查,有59%的学生经常乘坐拖拉机、摩托车、三轮车等安全系数很低的交通工具上学;2011年国家统计局黑龙江省调查总队对黑龙江省5县(市、区)的调查,学生上学距离在3-5公里的占28%,距离在5-10公里范围内的占22%,超过10公里的占34%……另外,乡村小学学生的午餐也一度成为农村家庭头疼的难题,从能吃饱到“两免一补”再到有营养的“免费午餐”,许多地方走了十余年。
至2012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规范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的意见》,明确表示暂停农村小学“撤点并校”。乡村小学的消逝速度有所减弱,过度撤并的势头趋缓,有的省市甚至恢复了已撤并的学校,发展寄宿制学校。然而乡村小学的发展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教育价值取向等客观因素影响,整体上看依旧难掩消退之势。2021年,我国乡村小学数量仅有8.14万所,较之二十年前减少80.44%,平均每天约有46所乡村小学消失。
乡村小学“城市化”
在城镇化加速发展阶段,城镇人口势必会越来越多,逐步成为人口密集区域;同时,乡村人口大量减少,普遍变为人口“过疏”区域,并因此走向衰落。当城镇化率达到一定水平,城乡人口比例会相对稳定下来,乡村小学、城镇小学数量也会因此变得更加稳定。
被称为“中国最美乡村小学”的淳安县富文乡中心小学,曾作为电影《我和我的家乡》拍摄地,出现在大众视线中。通过这样一个缩影,我们可以明显看到我国乡村小学近四十年来的显著变化。从土房到砖房再到楼房,乡村小学的变化同时也是我国乡村的变化。
教材中的“农村”印象除了美丽的自然外,主要就是“偏僻”“贫穷”“不发达”“政府援助”等等。近年来,随着乡村振兴计划等国家战略的有序推进,乡村学校在硬件设施上得到普遍改善。“城里的新鲜玩意村里也有了”。与此同时,乡村校舍在基础建设与互联网接入等方面也得到了较好的改造。在国家先后实施了“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中西部农村初中校舍改造工程”“薄弱学校改造工程”等改进学校办学条件的重大工程后,全国乡村学校的校舍条件逐步趋好。
此外,乡村学校网络环境也有较大提升。农村小学和初中学校互联网接入比例与城市并无明显差距。但另一方面,新建乡村小学教育硬件设施相对完善,过往早已成立的乡村小学信息化水平依旧较弱。即使一些学校有了多媒体教室,教师的数量却相对较少,特别是部分年纪较大乡村教师操作多媒体不熟练,习惯采用常规的教学方法,导致部分学校信息化教学设施的利用率低。
我国财政资金的投入不仅体现在教育硬件设施上,也体现在师资上。2018年到2023年中央财政累计安排855亿元资金引导教师扎根农村、服务基层。特岗教师成为农村地区教师培养补充的重要渠道;“三区”人才支持计划教师专项计划和银龄讲学计划的实施,引导了一大批优秀教师和退休教师到脱贫地区、民族地区、革命老区、边疆地区支教讲学;乡村教师待遇全面提升,“下不去”“留不住”的问题得到明显缓解。
结语
在城镇化和“少子化”的背景下,乡村学校布局调整仍将是一定时期内无法回避的现实问题,农村教育也亟需解决根本性的发展方向与道路问题。换个角度想,小班化、小规模的乡村小学,或许更适合开展个性化教育。即使美如富文乡中心小学,全校学生总人数也仅有一百多名,而这一百多名小学生就是乡村小学存在的意义与价值。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黑板洞察(ID:heibandongcha),作者:张雪玲